礼貌问候语范文

时间:2023-03-21 03:47:53

礼貌问候语

礼貌问候语范文第1篇

2、谢谢你!总是在我最失落的时候出现,有你这样的好朋友在我身边,我真的感到很幸福。

3、千里之行,积于跬步;万里之船,成于罗盘;感谢您平日的指点,才有我今天的成就。

4、真心感谢所有领导和同事,感谢与这一群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领导、同事们一起成长、一起拼搏,一起努力!

5、一条感谢短信只有一毛钱,可承载的是无价的情感。感谢生命中的你、我、他……

6、感谢你——陪伴我走过失落的日子;感谢你——在我无聊的时候,听我说废话;感谢你——在我无助的时候帮了我;感谢你——我最好,最知心的朋友! 您好!给您写这条感谢短信,是为了表达我内心由衷得感谢,谢谢您—直以来对我得支持和信任!

7、你的苦心,我都懂了,谢谢!

8、直到有一天,当我发现我们都已经渐渐地老去的时候,我才感悟到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朋友之间的友谊!朋友,谢谢人生路上曾有你

9、你帮了我们大忙,非常感谢!

10、工作忙碌之余能够收到朋友的问候是一件很温馨幸福的事情,一起来看吧!

11、秋风阵阵传夙愿,大雁南归诉思念,忙忙碌碌不相聚,唯有时时长相忆,条条短信息,替我问候你,天冷记得多加衣,健康永远是第一!

12、秋风凉凉,夜也变长!轻声问候,是否繁忙?换季之时,注意健康,多喝开水,增加衣裳,早晚天冷,小心着凉,保重身体,快乐无恙!

13、大恩不言谢,以后有什么用得上我的,尽管说!

14、千言万语,表达不了我的感激之情,我只能说,我已铭记在心。

15、感谢你的关怀,感谢你的帮助,感谢你对我做的一切……,请接受我最真心的祝愿:一生平安、如意、健康、快乐!

16、要不要我谢,要谢你就说一声,你不说我怎么知道呢——只有你要谢的时候我谢,你不要谢的时候我就不谢……

17、工作一连忙五天,周末终於又来到,开开心心享清闲,牵挂思念全送到。快乐给你揉揉肩,幸福给你锤锤腿,健康陪你喝杯茶,平安永远陪在你身边!

18、忙碌交织的岁月里我会永远珍惜这份友情,轻轻地道一声,却道不尽心中的万语千言,只愿此短信捎去我衷心地祝福,我的世界因你而多彩,感谢一路上有你!

19、时间可以冲淡伤痕,但冲不灭我们的情谊;忙碌可以忘记烦恼,但忘不了我们的友谊。春去夏来,秋去冬至,天冷了,记得添衣,保重身体!

20、一连五天都忙碌,周末两天补精神。充足睡眠心情好,出门快乐跟随你,朋友聚会幸福到,短信聊天开心到,没事常联系,深深情意莫忘记,愿你心情最美丽!

21、在您的身上,我懂得了人生的意义,看到了真正的生命之光!

22、无论将来如何,我都要感谢你,感谢你来到我的生命中,带来了美丽、快乐,感谢你给了我永远珍视的记忆。

23、欢乐总是太短,寂寞总是很长,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24、藉此机会,让我们对凡在业务发展方面给予有力支持的朋友、客户表示感谢!

25、时常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无论何时何处总有人给我帮助与关怀。一再的体会,一再的确信,是大家用爱心与宽容组成了我生活的点点滴滴。真心感谢你!

26、秋风徐徐,天已转凉,养生健康,贴士帮忙,早晚天冷,增加衣裳,小心着凉,饮食清淡,保护胃肠,劳逸结合,心情舒畅,身体保重,快乐无恙!

27、秋风阵阵吹,气温渐渐降,寒冷天气里,牵挂在心上,问候忙送上,天冷记得保健康,平日工作莫太累,看看短信多回味,朋友之情最珍贵,一生让人心儿醉!

28、我一直想谢谢你,谢谢你出现在我的生命里。我一直想告诉你,告诉你我真的很爱你。

29、如果心是近的,再远的路也是短的;如果友情是蜜做的,再苦的海水都是甜的;如果短信是你发给我的,今天再忙碌也是快乐的!

30、感谢你关切地注视我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迈进,用友谊启发我对未来的追求。感谢的话

31、在以前的工作中,贵方给予我们以充分的理解和有力支持,对此表示深深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让我们共创美好的明天!

32、偌大的地球上能和你相遇,真的不容易,感谢上天给了我们这次相识相知的缘份。别忘了,你的世界我曾经来过。

礼貌问候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问候语 礼貌原则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策略

问候语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主要功能就是运用礼貌的语言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交际中不必要的误会与冲突,实现成功交流的目的。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习俗影响问候的不同表达形式。

一、中英问候语差异对比

(一)分类及内容差异

1.祝愿式问候。这类问候表达的是说话人一种良好祝愿,在中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其表现形式。例如我们所熟悉的“您好”“新年好”、“merry christmas”等。但由于语言不同、文化习俗不同,不同语言中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英文中有“good morning”(早上好) 适用于早上起床后至午饭间这段时间,在正式、非正式场合均可使用,但它与中文的“您早”并不对应,“您早”在中国多用于起床后至早饭前这一短暂时间,“早睡早起”是中国人的养生之道,行为准则之一,因此“您早”在汉语中还蕴含有赞扬之意,如上午10 点见人还说“您早”,则多有挪揄之意了。

2.关心式问候。关心式问候一般体现说话人对对方身体或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关心。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关心式问候在不同语言中表达形式大不相同。我们常以中国普通老百姓日常问候语“吃了吗”、“去哪儿”、“忙不忙”为例,这是极为普通而又随便的问候语,问与答的双方都不把它当成正式的问题,纯打招呼而已。对外国人来说不是这样的,在英语中这两个问题都涉及个人的隐私,是不能这样发问的。

