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的名言范文

时间:2023-12-12 08:46:28

礼貌的名言篇1

2、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 —— 冈察尔

3、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襞也。 ——孔子

4、性情的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自己增强生活能力。 ——池田大作

5、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 卢梭

6、礼貌对于人性,犹如热力之对于蜡。 ——Arthur Schopenhauer

礼貌的名言篇2

有真道德,必生真胆量,凡怕天怕地怕人怕鬼的人,必是心中有鬼,必是品行不端。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凡是有良好教养的人有一禁诫:勿发脾气。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礼貌的名言篇3

关键词:礼貌原则;英语写作;语用含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之比较

    礼貌原则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其标准也各有差异。如leech根据英美等西方国家人们的言语习惯、会话的文化特点等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个准则即:1、得体准则:最小限度地使别人受损:最大限度地使别人得益。2、慷慨准则:最小限度地使自己得益;最大限度地使自己受损。3、赞誉准则:最小限度地贬低别人;最大限度地赞誉别人。4、谦逊准则:最大限度地赞誉别人:最大限度地贬低自己。5、一致准则:使对话双方的分歧减至最小限度;使对话双方的一致增至最大限度。6、同情准则:使对话双方的反感减至最小限度;使对话双方的同情增至最大限度。顾日国结合其导师leech的理论,根据汉语的文化源与流提出了汉语文化中礼貌规范的四大特点:尊重、谦逊、态度热情、文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汉语文化有关的五大礼貌准则:1、贬己尊人准则:指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人或事物时要“贬”,要“谦”;称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2、称呼准则:指人们出于礼貌,在称呼上按“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3、文雅准则: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认为是慑“礼貌”,“有教养”。4、求同准则:就是注意与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保持相称,说话双方要力求和谐一致。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缩小自己付出的代价。如果我们把顾曰国“礼貌原则”的五条准则与leech关于礼貌的论述加以比较,就会发现中、西方的礼貌原则在语用含义和文化价值上是有差异的。其中的“贬己尊人的准则”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如在指代自己时。中国人常用“鄙人”、“晚生”、“在下”等;而指代他人时。则常用“您”、“贤弟”、“贵公子”等。称呼涉及礼貌是汉语文化的特点。称呼方式与礼貌有关。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也折射出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思想感情。如亲呢、喜爱、威胁、警告、讽刺、戏谑等。汉语的称呼一般需要说明彼此之间的关系:亲属、同事、师生:上下级之间要体现出职务、头衔。如“二叔”、“李局长”等。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称呼,遇到不同身份的人用不同的称呼。甚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和效果。也用不同的称呼,这充分体现出汉语称呼的礼貌性。再称呼语上,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中国文化中,学生对老师。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是不能直呼其名的。因为中国文化传统是“重名分,讲人伦”,所以在称呼上也要遵循“仁”与“礼”的法则。要遵循“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否则会被视为“没礼貌”。而西方社会的价值观是“人为本”,“名为用”,他们崇尚个人主义,提倡自我表现,个性解放,所以在称呼上也往往以“先生”、“女士”代替,一般都可以直呼其名。即使儿子称呼老子。下级称呼上级,学生称呼教授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写作中学习礼貌原则的同时也应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并以此来提高跨文化的交际意识。

    二、在英语写作中学习“礼貌原则”的重要性

    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而语言表达的得体与否是衡量一个人语言交际能力高低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英语写作中不应该只了解语言写作的知识技巧,还应该学习语用知识。培养语用能力。即语育的得体表达能力。何自然指出: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首先考虑的不一定是合作。而是话语的合适与否。得体与否。研究话语的得体性就必然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礼貌原则、幽默原则和克制原则。使用礼貌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语用策略。wolfson对外语教学及其运用效果的研究发现。在与外国人交往中。本族语者比较能够容忍非本族语者(外国人)的语音和语法错误,但对违反说话原则的行为,即文化差异引起的非语言结构上的行为却难以容忍,认为这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那么什么是礼貌呢?根据汉语字典的解释。我们知道礼貌是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是一种各民族都有的普遍现象。但礼貌同时又具有其民族性,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对礼貌又有不同的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又有不同的礼貌规范。一个民族视为礼貌的,另一个民族也许就认为是不礼貌的。礼貌的原则就是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希望得到对方的尊重。而为了尊重对方,说话人需要适应语境。采用一些适当的交际策略及礼貌。以求最佳效果

。在实际语言交往中,我们有时会发现说话者所使用的词语、语法都没有错误,但由于没有适当地运用礼貌原则,结果使交际效果受到影响。打了折扣。有一个例子:一个中国学生和美国指导教授交谈学习情况后,说“我的英语不行,可能没有把观点说清楚”。教授说“yourenglish is very good,much better than my chinese。”这个学生觉得哭笑不得,以为他是在开玩笑。甚至是讽刺,因为他知道这位教授对汉语是一窍不通。其实他是在用汉语文化的观点来理解美国人所说的话,不清楚对方是在好心地鼓励他,用令人轻松的“比较”来鼓励。如果这名学生的英语真的不好,中国教授可能会用“暗示差距”来鼓励。说“还行,如再努力几点就更好了”。因此,在英语写作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学习礼貌原则。研究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提倡并遵守礼貌原则。