3.交谈式问候。有时候人们打招呼是以对方正在干着的事情为话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的,这类问候形式在汉语中非常普通。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出去啊?”,“上班去?”“散步啊?”,诸如此类的问候话非常的多,一天中我们不知道会说多少次、听到多少次这样的话。同样的问题在英语中则不宜发问,这跟语言发展的传统密切相关的,中国人人情味浓,较关注他人的生活或工作状况,而西方人多把生活或工作的某些情况视为个人隐私,他们的习俗是避开这类话题。 英语和汉语问候语内容上的差异说明这两种语言的人在礼貌语言策略选择上的差异。人们习惯上认为,英语民族的人比较矜持,除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不喜欢相互表现得很亲昵。而且,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where are you going ?”或“ what are you doing?”这类听起来有干涉意味的话是不合适的,因此不能作为问候语接受。这一点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英语问候语内容具有中性特点,例如谈论天气或其他与个人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另一方面,中国人一般高度重视社会关系,在相互问候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你在忙什么?”这类询问用作问候语,英语民族的人听起来可能觉得奇怪,但在汉语中已经成为常规礼貌用语。

(二)句子结构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的问候语在句子结构上也有差别。例如,在问候过程中谈论天气时,说汉语的人往往使用“天气真好! ”和“天气真糟!”这类感叹句来表达对好天气的喜悦和对坏天气的诅咒,而说英语的人则比较喜欢用“fine day,isn’tit?”这类附加问句。说汉语的人在问候的时候经常使用重复来增强亲切感,例如“ 你好你好”和“ 再见再见”,而说英语的人则喜欢在问候语中使用缓冲词语来减轻言外之力,例如“ can i help you at all ?”

(三)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问候语的差异也可见于人称代词的使用。首先,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有两种形式,即“ 你”和“您”,后者更为礼貌,而英语只有一种形式,即“you”。不过,在英语问候语中,人称代词比汉语用得广泛。试比较第二人称代词在这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

1)how are you ? 2)how is your work?

最近怎么样? 工作怎么样?

第一人称代词在汉语问候语用得比较少。例如:久仰久仰。上述比较表明,礼貌语言策略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是有所变化的。如果不了解另一种语言的礼貌用语,就有可能引起误言、误解和猜疑。

礼貌问候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问候语 文化内涵 历史演变

汉语问候语的定义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问候语是指人与人见面打招呼时所有具有的表达关怀、友善等语用功能的语言表达形式;狭义的问候语是人和人之间出于礼貌的需要而使用的打招呼的语言形式,如“早上好”、“你好”等。广义问候语比狭义问候语复杂,它没有相对稳定的语言表达形式,同时包含的内容更丰富,更能体现汉语的特色。

一、汉语问候语的历史演变

问候语于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产生,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问候语是“无它乎”。据史料记载,在上古时代人们见面问候常说的就是“无它乎?”这里的“它”和“蛇”是一对古今字,所以这句问候语即表示“你没有被蛇咬吧?”《说文解字》中记载:“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在上古洪荒时代,人们住在野外的树上或洞穴内,因而经常会受到毒蛇猛兽的袭击,体形比较小的毒蛇更是让人防不胜防。同时当时根本没有任何医疗条件,被毒蛇咬了基本没有生还的可能。上古时代人们见面就会互问“无它乎”传达对彼此间的关心和问候。随着社会的发展,后来“无恙乎”则逐渐代替“无它乎”成为“无它乎”之后的问候语。关于“恙”《玉篇・心部》是这样定义的:“恙,噬蛊,善食人心。”“恙”在古时指的是一种吸食人血的虫子,被它咬了之后,会疼痛难忍、皮肤溃烂,严重的还可能会危及性命。那时的人们是在洞穴中生活,这种叫“恙”的虫子很容易爬到人身上吸血。由于“恙”对人们有极大的威胁,因此人们见面时常常用“无恙乎”表示问候。后来“无恙乎”逐渐泛指一切忧患、灾难。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生活观念随之改变,问候语的更新也随之加速。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短短30年的时间内,人们的问候语就换了好几个。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人民被划分成了不同成分,因此在这个背景之下,人民见面的问候语是:“你评了吗?”到了60年代中后期,“”席卷全国,虽然资本家、臭老九、地主、牛鬼蛇神等是主要批斗对象,但是在当时样紧张的气氛中是人人自危,所以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人们见面的问候语则变成了:“你斗了吗?”然后,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生了全国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再加上几年的斗争,使得吃一顿饱饭成为人们最大的愿望,于是人们见面的问候语随之变成了“吃了吗?”时至今日,吃饱饭这一问题早已被解决,我们仍旧沿用这一问候语,只是它原来的含义已经被虚化,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带有人文关怀的普通问候语。21世纪以后,问候语的更新速度随着时代的变迁更快,在不同时期产生了很多不同的问候语。如随着中国福利的兴起,中国彩民数量大大增加,彩民之间见面的问候语就是:“你中了吗?”随着“开心农场”等网络游戏的流行,在网上“偷菜”一度成为人们所热衷的游戏,“今天你偷菜了么?”也一度成为网民们互相问候的问候语。问候语的演变不仅反映了时代的背景,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问候语的演变或是体现了穴居时代的毒蛇猛兽给上古人民带来的生存威胁,或是说明恶劣的气候条件给人们带来的生活的艰辛,抑或是展示了儒家“礼”教文化的光辉。新中国之后的问候语则是在特殊的政治与经济环境下的产物。21世纪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网络的普遍使用,一些新兴的问候语则更多地流行于年轻人之间,体现青年人求新求异的心理。我们相信,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还会有更多的问候语出现。

二、汉语问候语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强调协调统一、突出整体的文化。自古以来中国人都重视人际关系、群体关系及和谐,这也是汉文化的主要特征,这一特征体现于生活的各个方面,问候语也不例外。在汉语问候语中可以根据对方的工作、健康、生活等各方面进行问候。因为在汉语问候语中,关切多于礼貌。这种关切能够缩短问候双方的距离,充分表达亲如一家的情感,淋漓尽致地体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汉语问候语的文化内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1.儒家思想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把“天”看做自然,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思想主张人应该顺从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中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三纲五常等礼教思想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问候方式。比如在跟比自己地位高的人问候时不能够直呼其名,也不能说“你”而应在对方姓氏后加上官职或头衔来表示尊敬。同时中国人也十分注重伦理观念,在与比自己年长或辈分比自己高的人打招呼时也不能直呼其名而是用一些特定的称谓。从字面上看,汉语问候语,几乎是着眼于眼前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过,同时又和对方直接相关的一些具体话题,极少有抽象化、模式化的用语。传承至今,人们见面依旧习惯于就生活问题进行问候,不仅不觉得涉及个人的隐私,反而认为是联络感情、密切关系的有效手段。