 三、在英语写作中学习“礼貌原则”应与语言文化的学习相结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得以实现。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学习礼貌原则也离不开文化的学习。礼貌有明显的民族性。因此,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应了解英语文化的历史、传统、演变及各种表现形式,并对其中的文化差异进行对比。这样学习者才能依据不同的交际对象。不同的交际场合和内容采用得体的礼貌交际手段。例如,在给美国籍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中有“买东西”一课。教师讲完描述衬衫的颜色、质量、大小、长短后,让学生练习。要求是:“你和你的朋友一起在购物中心买东西,你的朋友正在选衬衫,请你给她提个建议买什么样的衬衫”。一看到这个题目,一个美国学生就说:“不用做这个练习,不实用,因为我们不可能向朋友提建议买这个,不买那个,买什么样的衬衫完全是她个人的私事儿,我们不会干涉。”这里就存在着文化差异。中国文化认为是礼貌的言行,在英语民族的文化中也许就会被认为是侵犯了隐私。中国人帮朋友买东西,提建议完全是人之常情,也习惯选择“建议”的言语行为。但在西方他不但不会领情,甚至还会认为侵犯了他个人的自主权利。再比如对“恭维”和“间接恭维”的理解。聚会上我们会常听见类似的话:“your hair style is lovely”,学英语的中国学生可能会回答:“thank you”。再问“did you do itin park mall?”答“yes”。这个对话说明我们是理解本族语“间接恭维”的言语行为的。所以会回答thank you。但我们也许不知道这种恭维也是表示愿意交谈的一种社交方式。而最后的简单回答yes,会使对方以为这个中国学生不愿意继续交谈。所以文化因素是影响语用理解的最复杂的因素,学习礼貌原则必须与语言文化的学习相结合。

    四、在英语写作中遵守“礼貌原则”,避免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是对目的语的语法、语意功能的理解不当或表达不得体所导致的失误。这种失误不是语法错误,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适合与得体的问题,是指由于说话方式不妥,不符合表达习惯或不合事宜而导致的交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以“恭维”为例,美国人的恭维语言形式就与中国的不同。好像用什么字眼都不过分。中国人有时就接受不了,甚至觉得虚伪。其实他们所使用的tremendous,terrific,fantastic等词,并不是评定你就是如此的“超越”。而只是鼓励你继续努力。在语言交际中,由于对社交礼貌方面的具体语言形式所体现的语用内涵缺乏了解。或由于言语不当、语境不适等就有可能出现语用失误,引起相互间的误解,影响交际的成功进行。邬颍祺、陈国华在“中国大学生英语语用语言能力:调查与分析”中对80名中国大学生在英语日常交际中的语用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大部分被试者懂得随着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关系远近的不同,选择请求行为的表达形式也各不相同,但是对不同语言形式在何种场景下使用才得体、恰当却十分模糊。既不清楚不同语言形式所具有的语用内涵,有时还混淆同义结构使用的不同场合。如,很多大学生不了解一般过去时和过去进行时是一种礼貌的表达方式。could/would用于表示非常委婉、客气的请求,用于不太熟悉的人之间。如果被请求者是好朋友,这里用could/would就显得非常见外,有时还会让人觉得有特别含义在里面。如讽刺或怨恨等。语言是表达礼貌的重要手段,通过语言表达礼貌是成功交际的一个重要语用原则。根据托马斯(thomas,1983)的观点。语用失误大体上可以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是指在交流中不理解谈话双方的文化背景,导致语言形式的失误。它与谈话双方的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程度等有关。语用——语言失误是指所说的英语不符合本民族的

礼貌的名言篇4

为基础,在中俄文化差异背景下对比两国礼貌原则的异同,目的是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正确运用礼貌原则,得体、礼貌的与他文化的人进行交际。

关键词:礼貌原则;中国文化;俄罗斯文化

中图分类号:H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2

刘国辉说:“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①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尽力遵守和维持的策略,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准则。但是由于文化不同与差异,我们在

遵守礼貌这一原则时就会有差异。本文以利奇(Leech)的礼貌原则为基础,在中俄文化差异背景下对比两国礼貌原则的异同,目的是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正确运用礼貌原则,得体、礼貌的与他文化的人进

行交际。

1.礼貌原则的提出及其内容

1.1礼貌原则的提出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Grice)最早对人际交往关系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认为人们在语言交际中是相互合作的。1967年他在哈佛大学做演讲《逻辑与会话》时提出了“合作原则”,以

解释言语交际中人们是如何互相合作,即遵守质、量、关联和方式四准则,以便于交际的顺利进行。②但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在很多情况下并不遵守合作原则,甚至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来含蓄表达自己的

真实意图。布朗(Brown)和列文森(Levinson)(1987)认为交际者出于对礼貌的考虑,才偏离合作原则。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在格莱斯“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

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③高航认为:“利奇提出礼貌原则的原因是合作原则不足以解释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合作原则有助于解释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无法解释人

们表达自己意图时的间接性。礼貌原则能成功地解释人们说话时的间接性,因此,礼貌原则补救了合作原则。”④

1.2礼貌原则的内容

利奇礼貌原则的核心内容是: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利,以取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礼貌原则的六条准则的具体内容分别是:1)得体准则:减少表

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2)慷慨准则:减少表达有利于自己的观点。3)赞誉准则:减少对他人的贬损。4)谦逊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5)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6)同情准则

:减少自己和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⑤

2.礼貌原则的文化差异

布朗(Brown)认为:“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的差异体现在语言上。”⑥熊学亮认为:“语言使用时,说话人对礼貌准则的选择有其民族的内涵,即因文化而异。” ⑦因此,礼貌原则具有明显

的文化差异。礼貌是一条普遍原则,它蕴含文化因素,所以在不同的文化中,就会产生相应的亚准则或准则变体。贾玉新指出:“利奇所提出的这一套各社会、各群体共享的普遍性的礼貌原则及其相关

的一系列准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因为世界上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原则和准则,各有各的讲究。文化不同,讲究的礼貌或遵循的礼貌原则可能大相径庭。”⑧利奇是根据英国文化的特点提出的

礼貌原则,因此在推广到其他国家时,因各国文化的差异礼貌原则会有所变化。例如:俄罗斯使用“谢谢”、“对不起”、“请”、“спасибо”、“извините”、“пожалуйс

та”等词的频率要比中国高很多,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缺乏礼貌,俄罗斯文化更注重礼貌,而是由自己的文化决定的。在俄罗斯,子女对父母可以直呼其名,但这在等级分明的中国文化中则被视为

没有教养。因此,以本民族文化的准则和社会规范来理解和评价他人行为,会造成交际双方的不解或误解,导致交际失败。

3.中俄文化的礼貌原则对比

文化的差异导致礼貌原则的差异。下面从中俄文化的礼貌原则着手,从谦虚表达、称呼语等方面分析出中俄礼貌原则的异同。

3.1中国文化的礼貌原则

贾玉新分析说:“中国文化中的礼貌原则与传统的‘礼’制有着密切关系,实际上,中国社会中的礼貌原则是‘礼’制约下的行为,包括言语行为方面的具体表现。”⑨中国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

礼”是由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孔子提出来的。“礼”贯穿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成为全民族的潜意识和潜规则。我国学者顾曰国根据利奇的礼貌原则理论和汉民族文化源流,把中国文化的

礼貌原则归结为五点:a.“自尊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b.“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原则;c.“彬彬有礼”与文雅原则;d.“脸”“面子”与求同原则;e.“有德者必有言”与德、

言、形准则。”⑩以上顾曰国先生所总结的中国礼貌原则,简洁而全面的概括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谓生动形象。在中国文化的框架下,对比利奇的礼貌原则,中国人遵守谦逊准则和中国特有的贬

己尊人准则。

3.2俄罗斯文化的礼貌原则

俄罗斯作为一个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大国,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给俄罗斯文化带来了深刻影响。俄罗斯著名思想家别尔嘉耶夫认为:“东方和西方两股世界之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俄罗斯处于二者的相互作

用之中,俄罗斯民族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俄罗斯是世界的一个完整部分,是一个巨大的东西方,它将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与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

力。俄罗斯人身上可以发现矛盾的特征:专制主义、国家至上和无政府主义、自由放纵;残忍、倾向暴力和善良、人道、柔顺;信守宗教仪式和追求真理;个人主义、强烈的个人意识和无个性的集体主

义;民族主义、自吹自擂和普济主义。因此,俄罗斯人一般遵循个人主义文化,持有独立的自我观,倡导和奉行“个人主义”,在交际中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隐私权,讲究个体主义立场。在俄罗斯文化

的框架下,对比利奇的礼貌原则,俄罗斯人遵守得体准则、赞誉准则、一致准则。

3.3中俄文化的礼貌原则对比

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礼貌原则存在差异,有其各自的特点。下面主要以具体例子从谦虚表达、称呼语等几方面来说明中俄文化的礼貌原则异同。

1) 谦虚表达差异

中国人受汉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提倡谦虚精神。因此,中国文化重视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俄罗斯文化认为欣然接受并感谢别人的恭维是一种美德,因此突出赞誉准则和一致

准则,认为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采用一种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显露出与恭维者不一致,令人难堪。

例如:①俄罗斯游客:你俄语说的真好。

中国导游:哪里啊,还差的远呢。

②中国人:Сегоднявыоченькрасива.

俄罗斯人:Спасибо!