2.中国古代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古代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因为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人们长期处于粮食供应短缺的局面。在中国自古以来吃饭一直是一个大问题。见面问候时关心对方“吃了么?”便成为一种习惯,逐尔发展成为汉民族最具人情味的问候语。“吃了吗?”就由起初的“你吃饭没有”的本意,发展为“对你表示关心友爱”的言外之意,同时具有问候功能。由于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宗教观念中安土重迁理念的根深蒂固,人们往往更重视集体的力量而非个人的作用,因此国人具有强烈的家族观念和集体主义,为了使家庭更团结,邻里更和睦,形成了讲求仁爱的民族心理,而“嘘寒问暖”就是这种心理的具体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更能体现“循例从众,拘禁自制”的自我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中国人具备了谦逊的性格,不会主动炫耀自己的成就。而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则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文化,他们更加重视自我,追求人格上的独立。因此,由于东西方在对待“自我”这个观念上的差异,在问候方面就产生了许多不同。如果问候一个中国人:“天气转冷了,多穿点衣服吧”,“工作辛苦了,喝点水吧”,听者就会感到一种被关心的温暖和爱意,因为在中国人看来,此类问候语是充满了关爱、充满了人情味的。但如果对一个西方人说这类话,那么他会感到这是对他独立人格的不尊重,认为你把他当做一个孩子,连穿衣喝水这样的事情都不能自理。可见,在自我观念中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差异,影响了问候语的内容。

3.中华民族注重传统礼仪。在日常生活和交际中通过表达对对方的关心正是中国人注重礼仪的一种体现。越是紧密无间的朋友,越是会通过细节性的关心和对个体的关注表达一种礼仪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因而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诸如涉及人们的隐私的“出去啊”、“最近身体好吗”之类的问候语在较为熟悉的朋友之间使用得非常频繁。这些问题在很多外国人看来都有打听别人隐私的嫌疑,但是在中国人看来十分自然,这正是由中国特殊的文化习惯造成的。“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年长者因生活阅历丰富而受到整个社会的尊重,年龄大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家庭地位的体现。因此,中国人相互询问年龄一种相互尊重的礼貌问候。如问老年人:“您老高寿了?”老年人大部分都很乐意回答。中年妇女被问到年龄也绝不会生气,她反而会客气地说:“老了,快60了!”可见,中国人见面寒暄时,询问对方年龄是一种礼貌和习惯,而西方人则特别反感被问及年龄,认为年龄一种隐私,不可以随意被提及,这与民族文化的差异有很大关系。

三、结语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在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无处不彰显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特征,问候语也是如此,无论是从问候语的历史演变还是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看,它都与人们的日常文化习俗息息相关。中国人的问候语,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想打听确切消息,或是窥探他人生活的隐私,而仅仅是体现一种人文关怀,表现对人的热情与真诚。在不同的情况下,问候语要灵活使用,在文中不能完全涵盖一一列举,只能在实际生活中多多留心发现,我们将通过不懈的努力进行更深入的调查,进行更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晓燕.当代社会招呼语分析[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4).

[2]郭攀.问候语说略[J].语言文字应用,2003(1).

[3]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陈秋娜.汉语寒暄语的语用阐释[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2005(1).

礼貌问候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汉;问候语;形式;禁忌

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人们每天不断重复这一交际行为不但有社会原因,还有一定的社会活动效果。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认为问候是对交际活动开始的标志和认定。它具有建立和延续人际关系的作用。所以,熟人见面,不论是在什么地点和场合,都要互相问候。人们不约而同地遵守着问候的规范,是因为他们重视交流,希望保持和加强现有的或刚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说英语国家,语言问候都是非常重要的问候形式。因为问候能体现出礼貌、身份和地位,而且问候者的关注点不同,就可在礼貌的问候中表现出相关的内容。是否能够得体问候是关键。胡文仲教授在《中英文化习俗比较》一书中把语言型问候形式分为:祝愿式的问候、关心式的问候、交谈式的问候、称谓式的问候、称赞式问候。英汉语的问候通常都离不开以上几种问候。

1 英汉祝愿式问候语

汉语中,早晚见面多说“您好”、“早安”、“早上好”、“您早”、“下午好”、“晚上好”、“晚安”。这些问候语大都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或在城市人群中。新年问候除“新年好”外,中国式传统的祝愿式问候语还有“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看望病人时,可以说“祝早日康复”。对新婚夫妇可说“新婚快乐”、“白头偕老”、“早生贵子”等。

英语中的祝愿式问候可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有这样的问候:“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在非正式的场合还经常使用Hello、Hi等。在节日、生日、婚礼时祝福式问候“Merry Christmas!”、“Happy New Year!”、“Happy birthday to you!”。和去参加朋友派对或舞会的人打招呼,你可说“Have a good time!”。对要去参加宴会的人可用“Have a nice dinner!”。对病人可以说“I do hope you’ll be feeling better soon.”或“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

2 英汉关心式问候语

中国人际关系中为了体现对他人的关心,可对熟人、朋友、邻居的称呼是任何私人内容的话题皆可作为问候。它可是一日三餐、身体状况、婚姻、年龄、住址、住房、收入及待遇、工作、状况等等。还有就是询问他人行为作为关心式问候。我们可听到,如“吃了吗?”、“多大年龄了?结婚没呢?”、“你是哪儿人?家住何处?”“嗨,去哪儿?”

近年来,国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自我尊严及生活质量。我们可以常常听到如“单位效益还可以吧?”、“今年职称解决了吧?”、“跳槽到哪里了?”、“假期到哪儿旅游了”、“现在在哪儿发财呢?”、“单位分房子没有?多大面积?”等等关心式问候语。

英语中的关心式问候语,也是询问类形式的。询问型的问候英语最常用的有“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How are your family?”、“How is everything with you?”、“How are you getting on?”。这些问候语都有相应回应语。据以上的问候语,它们分别可为“Fine,thanks. And you?”,“Fine, thanks. They are all right.”

3 英汉称赞式问候语

人们见面时也可以以称赞的方式向对方致意。中国人的称赞式问候的特征有见景评论,也有大量的中性描述。例如,当见人下楼倒垃圾,便可说“倒垃圾呢!真勤快!”也可以仅仅说“倒垃圾呢!”