在这个例子中,充分体现了中国礼貌原则的“自贬以自谦”。中国导游的回答符合中国文化,是自谦的表现,体现谦逊准则。但在俄罗斯文化中,受到赞誉时要感谢一番,以示对发话者观点的赞同,体

现一致准则、赞誉准则。

2)得体准则的差异

中国的等级制度在两千多年前用于调节社会生活,成功地扮演了自己的历史角色。中国文化中一个人说什么样的话必须符合社会所赋予的社会地位。上级对下级,父母对子女,教师对学生,常常使用直

接祈使句。比如:上级对下级说:“今天下班前这份报告一定要交给我。”这在中国完全可以接受。但根据利奇的礼貌原则,却违背了其中的“得体准则”。而在俄罗斯,无论身份高低,都要尊重别人

,同时也不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所以无论是上级对下级,父母对子女,老师对学生,在实施指令性言语时,必须遵守“得体准则”,尽量采用委婉的语言,减少语言的强迫性,以降低对别人面子的

威胁。

3)称呼语的差异

“中国传统上是以差序格局为主要取向的社会结构并以群体和他人为主要取向。”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称呼行为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他可能是社会中权势性和平等性的象征。具体称

呼的方式取决于文化、教育、信仰、年龄和性别等。其中,称呼语就记录了这种相对固定的差序格局。中国社会的称呼系统远比俄罗斯复杂。例如,在中国,最能体现礼貌的行为是对人的称呼或称谓方

面。其中,“在中国的称谓中,晚辈对长辈,当面绝对不能直呼大名,否则会被看作是不孝不悌、大逆不道的行为。而“直呼大名”在俄罗斯晚辈对长辈的称呼中却司空见惯。例如,在В.Лидин的

《Радуга》中儿媳妇 Клавдия当面叫婆婆的名和父称Дарья Кондратьевна,这是因为在俄罗斯人看来,儿媳(女婿)不称公公、婆婆(或岳父、岳母)为“爸爸”、“

妈妈”,而称名和父称,是一种尊重的表示。”

4)中俄在亲疏程度方面相似

交际双方的亲疏程度决定着双方遵循礼貌原则的程度。一般情况下,交际双方关系越亲密,礼貌的级别就越低。这一点,中俄有相似之处。例如:妈妈会对女儿说:“把水递给我”。但是,如果对象是

同事的话,可能会说:“你能把水递给我吗?”或者“请把水递给我,好吗?”等。可见,说什么样的话语决定了交际双方的亲疏程度,而交际双方的亲疏程度在礼貌原则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俄罗斯,

“夫妻间、父母子女间以ты互称,表示亲人间的亲近。ты 和вы的互相转化可以表露出他们之间亲疏关系变化。例如:①Всё чаще он ссорился с матерью,серди

то говорил ей “вы” это выканьеотчаянно возмущало меня.(М.Горикий)(他愈来愈常和母亲吵架,生气地称呼她“您”―这个“您”字

把我激怒得发狂。)

②Она сказала ему “ты”,и он с благодарностью взглянул нанеё...( Л.Толстой)(“你记得孩子们”......她对他称“你”,他感激地

看了她一眼。)”

4.结语

礼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观念,会随着某一群体,某一年龄组人的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它是动态的。每一种礼貌原则都反映了它所代表的文化,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包含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根据中俄文化差异进行了礼貌原则的对比,我们发现,中俄虽然在礼貌原则上各有不同,但都重视和强调礼貌在社会和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作为俄语学习者和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我们要继承和发扬

自己的文化,还要认同他人的文化。我们要提高中俄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正确使用礼貌原则,得体、礼貌的与他文化的人进行交际。

注解:

①刘国辉.中国人的礼貌管[A].当代语言理论与实践探索[C].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189.

②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7-68.

③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1-104.

④严辰松,高航.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384-385.

⑤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1-104.

⑥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4th.ed.New york:logman,2000.

⑦熊学亮.语言学新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49-150.

⑧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87.

⑨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89-291.

⑩顾曰国.礼貌、语用于文化.见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10-17.

[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M].北京:三联书店,1995,25-26.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89.

吴国华.俄语与俄罗斯文化[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8,215.

吴国华.俄语与俄罗斯文化[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8,206.

参考文献:

[1]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4th.ed.New york:logman,2000.

[2]Leech,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New York: Longman,1983.

[3]Levinson,S. C. Pragmatic. Cambridge: Cambrige UP,1983.

[4][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M].北京:三联书店,1995,25-26.

[5]薄艳华,俄罗斯跨文化交际研究述略[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五版.

[6]高航.礼貌现象研究与评价[J].外语学院学报,1996,(2):66-69.

[7]顾曰国.礼貌、语用和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4):10-17.

[8]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10]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89-293.

[11]玲霖.礼貌原则的文化透视与对比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05,(3):50-52.

[12]刘国辉.中国人的礼貌观[A].当代语言理论与实践探索[C].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189.

[13]吴国华.俄语与俄罗斯文化[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8.

[14]熊学亮.语言学新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49-150.