在邻居和熟识的同事之间涉及的赞扬语还有对别人工作态度和品德修养的奉承。早晨上班到了办公室,对已经到的同事可说“你来得真早!”,下班后熟人见面可说“这么晚才回来呀!”,到别人家作客可说“真是能干,总是把家收拾得整整齐齐”。女性之间的招呼语还有夸奖他人的服饰、气色、体态等。英语中称赞式问候语多在对人外表的欣赏。英语国家的男子见到女士时,常以赞扬其容貌或化妆吸引人或服饰得体为礼貌的招呼语。例如说:“Your beauty look pretty in your new dress!”等等。

4 英语交谈式问候语

英语国家的人们之间,尤其是英国人,即便是完全陌生的人,都可以天气为话题,作为招呼语,开始双方之间的交谈是非常常见的。如,“Lovely day, isn’t it?”,“It’s so cold today,isn’t it?”,“It’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这种语言现象主要归因于英国多变的天气。交谈式问候语在汉语中很少使用,因为绝大多数人会认为此形式的问候显得不够热情、过于生疏。毕竟中国文化中少有英语文化中的Privacy,还有什么不能问的呢?

英语问候语中有些注意事项和汉语是一致的,但是在语言的禁忌方面也有一些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言语交际中怎样称呼对方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汉语中称谓禁忌主要涉及讳名的风俗,祖先和长辈的名字都不能直呼。一般来讲,晚辈称呼长辈时应以辈份称谓代替姓名称谓,而且不论有无血缘关系均可以亲属称谓相称。如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而英语在称谓方式上不像汉语有那么多忌讳,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用Mr,Mrs,Ms,Miss加姓即可。然而,如果已经了解到对方是社会地位高的人,譬如是doctor,professor,judge,governor等就得用其头衔加上姓或单用头衔称呼。

其次,在涉及身体长相、体态方面的用词上英美人也大有讲究。他们一般不用ugly来形容长相和体态不佳的人。而用plain,ordinary来代之,忌讳体态fat或skinny时,用chubby,plump或slim,slender代替。在汉文化中,我们常用“你最近胖了”、“发福了”来恭维某人身体健康。

再次,汉语中认为数字4、7谐音的字“死”、“气”,所以人们在一般情况下不愿使用这两个数字。在选电话号码时,末尾是4、7的号码很少有人愿意选用,而6、8被认为是“顺”、“发”的数字。由于《圣经》中载有第13个人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英美人普遍反感“13”这个数字,因此在公寓旅店等高层建筑物上很难找到第13 层。

最后,英汉两种语言在谈论话题时差异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和英语国家,人们看待事物的观念大相径庭。讲英语的人很重视privacy,英语中有一句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其意思说:一个人的家(个人空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经允许不得入内,尤其是bedroom。而在中国并非如此。例如在北方的农村,请客人“上炕”是对客人的盛情款待。英美人办公桌上的东西都属于个人所有,外人一般不能随便看,即使一份报纸,也要征得对方的同意才能借来看。在中国人眼里并不如此。有的人未经允许就欣赏外教的影集,或看给学生作业上写的评语。对我们而言似乎是些平常之事,而对西方人来说,,却被认为是对别人个人空间的侵犯。因此在与说英语的人谈话时,谈及对方年龄、经济、收入、体重、婚姻状况、、政治倾向等方面涉及个人的生活和隐私方面的话题是不得体的。

礼貌问候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礼貌用语 中西文化 文化差异

礼貌是一种普遍现象。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在中西方文化中,礼貌一直被视为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存在一种礼貌和广泛使用礼貌语言,清楚地表明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这一特定语言。在中西方文化中,礼貌在这两种文化的社会功能相同,但它们在实际使用中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在此文化是礼貌的语言行为,在彼文化中则是不礼貌的语言行为。研究礼貌用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差异往往成为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根源。本文将从以下四个部分讨论这些差异。

一、问候语

作为交际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问候语普遍存在,构成了礼貌用语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一遇到别人,无论他或她,问候均被认为是礼貌的行为。它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一种道德修养准则。然而,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问候方式。越是传统型的社会,其成员似乎越不喜欢使用情境问候。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国家,那么中国的问候更不依赖于情境和公式化的问候,问话内容具体,种类繁多,形式灵活,主要是根据见面时的具体情况而定。而美国的问候往往有明确的模式化的套语和对方打招呼问候。在汉语中,大家平常打招呼就是“你吃了吗?”或者就是“你到哪儿去?”,表示对对方友好和关心。而这种问题对英美人来说就是一种冒犯。这些友好的寒暄语在西方人听来不仅感到奇怪而且感到不快。当你使用“Where are you going?”打招呼时,他们就会感到不高兴,以为你在打听他人的私事。而当你用“Have you had lunch?”向他们打招呼时,对于一些西方人,这个问题可能意味着“我也没有吃。让我们一起去吃点东西。”或者“如果你没有,我想邀请你到我家并邀请你来吃晚饭。”。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愿意谈论天气作为问候的手段,如“Is this not good weather?”,而不是对个人的事务性的问候。英美熟人之间碰面,互道声“Hi”或“Hello”就表示打招呼了。

在中国使用的一些问候不带任何信息,人们并不需要回答诸如“你去哪儿?”、“你吃饭了没有?”和“什么风把你吹来了?”,汉语里询问他人行动去向或询问个人情况的问候语让英语国家的人无法接受甚至反感。这是因为不同的问候语方式受制于不同的文化规范,在西方这些问候语被认为是入侵他们的个人生活,而不是友好的祝福,所以应避免这种问候方式。在英美一般是这样的口头模式:“Good morning.”“Hi.”“Hello.”“What a good day!”等。中英文问候语言形式不同,但它们的语用功能是相似的。在现代中国,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些方式向别人打招呼“你好”和“早上好”等。

二、恭维与应答

恭维语作为一种社会言语行为在不同的环境中可以完成不同的功能。恭维是称赞某人的价值,出于讨好对方的目的而去称赞、颂扬。中文和英文在恭维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在英美国家人心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个概念在他们头脑中深深扎根,因此当他们赞美一个人通常是客观的。例如,当一个人称赞你做饭很好吃时,你应该回答:“Thank you!”他们的赞美通常是客观和真诚的。因此,英美国家的人会很高兴接收别人的恭维语。然而,在中国文化中,接收到别人的赞美就立刻回答“过奖了”“惭愧”一类的自贬词语,以示礼貌。例如,当中国人邀请其他人在家里吃饭,吃完后主人经常说:“饭做得不够好,希望你能体谅一下。”中国人喜欢用这句话来贬低自己。但是,这会令西方人感到困惑甚至会怀疑你的真诚愿望。

在英美文化中,对一个人的外表和成就的赞美是最常见的赞美内容之一。比如:一名男子在公共场所赞美一名女人的外貌和着装。而女人会很高兴地接受恭维。但在中国被认为是不礼貌,那些恭维行为被认为是放荡不羁和不礼貌的。我们都听过这样的故事:在一辆巴士上,一名男子赞扬一位年轻女士的外貌。这位女士给了该名男子一记重重的耳光,而不是接受他的赞美。你可以想象当事人的尴尬。

据调查,英语恭维语除表示欣赏以外,其主要功能是协同交往双方关系的一致性。而汉语恭维语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使对方感觉良好;欣赏;利用他人。西方人喜欢求新求异,因此常对某种“变化”、“新意”加以恭维。而中国人喜欢求同,因此“变化”和“新意”受恭维的程度远低于西方。

三、称呼语与礼貌

称呼语是用来指称自己和别人的词语。在语言交际中,称呼语是用得最广泛、最频繁的词语。由于社会结构、传统伦理、血缘和宗族的限制,在中国的称谓远比英美国家复杂。称呼语对人际关系有着敏锐的反应,它不仅有提醒对方开始交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使交际者摆正自己与交际对象的关系,便于展开交谈。汉语中的称呼语很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礼貌习惯,可以说称呼涉及礼貌,是汉语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汉语中的“称呼”准则是一条重要的礼貌准则,而在英美文化中它不足以成为礼貌准则之一。

在中国,孩子不应该直接叫他们父母的名字,同样学生也不可以直接叫老师名字,下属对上级也不能直呼其名。否则,将被视为不礼貌。中国喜欢使用称谓,显示亲属关系,称呼要讲究“长幼尊卑贵贱”之分,体现出一种权势取向,是垂直式社会关系的标志。在家庭成员中,有叔、伯、姨、姑、兄、弟、姐、妹等表示辈分的称呼语。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为了表达一种尊敬,也会在称呼年长的人的时候冠以X爷爷、X阿姨、X姐姐、X哥哥等称谓。这使得西方人非常困惑,甚至使中国儿童感到模糊。在西方国家这是很常见的互相直呼其名,有时他们在之前的名字加上Mr.,Miss就可以了。

四、致谢语

致谢在汉英文化中都普遍存在。致谢行为虽小,却是肯定性的、常规性的礼貌举动。正确地使用致谢语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营造友好和睦的社会氛围。而致谢语使用不当,就会伤害交际者之间的感情,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在英汉语中,表示感谢的方式有很多种。英语中的“thank you”和汉语中的“谢谢”都是使用频率极高的感谢词。在中国,关系密切的亲朋好友、熟人之间、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不大言“谢”。而道谢的话一般是在与陌生人交往时或者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才使用;而在英语国家,即使亲密无间的朋友甚至家庭成员之间,在对方为自己做了些事情时也会真诚地致谢。

另外,当受到别人感谢时,中国人会回答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或“自己人,不必客气”之类的话。而英美人则会回答“You are welcome.”“I’m glad to be of help.”或“It’s my pleasure.”等。

礼貌语言在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其具有普遍性,但礼貌是一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特点,当人们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时,最好是根据对方的文化背景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以避免误解和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Samovar,Larry 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3]敏.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3).

[4]高航.面子礼貌与语用[J].外语学院学报,1997,(2).

礼貌问候语范文第6篇

随着近年来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全面迅速发展,两国人民的接触也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向俄罗斯学习俄语,也有许许多多俄罗斯及中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但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各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传统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致使反映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也出现差异。由于这样种种的不同,所以在进行语言交流时,其语言便渗透着各民族文化的特质。如果不了解本民族文化与异族文化的差异,就会产生文化冲突。

二、关于汉语问候语

问候语,又叫见面语、招呼语,它短小简单,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重要交际口语。语言又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是社会的全息影像,语言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20世纪50年代到今天,问候语发生了显着的变化。问候语的变迁正是和着时代的脉搏,折射出社会巨变下人们心理动荡、激变的轨迹,从问候语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变迁及人的思想观念、社会价值取向的变迁, 问候语亦是表示自己对别人的尊重。

汉语是被世界公认为最生动、最灵活而又最精炼的语言之一。而这种生动性、灵活性的特征在作为口语形式的问候语上确实体现得相当透彻。曲卫国和陈流芳从语言形式、话题和语用制约等角度对汉语问候语进行了解析,总结了汉语问候语三大特点:话题的开放性、可转换性、句式多样性。汉语问候语的使用主要受传统中国礼貌原则的制约,更注意交际过程的整体感觉,而不是某些词语或句子的表面意义。

1、汉语问候语的类型

汉语问候语内容比较具体,着眼于事实,常以对方的切身生活为话题。根据问候的内容不同,问候语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祝愿式问候语、称赞式问候语、寒暄式问候语、即景式问候语、称谓式问候语。

(1)祝愿式问候语

汉语中的祝愿式问候语是指在一年中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节日庆典对不同的人所使用的问候方式。这种祝愿式的问候语在日常生活的语言交际中是比较常用的。比如,当我们的亲朋好友结婚的时候,我们可以对新婚夫妇说“祝你们新婚快乐,生活充满幸福,爱情天长地久”等。又比如去医院看望患者的时候,我们会说“祝您早日康复。”在新年的祝福中,我们会祝愿大家“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事事顺心。”。有人过生日了。我们会说“生日快乐”。这些都是祝愿式问候语的组成部分。

(2)称赞式问候语

称赞式问候语是指用好听的或赞扬的话语向对方表达问候。例如,我们在生活中最常用的,同时也是最常听到的称赞式问候语有“你最近气色真好!”,“这衣服太适合你了”,碰到正在努力完成某件事的小孩子时,我们可以说一些称赞的话语来代替对孩子的问候,例如,“你做的真棒!”、“你表现的太好了!”等等。

(3)寒暄式问候语

汉魏之后,又出现了新的问候语“寒暄”。这里的“寒暄”是一个偏义复词,词义重点在“寒”上。据考证,汉代以后气候变冷,魏晋是中国历史上最严寒的时候。寒冷的气候不仅损害了农业生产,同时还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寒暄”这种问候语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