礼貌的名言篇5

摘 要:本文分析了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中的不同表现,从而证明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礼貌原则是人们交际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生要提高的英语交际能力,了解礼貌原则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以此避免在交流中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顺利达到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文化”而论,它包括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道德、价值观念、世界观、宗教、政治等。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就表现了该社会的思维意识形态及审美观念,反映了这个社会对于世界和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看法。而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伴随着人类文明产生、发展起来,它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自然而然成为了民族文化的载体,记录和保存民族文化,语言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它和民族文化成为一个整体。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所经历的历史变迁不同,他们对于相同事情的看法不可能一样。所以通过对语言事实的分析就能够可以反映一个语言社区的文化,而这种文化正是深深的蕴藏在日常语言的使用中。

二、礼貌原则和文化

礼貌原则是研究人类日常语言经常使用的一个标准,礼貌作为语言使用所要表现的一侧面,自然也能体现出其中所蕴涵的民族文化。人们要成功交流,使用礼貌的语言是一个重要的手段。礼貌是一个社会现象,所以它存在于一切文化中,在所有的文化中,它都有相同的语言表现,比如尽量照顾或维护对方的“面子”。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曾经就提出过6条礼貌原则,分别是策略准则、慷慨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等。但这些准则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解释一些汉语语言现象时,它们并不能完全适用,所以我国的顾曰国教授从分析汉语的具体使用中又提出了更贴近汉语文化的礼貌原则,即: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等。通过分析中西语言中礼貌原则的使用策略的不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和了解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在,更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流。

从以下几个实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中西方在礼貌原则运用上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

例一:

①甲:你做的菜真好吃!

乙:哪里哪里。

②A: You are so beautiful, today!

B: Thank you.

从以上两组对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在面对别人称赞的时候,在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礼貌方式。中国文化自古讲究以谦虚为美德,所以在面对别人称赞的时候,为了表示礼貌,中国人通常会用“自谦”或者“自贬”的方式来回应,比如:“太过奖了”,“你太抬举我了”等。如果直接接受了别人的表扬,就会显得当事人太骄傲了。而在西方,人们会欣然接受别人的赞扬,他们认为说“Thank you”是表现礼貌的一种方式。所以如果当一个英国老太太说“Your dress is so beautiful.”,而你却回答说“No, it is just an old one.”她一定会觉得你很奇怪,而且显得不礼貌。

这种“自谦”或“自贬”的文化传统自古就存在于汉语文化中,这就正如顾教授所提到的“贬己尊人”准则,中国式礼貌最大的特点就是“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这种“自贬”式的礼貌除了会用在回应别人称赞,也会用在表达有关自己的事或物上,如“小女;贱内;寒舍;卑职”等。而在表达有关他人的事或物上,我们则会用表示抬高别人的表达方式,如:“令尊、高见”等。而这种表现礼貌的方式并不存在于西方文化中,对西方人而言,他们讲求人人平等,即使要表现礼貌也不用通过贬低自己来表示,并不需要“贬己”而“尊人”。

例二:

甲:哎哟,这小姑娘长的真漂亮,今年多大了?结婚了吗?

源于中西文化对个人价值观的不同看法,例二中的问话是不大可能出现在英语对话中的。我们会发现在某一语言社区里看似礼貌的关心的言语在另一语言环境中却违反了礼貌原则。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非常重视个人隐私和权利。自文艺复兴运动崇尚注重个人价值起,这一文化就深深扎根于西方世界中,自那时起西方人就很重视个人自由和价值,对于关于年龄,婚姻等个人隐私的问话,他们都会认为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而在汉语文化中,并不存在这样的现象,人们认为并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提及或谈论的,所谓“无事不能对人言”。

例三:

①甲:老张,今晚来我家吃饭吧。反正你老伴没在家。

乙:不了,不了。我在家随便吃点就行了。

甲:来麻,反正就随便吃点。吃完咱再下几盘棋。

乙:还是算了,免得麻烦。

甲:别呀,你一定要过来。

乙:那好吧。那我就给你添麻烦了。

②A: Would you like to have dinner with me?

B: Yes, it is very kind of you.

上述两段对话反映了在中西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在接受邀请时,为表达礼貌所使用的不同的语言方式。在中国文化中,我们在面对别人邀请时,应该首先婉言拒绝,等别人再次发出邀请的时候,我们才接受或再次拒绝。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当事人不愿意接受邀请,而是为了表现礼貌,要稍作推辞,这才是中国人应有的礼节。这样的礼貌原则在西方人看来或许是很可笑的,在西方文化中,要是愿意就会欣然的接受邀请并表示感谢,而不会再三推辞;要是真不愿意,也会直接表明其态度。这可以体现出西方人说话更直接,相对而言中国人言辞更委婉。这也就是很多时候,当中国人和西方人交流时产生摩擦的原因之一。

除了这点,在对话一中的“老张”这样的称呼也不会出现在西方人对话中的。由于文化的不同,在两种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家庭观念以及对年龄的看法差异。在中国,自古就尊老爱幼的美德,为了表示对长者的尊重,往往会在其姓前叫“老”字,如“老张、老王”等。但在英语中与之相对应的“old”一词在西方文化中却是表示人已经没有任何社会价值,很无用的一种状态,是对人的一种贬低,所以他们通常不会使用这样的称呼语。