寒暄式问候语是人们为了与他人建立、维持、加强良好的社会关系而进行的一种社交、礼仪性的行为。例如,在与老人碰面时可以聊一聊年龄,最近的健康状况、市场上物价的变动、天气等。如“您老今年多大岁数了?”、“您最近去市场买菜了吗?有些菜的价格好像涨了?”等。而年轻人碰面时则可以聊一聊房价问题、自家车的车况问题、天气的变化无常等。如,“怎么最近老是下雨啊?”、“你是不是换新车了?看你那天开了一辆别的车。”、“这房价什么时候能降下来啊?”等等。

(4)即景式问候语

礼貌问候语范文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为指导,坚持将学校德育工作细化、实化、具体化,以在广大学生中开展“老师好”问候语活动为突破口,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实处着力,持之以恒,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利用一年左右时间,使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95%以上的在校生见到教师能够自觉、主动地问声“老师好”,并逐步使问候语活动扩展到家庭和社会。通过系列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知老师恩,知家长恩,知社会恩,使广大学生自觉回报教师、回报家庭、回报社会,从而使学生成为全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强大推动力,使学校成为精神文明的辐射源。

三、活动范围

本次“老师好”问候语活动的范围是: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

四、工作步骤

时间从2010年3月至5月,3月1日至10日为宣传发动阶段,3月11日至5月15月为组织实施阶段,5月16日至5月31日为验收评估阶段,6月1日至暑假前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巩固提高阶段。

五、检查验收

本次“老师好”问候语活动的检查采取不定时深入学校随机检查学生的方式进行。被检查学校学生有95%以上做到自觉、主动问候“老师好”的定为优秀学校,85%-95%定为合格学校,85%以下为不合格学校。

六、保障措施

1、各级各类学校校长为此次“老师好”问候语活动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力争实效。

2、注重教育活动网络建设。在明确全员参与、全员育人,以政教处、年级为主体的基础上,确定班主任为具体责任人,切实加强对班主任队伍的培训工作。

3、坚持“三为主”原则,搞好教育活动。要坚持思想发动为主、鼓励激励为主、规范养成为主的原则,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从而变成自觉的行动。

4、组织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就“老师好”问候语活动校长做一场思想发动报告,学校专门开设一节课,班级开展一次主题班队会,学生写一篇感谢师恩文章,在老师中开展一次“我为学生做榜样”的师德演讲会。

5、全县评选表彰5所文明礼貌学校和50名文明礼貌先进个人和2名文明礼貌标兵。

礼貌问候语范文第8篇

服务质量、环境氛围、菜品质量是酒店餐饮部的重要构成元素,环境质量与菜品质量的提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因此,相比较而言,提升酒店餐饮的服务质量,花费成本相对较低,且见效较快,因此,酒店管理者应当关注服务质量的提升。服务语言作为酒店餐饮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顾客的消费体验具有重要影响。所以,要关注酒店餐饮服务语言的运用技巧,掌握酒店餐饮的用语原则,在服务过程中准确使用问候语、征询语,为顾客营造愉悦的用餐氛围。

一、酒店餐饮服务语言的运用原则

(一)礼貌性原则

服务行业应当注重用语的礼貌性。礼貌服务用语是提升酒店餐饮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服务人员应当在服务过程中注意用语的礼貌性。包括祝贺语、应答语、称呼语、道谢语、欢迎语、问候语等,应当切实做到“谢字不离口,请字当头”。此外,礼貌用语还应当注意对方的用语习惯,避免出现沟通不畅的现象。同时,不能够随意模仿顾客的谈话、语言和声调,不能以任何借口挖苦、顶撞和讽刺顾客,不用粗俗的语言,不随意开玩笑,不大声吵闹、高声辩论。

(二)正确性原则

语言沟通的主要目的是交流感情、传递信息,因此,在使用服务语言时应当遵循准确性原则,避免因表达失误导致顾客出现误解。引发不必要的矛盾。酒店餐饮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要明确自身定位,充分揣度顾客心理,及时满足顾客需求,并使用自然、准确的语言,主义说话的语速,用于要流畅得体。例如,在餐饮服务中不能出现用词不当、说话太直接、语气过硬等现象,否则就会导致顾客方案,影响顾客的用餐感受。

(三)灵活性原则

在酒店餐饮服务中时常遇到气氛紧张、尴尬的现象,此时,服务人员应当随机应变,运用合适的语言环节尴尬气氛。比如,一位外国顾客在用餐结束后,将制作精美的景泰蓝筷子放进自己的内衣口袋,服务员就走上前双手捧着装有景泰蓝筷子的盒子说:“我发现先生对我国的景泰蓝十分喜爱,非常感谢您对我国工艺品的欣赏,为了表示感谢,餐厅经理批准,我代表酒店将这双未经使用的景泰蓝筷子送给您,并以优惠价格记在您的账上,你看可以吗?”外宾立刻明白了服务员的话语,并表示自己喝多了才顺手将筷子放在口袋,向酒店表示谢意,收下筷子。服务人员并未上前指出顾客的错误,而是运用暗示语提醒顾客,这既顾及了客人的面子,又维护了酒店的利益,及时缓解了尴尬场面。

二、酒店餐饮语言的运用技巧

(一)恰当运用征询语

征询语就是指征询顾客意见的语言,是酒店餐饮服务的重要环节,若忽视征询语的运用,就会导致餐饮服务不到位,影响顾客的用餐心情,甚至与顾客发生矛盾。使用征询语主要应注意以下技巧。首先,要准确把握时机,在餐饮服务中要根据客人的到店情况和时间适时征询客人的意见,通常情况下,客人进店后要询问客人是几位用餐,观察客人到齐之后要及时询问:“请问可以点菜了吗?可以开酒了吗?”若不经询问就将客人的就打开,就会让顾客感到酒店服务人员素质较差,且未受到正规培训。此外,当看到客人有不安表情或摆手时,要及时询问客人需要什么帮助。其次,要注意询问时的声调与表情,当询问客人时应当面带微笑、表情和蔼、吐字清晰、声音轻柔,不能出现表情呆滞或大声呼叫的现象,否则将引起顾客的不满。