除此以外,由于家庭观念的不同看法,中西文化在如何称呼长辈的方式上也是不同的。在中国文化中,直呼其名是肯定很不礼貌的;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人平等的观念使人们并不感觉到直呼起名有任何的不合适。在工作中也是如此,我们常听见中国人称呼“王老师、张工程师”等,在称呼中加上职位,是表示尊重;而在英语中通常只会用“Miss/Mrs Wang”来表示,不会在称呼语中加入职位的名称。

三、结论

礼貌的名言篇6

一、 Leech的礼貌原则

Leech在Brown 和Levinson研究基础上,提出语言交际中的六个原则:

1 得体原则(Tact Maxim)。减少表达有损他人的观点:① 尽量少让他人吃亏;② 尽量多使别人得益。

2 慷慨原则(Generosity Maxim)。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① 尽量少使自己得益;② 尽量让自己多吃亏。

3 赞美原则(Approbation Maxim)。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① 尽量少贬低别人;② 尽量多赞誉别人。

4 谦逊原则(Modesty Maxim)。减少对自己的表扬:① 尽量少赞誉自己;② 尽量多贬低自己。

5. 一致原则(Agreement Maxim)。减少与别人观点上的不一致:① 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② 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性。

6 同情原则(Sympathy Maxim)。减少与对方在感情上的对立:① 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② 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Leech本人认为在不同文化中,礼貌原则中的各项准则其重要性也不尽相同。

二、 顾曰国的中国式礼貌原则

1 贬己尊人准则:贬己尊人的最大特点是“自贬”和“自谦”。贬己尊人准则即对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对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举”,要“尊”。

2 称呼准则:现代的礼貌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仍然遵循着“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原则。称呼语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往往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改变。

3 文雅准则:文雅准则即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需要用委婉语的领域包括死亡、性事、排泄、绝症、体形、外表、较低下的职业、犯法行为等,若直言这些事则显得粗俗无礼。

4 求同准则,求同准则指交际双方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愿望。当不得不批评别人或发表不同意见时,人们往往是“先礼后兵,先褒后贬”。

5 德言行准则,德、言、行礼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三、 英汉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1 两者共性:英语言文化礼貌中的“得体原则”追求言语交际的恰如其分,这条准则在汉语中也起作用。英语言中的“赞扬准则”与汉语言文化中的“求同准则”有相似之处。“谦逊原则”相当于汉语中的“贬己尊人”

2 两者差异:英汉礼貌原则的差异及原因在于礼貌是绝对的,即礼貌现象是各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礼貌又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示礼貌的方式、方法以及人们用以判断礼貌的标准具有差异性。何兆熊批评Leech的

礼貌原则没有考虑语境的制约因素。因为话语“受语境社会因素的约束,在一定的语境中显得礼貌的话语,在另一语境中可能显得不够礼貌,也可能显得过分礼貌。不够礼貌固然会使话语不能被接受,但过分礼貌也同样会使话语不能被接受。”Leech的礼貌原则依据的是英语语言文化背景,虽然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但无法对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的礼貌现象进行全面的解释。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顾曰国先生的礼貌原则基于汉语言文化背景,归纳出切合汉语言风格,适合中国人礼貌习惯的五条礼貌准则,汉语言有其独特的礼貌表达方式。由于Leech和顾曰国的礼貌原则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礼貌原则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存在差别。为了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两者差异,我们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我们主要从下列方面对英汉礼貌原则的差异进行分析:

① 对待赞誉和谦逊的态度上,在人们实际交谈中,由于语境的不同,说话人有时为了遵循某一原则,不得已违反另一原则。例如为表示礼貌,说话人遵循礼貌原则中谦逊的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甚至贬低自己,这样就会违背会话原则中质量准则,而说出虚假之话。东方文化一般比西方国家更看重谦逊准则,对操不同语言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② 称呼语方面,称呼语是社交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文化等级制度、年龄、职业、社会地位、身份、亲疏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对长辈、上级、德高望重、值得尊敬的人不能直呼姓名,要用辈分、级别、职称等来代替。例如:王阿姨、张局长、王教授等。但平辈分或社会地位相当的人为了追求和谐、亲切,可以直呼姓名,甚至比较亲密的朋友可以相互叫外号;西方人崇尚“人人平等”,称呼比较简单,对同事和父母可以直呼其名,如对西方人不直接称呼名字的话,他们会不太高兴的,因为他们觉得不直接称呼名字,就表示不愿意与他们交朋友,这在中国是非常不礼貌的。

③ 禁忌语和委婉语。其相同点在于对死亡、性事、怀孕、排泄、较低下的职业、犯法行为、不适合言明的内容和情况等的表达方式基本一致,要表达的比较委婉、含蓄。若直言这些事则粗俗无礼。其不同点,例如女性身孕,中国人喜欢用“害好病”、“有喜了”等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而西方人却视此为新闻,可公开直言而百无禁忌。在英汉文化中,人们对某些语言含义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比如说“老”这个词在汉文化中是对他人的尊称,中国人对“老”字比较偏爱,“老”意味着有经验、有资历、,应该受到他人的敬重,比如,老大夫、老师傅、董老等;而英语文化中对“老”的看法和汉语言文化是不同的,西方人十分忌讳“老”这个词,他们认为“老”代表着衰退、衰败、无用之意。包含贬义。是对他人的无礼冒犯。因此,使用时要注意其差异性,以防语用失误。

④ 日常问候。中国人闲聊的话题大多是“吃了吗?”、“去哪儿?”、“忙啥呢?”、“结婚没?”,显得很平常亲切;而在西方,这些问题会让对方感觉很尴尬、不舒服,他们认为这些问题都属于个人隐私,不该作为日常谈论的话题。

⑤ 中西方在馈赠礼物方面有明显差异。首先是对价值的重视程度,中国人比较看重礼物的实际价值,认为礼物的价值与所表达的情感成正比;西方人则不大重视礼物的实际价值,一张贺卡、一束鲜花或其他小礼物都可以。其次双方的礼物有不同的文化含义。中国人送礼多避讳带有不祥义谐音的物品,如不能送钟,因为谐音“送终”;不能送伞,避讳 “散”之意;忌送手巾,因为巾为古代离别赠品;忌送剪刀,避讳“一刀两断”的不祥之义。西方人爱送人鲜花,所以给鲜花赋予了许多文化隐义:紫罗兰代表害羞;三色紫罗兰代表思考;白稚菊象征着天真无邪与纯洁;康乃馨象征对母亲的感激;玫瑰象征爱情;芍药、牡丹是可以送给病人。中国习惯中看望病人忌送梨,因为谐音“离”,宜送桃和苹果,因为谐音“逃”和“平果”,这和汉字的谐音有关;而在西方风俗中则没有这些禁忌。在中国,收到礼物如带有包装要等客人走后再拆看,如当面拆看则会使送礼物的人感觉尴尬;在西方恰恰相反,收到礼物要当面打开并且称赞一番表示喜欢,这才是礼貌的表现。

⑥ 餐桌礼仪。中西方有很不同的餐桌礼仪,中国人喜欢聚餐,亲朋好友一大桌,有吃有喝,有说有笑,好不热闹。相互间不断的夹菜、倒酒,谈天论地,满桌欢声笑语。用餐完毕,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是一个人买单,付全部的餐费,如果有可能还要抹零很少会给小费。同时,很少有人把剩下的饭菜打包带走,觉得这样做丢面子,造成很大的浪费。而西方人喜欢分餐制,每人都有自己专用的餐具,自己吃自己的食物。进餐时说话声音很轻,用餐完毕,个人付个人的餐费,而且还要根据消费的金额、饭菜的质量、个人的满意程度付给服务员小费,会把剩下的饭菜打包带走,很节约从不浪费。

⑦ 热情与隐私。“热情好客”是中国人的传统。所以,在与人交往时 “人情味”是不可或缺的。而这种热情,更多的情况下表现为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甚至是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关心。比如在宴席上,主人会频繁热情的给客人夹菜,倒酒,送礼时强行让客人收下,送别时一定要送出很远的距离,分手时叮咛嘱咐不离口。但西方人会把这些行为理解为跨越了朋友的界限,超越了交际的底线,触犯了自己私密的空间。所以,这些行为在西方人看来都是极不礼貌的。

⑧ 汉语中的“客套话”,“客气话”仅表示一种友好而非具有实质性的意义,这一点也是在西方文化中没有的现象。比如我们说“下次到我家来玩”,“有空我去你学校看看”这类话语并不代表我们真的会付诸行动,只是客套一番以视亲近。而西方人会把它们直接解读为一种邀请或承诺,所以往往会在听到这些话以后给出一个具体的时间,让中国人错愕不已。

礼貌的名言篇7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课堂用语 礼貌理论 应用

1.引言

礼貌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交际的基本社会准则,是对交际行为的规范,是一种进行得体交际的策略,也是缩小话语冲突、维护社会平衡以及友善关系的一种方法。表达礼貌的方式有很多,其中语言是表达礼貌的重要手段,在言语交际中,人们往往要考虑话语的得体性即礼貌问题。课堂教学尤其是语言课堂教学更离不开言语交际,在语言教学中语言既是学习目的,又是教学工具,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否礼貌对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更应了解课堂礼貌用语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遵循礼貌原则,将已掌握的语用理论很好地运用于教学,将教师用语艺术化,寻找一种更为合理有效的语言教学方法,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进而就可以达到推动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礼貌策略(Politeness Strategies)和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

2.1礼貌策略

在Gaoffman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英国剑桥大学的Brown和Levinson在1978年提出了在语用学界和社会语言学界等影响深远的面子理论。涉及三个方面的基本概念:面子(face)、威胁面子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简称FTA)和礼貌策略(politeness strategies)。面子分两种: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赞同、喜爱、欣赏和尊敬,在交际时通常表现为同意对方的意见,支持对方的观点,向对方表示赞赏和恭维等。消极面子则指个人有自主的自由,不因迁就别人或受到干预而使自己感到丢面子,强调个人的权利至少不全部受其所属群体或其群体的价值观念所束缚。然而在言语交际中潜在着面子受伤的可能性,因为许多言语行为在本质上是FTA。例如,命令、规劝、提醒、警告等可能有损失听话人的消极面子;批评、埋怨、取消、反驳等可能损害听话人的积极面子。又如被迫接受对方的赠予,做出不情愿的许诺,可能会有损说话人的消极面子;道歉、认错、失态等会损害说话人的积极面子。据此他们认为礼貌行为也分两种:积极礼貌策略(positive politeness)和消极礼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积极礼貌策略指通过强调交际双方享有的共同兴趣和愿望来降低或抵消威胁面子程度;消极礼貌策略则通过强调尊重他人,不干预他人的行动来满足其消极面子的需要。