(二)准确运用称谓语

招呼客人时要使用准确的称谓语,我国酒店餐饮服务的语言称谓较多,比如,太太、师傅、小姐、大哥、先生、同学、女士、同志、先生、阿姨等,若要准确使用这些称谓语,应当掌握以下用语技巧,首先,称谓要恰当,且亲切、清楚。其次,无法确定对方的年龄与身份时,对女士称小姐,对男士则称先生。再次,要灵活变通。对年龄较小的女顾客应当称小姐,年龄较大的则称阿姨。但当顾客为熟人时则可以称作大哥、大姐或阿姨等,若知道顾客的职务、姓氏、职称等,则可以将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例如,李科长、王处长等,在服务过程中一般不称同志,但若是会议包餐,就要灵活应变。在招呼客人时应当密切关注客人的表情,做到随机应变。除此之外,在介绍菜谱时还应当音量适中、吐字清晰、语速缓慢,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

(三)巧用问候语

酒店餐饮服务中经常使用问候语,在运用问候语时应当注意一下特点,首先,要准确把握时机,在服务过程中,与顾客距离一米左右时要进行问候,对距离较远的顾客则应当点头微笑示意。其次,要注意时空感。比如,当客人晚上用餐时,应当说:女士或先生,晚上好。在节日期间还应当注意节日问候,例如,先生,春节好。这能够增添浓厚的节日气氛。再次,应当配合鞠躬或点头。这可以提升顾客的消费满意度。例如,当客人询问“洗手间在哪里”时,应当用手势对客人说:“请您一直前行,左手边就是”。这能够让顾客倍感亲切。感受到来自酒店的尊重与体贴。

礼貌问候语范文第9篇

关键词: 英汉问候语告别语分析与比较

问候和告别是人际交往中最常用的日常礼节,它们为恰当开始和结束谈话提供了手段。因为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渊源,所以在问候语和告别语的运用上存在差异。本文着重对英汉问候语及告别语作了对比分析。

一、英汉问候语及告别语的结构

对话实例:

(1)A:Hello,Jane!

B:Hello,Lily!

A:How are you?

B:Just fine,thanks!

A:Fine day,isn’t it?

B:Yes,it is.

A:I must be off now.

B:Goodbye!

A:Goodbye!

(2)甲:你好,巍巍!

乙:你好,李海!

甲:好久不见,忙什么呢?

乙:在医院实习呢。你呢?

甲:准备考试。

乙:哦,我还有事,那下次再聊。

甲:好的,再见!

乙:再见!

从上面英汉两个比较典型的问候和告别例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会话结构包括问候语、会话主体和告别语。然而,上例是三大部分及其各小部分全都具备的会话,但是并非所有的会话都具备所有这些成分。有许多场合问候语或告别语是省略的。此外,问候语不一定引出会话主体。它们本身有时就是独立的社会语言交往,比方说两个人互道“Hello”或“Good afternoon”等,然后忙着赶路,不再进一步进行交谈。

二、中英问候语告别语比较

1.英汉问候语和告别语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1)结构类似

中英文化中的问候活动通常是从接触开始的,然后互致某些问候客套,表示欢迎或乐意会面,进而再作寒暄,它们的问候语和告别语的结构相似。

(2)语料来源类似

语料来源即是该信息缘何而来。作为语言的一部分,问候语和告别语不外乎是通过各种教科书、语言教育和文化传播媒介中得来的。换言之,也即是学来的。

(3)分类类似

英汉中的问候语和告别语都可以按时间分类。如英语中的“Hello!”“Hi!”“Goodbye!”“See you!”;汉语中的“你好!”“嗨!”“再见!”等。这些称为全时问候语和告别语。而英语中的“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和汉语中的“早上好!”“晚上好!”“晚安!”等这类问候和告别语,称为实时问候语和告别语。另外,英语中的问候语和告别语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汉语中有书面和口头之别,二者很相似。

2.英汉问候语和告别语的差异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英汉问候语和告别语的有一些相同或相似,但二者之间的不同点更为突出。

(1)内容不同

在汉语中最常见的四种问候语:“你好!(How do you do?)”“今天你忙吗?(Are you busy today?)”“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吃了吗?(Have you eaten yet?)”。汉语中使用这类问候语通常是出于礼节上的需要作一番寒暄。问的人并非真正在意对方吃过没有或对方要去哪,回答的人也不是真正如实回答是否吃过饭或要去哪儿,而是作一番客套以达到问候的目的。在汉语的告别语中,人们除了说声“再见”“一路顺风”之类的话语外,很多时候会说“恕不远送”“慢走”“走好”等表示关切、友好的话。说英语的人是不会使用这类话的,特别是主人说的“慢走”,他们感到很困惑:为什么要慢走?

英语中最常用的打招呼话语是“Morning!”“Hi!”“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等,同时他们也常用“Lovely weather,isn’t it?”一类谈论天气的话语和别人搭讪。这时说话人只需说句“Yes,it’s really a nice day!”一类的话就很得体。英汉语言在分手道别的时候,表达法也有所不同。英语除了“Bye-bye”“Goodbye”外,多半说些表示祝愿的话,如“Have a good trip!”或者“Good luck”;有时还表达彼此见面的愉快心情,如“It’s nice meeting you.”“Pleased to meet you.”。

(2)句子结构不同

英语和汉语的问候语和告别语在句子结构上也有差别。中国人喜欢用感叹句表达,例如中国人常说:“天气真好!”而说英语的人则往往会用反义疑问句,如:“Fine day,isn’t it?”在汉语中,人们喜欢用重叠的方式来表达惜别感和增强亲切感,例如“你好你好”和“再见再见”。而说英语的人则喜欢在问候语和告别语中使用缓冲词语来减轻言外之力,例如“Bye-bye,now!”“See you tomorrow”“Keep well!”等。

(3)具体含义不同

汉英词语很多在表面上看来是对等的词具体含义却不同。英语与汉语中的“你早!”在时间上并不对应。“Good morning!”用于早晨起床后至午饭之前这段时间。在汉语里“你早!”多用于起床后至早饭前这一短暂时间内。中国人问候“你早!”时,多含有“你起来得真早!”的意味。

(4)称谓不同

英语问候语和告别语的另一个差异是人称代词的使用。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有两种形式,即“你”和“您”,后者更为礼貌,而英语只有一种形式,即“you”。不过,在英语问候语和告别语中,人称代词比汉语用得广泛。中国人的等级观念较强,对长辈、地位高的人不能直呼其名,相对而言,在西方国家人们等级制度观念较弱,称谓上多以名字相称。

三、问候语和告别语的变迁

英汉问候语告别语被广泛地应用。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问候语、告别语也经历了一些变化。汉语中的问候语内容经历了从“无它乎”――“无恙乎”――“饮食”――“寒暄”的变化过程(杨振国,1996)。古时候人们由于对生存环境担忧,所以出现了“无它乎”――“无恙乎”――“饮食”等问候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温饱问题早已解决,“吃饭了吗?”使用得越来越少。而一些新的问候语随之兴起,如“工作怎么样?”“去哪玩啦?”“房价又涨了!”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受西方文化影响巨大,一些新的问候语形式传入我国,并逐渐流行,如“哈罗”、“嗨”。在英语中常见的问候语:“Hello!”“Hi!”“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 are you?”等。近几年英语中流行起俚语问候语hey,hey bum,howdy,word,yello,hiya等,相当于hello。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汉语中一些告别语,如“恕不远送”“慢走”“走好”等使用频率也大不如从前,现今人们往往使用“拜拜”等告别语。

四、结语

问候语和告别语是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本文对中西方一些典型问候语和告别语进行了对比研究,由于英汉文化存在很大差异,英汉的问候语和告别语的差异也很大。这就需要我们正确理解问候语背后蕴含的文化差异,树立文化差异的意识,从而在与英美人交流的开始能采取恰当的策略,以保证跨文化交际渠道的畅通。

参考文献:

[1]李海琳.问候语与告别语英汉对比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李桔元.问候语和告别语的交际功能及使用策略[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3).

[3]李玮.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4]钱厚生.英汉问候语告别语对比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杨振国.汉语问候语的文化训释[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6,(1).

礼貌问候语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问候语;异化;直译

一、《京华烟云》及异化翻译法

众所周知,《京华烟云》是林语堂为了促进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而用英语创作的一部旨在介绍中国文化的小说。这部小说于1939年在美国出版后,在西方世界引起了深远影响。林语堂也多次因《京华烟云》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在这部小说中,林语堂大量地应用了异化翻译法――“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① 异化翻译法旨在促进文化交流,使读者感受到真正的异国风情。异化翻译法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于1995年创造使用的。直译作为异化翻译法的一种体现也被大量地应用到小说中。直译是在语言条件允许下,在译文中不仅传达原文的内容,还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辞风格及组句形式。在《京华烟云》中,林语堂用异化和直译的方法描绘了中国人的问候语。

二、问候语的异化翻译

问候语是人与人见面时说的一组词汇,也可以称之为交际活动用语。问候是非常必要的,它显示了说话者想要和听者建立友好关系的意图。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问候语中使用不同的词汇和表达法。中国人习惯用“吃了吗?”或者“去哪啊?”来作为问候语以表达他们的一种关切。然而,这种对于中国人习以为常的问候语却被西方人认为是冒犯的甚至是不尊敬的话语。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被予以重视,这和中国人看重的集体主义观有着极大的冲突。所以,中国人认为很有礼貌的问候语在西方人看来却很可能是对个人隐私的一种侵犯。简言之,不同文化中存在着不同的问候语。中国的问候语充满了民族特色,体现了中国人的热情善良。林语堂采用异化和直译的翻译方法,将这种民族特色很好地展示给了西方读者,让他们能够领略到独特的中国文化和异域风情。以下是一些具体实例:

1、… Mulan,with a bunch of flowers in her hand,came gracefully into the room from the garden.

“What wind blew you here― so early in the day?” She asked delighted to find them there.

(Lin Yutang,p. 292)

一天清晨,曾太太和曼妮来到姚先生家为姚木兰和曾荪亚提婚。当木兰走进屋里时,看见曾太太和曼妮这么早就来到她家,感到很意外,于是就问“What wind blew you here?”――汉语意思即为“什么风把您二位吹来了?”。这是一句典型的中国式问候语,隶属于北京方言。当西方读者读到这句话时,很可能会疑惑:风怎么能够把两个人带到木兰家呢?作为一个双语学家及跨文化学者,林语堂不可能不会预料到此处西方读者的阅读障碍。但是,他在此处进行了异化处理,用直译手段翻译了这句问候语,保留了中国特色,吸引了西方读者,促进了文化交流。

2、“Early,Farther.” She said. Mr. Tseng was reading a newspaper and did not look up.

(Lin Yutang,p. 426)

3、Mulan,all confused,could not say either “yes” or “no” but performed the usual ceremonial bowing and muttered in a trembling voice,“Tseng Laoyeh! Ten-thousand fortunes! I greet you!”

(Lin Yutang,p. 45)

在第2例中,木兰问候曾先生“您早”,这两个词被林语堂直译为“early”。然而,对于西方人来说,在早上最普遍的问候语应该是“Good morning”。在第3例中,木兰在被曾先生相救后用“曾老爷万福!给您请安!”作为首次见面的问候语。然而,对于西方人来说,首次见面的问候语应该是“Master Tseng,how do you do!”。在此二例中,林语堂故意打破英语语言常规,用异化和直译的方法按照中国人的习惯翻译了这几句问候语,保留了中国的文化特色,也建立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4、Lifu bends his head (greeting). Brother,you are sailing with the long wind over the ten thousand miles of waves…

Sister Mochow bows to you. From your letter I learned that you were delayed at Hong Kong…

Sister Mulan bows to you. What about your promise to send us a note from the kingdom of Grape-Teeth...

(Lin Yutang,p. 283-284)

由于天气原因,木兰的哥哥体仁被困香港。得知此事后,立夫、木兰和莫愁决定给体仁写封信以提醒他不要荒废学业。在信的开头,三人全都采用了中国典型的正式书面问候语:“立夫顿首”,“妹莫愁鞠躬”,“妹木兰鞠躬”。在此,林语堂本可以用西方读者熟知的“Dear Tijen”来代替这些令他们困惑的“Lifu bends his head”,“Sister Mochow bows to you”和 “Sister Mulan bows to you”表达法。然而,林语堂却故意用异化和直译的手段,把这些问候语翻译成令西方人糊涂困惑的有着中国特色的表达,加深了他们的阅读印象,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三、 结语

《京华烟云》里这些典型的中国式问候语很难被西方读者所领悟。然而林语堂并没有因此而采用归化的手段来帮助西方读者轻松阅读。相反,他采用了异化和直译相结合的方法处理了小说中大多数的问候语,增加西方读者阅读困难的同时却又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得他们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中国风情。(辽宁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参考文献:

[1] Shuttleworth,Mark. & Cowie,Moira.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上一篇:周一问候语范文 下一篇:春节问候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