2.2礼貌原则

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Grice“合作原则”以及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模式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六条著名的“礼貌原则”,这一原则是对“会话含义”理论进一步的完善,解释了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问题。包括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

1)得体准则(Tact Maxim)

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得益。

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

减少表达有利于自己的观点,尽量少让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

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

4)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

减少表达对自己的表扬,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

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

减少表达自己与他人的不一致,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

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以上关于礼貌原则的准则其核心内容为:尽量使自己吃亏,使对方感到受尊重,从而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这就有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在这六条准则中,我们可以看出礼貌原则的重点是他人而不是自己,消极的礼貌(避免不一致)比积极的礼貌(寻求一致)更为重要(Leech,1983)。

3.礼貌理论与英语课堂教学

“礼貌”“面子”在课堂教学这种特殊的交际活动中不仅存在,而且十分重要。它们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强化学生学习动机、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英语教师更应该注意在这一特殊环境中礼貌理论应用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礼貌理论,师生间就可以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扩大信息量,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合理地运用礼貌理论呢?英语教学过程主要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包括课程内容的讲解、课堂指令的下达和教学意见的提出三个部分。

3.1课程内容讲解

通常来说,正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在导入当天要讲授的内容之前,教师会以下面方式回顾上堂课的教学内容,例如:

(1)First,let us review what we learned last class.

句中的us将听话者与说话者都包括进去,使双方的积极面子得以保留。

(2)Today,we are going to learn...

同样,这里学习“learn”的动作发出者本为学生,以“we”代替“you”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因此,通过第一人称复数“us”与“we”的形式,体现出教师视自己为学生中的一员,与他们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暗示了彼此的合作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必然是师生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过程,为了解学生对所讲解的各个知识点是否明白,教师常常会问道:“Can you follow/catch me?”作为课堂常用语,无论是学生或教师对这句话都已习以为常,不觉有何不妥。但从礼貌策略进行考究,该话是有损听话人的消极面子的,教师明显给人以居高临下之感,换之使用Have I made the sense?(我说清楚了吗?)把责任方归为说话人即教师,即使学生回答“No”,那么也应由教师而非学生承担责任。这样做与前文提到的礼貌准则的损己利人出发点是一致的,故而是礼貌的。由此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一定的人称代词的转化有助于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3.2课堂指令的下达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知识传授进行到了一定阶段,为检测或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必然会对学生下达一定的教学指令,如课堂提问、活动的开展等。在英语课堂上,有些学生在特定情况下,不喜欢老师强加给自己的问题,这时合理的消极面子需要得以维护,老师应该运用消极礼貌策略中的不强求策略适度地使用自愿式提问来征询学生的意见,这就维护了学生的面子。多用“Who wants to answer this question?”或“Would you like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lily?”之类的话语,即使点了名,也会因为运用了消极礼貌策略而维护了学生的面子。假如老师总是一脸严肃地说:“Answer this question,Lily.”势必会给学生冷冰冰的感觉,认为这个老师总是居高临下,不可亲近,从而加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不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更是给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造成了障碍,并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其实,教师完全可以采取一些礼貌策略来减少威胁的程度。祈求式代替命令式就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回答教师提问或没做好准备参与活动时,通常只是简单地答道:“Sorry,I don’t know!”这样的回答给人一种不以为然的感觉,对教师的消极面子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试看以下的回答方式“I’m terribly sorry for my failure to...,Miss/Mr.Zhang.”这句话的表达是非常礼貌的。首先模糊限制词terribly加深了程度,说明学生真心诚意的歉疚,称呼语Miss/Mr.Zhang则表达了学生对教师的敬意,这样就降低了教师面子的损失。另一方面,failure作为fail的名词形式,使该行动执行者在形式上变成了名词的定语,则该生对行动的责任亦由fail构成的直接责任变为间接责任。这样,学生在维护了教师消极面子的同时,也维护了自己积极面子。

3.3教学意见的提出

这里所指的教学意见是站在教师的立场对学生所提出的意见,包括学习建议和评定意见两个方面。

3.3.1学习建议

“You should do this way...”“You’d better...”诸如此类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威胁了学生的消极面子,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且限制了学生思维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当学生在确实是无从下手的情况下向教师征求意见时,教师可以采用这样的说法:

1)If I were you,I would do this way...

2)It’s generally considered/suggested to do that way...

在句1)中,在if引导的前提下,学生有权选择采纳建议或忽视建议,因为“I am not you”;在句2)中,generally这一模糊限制词的运用使教师语气变得弱化,减少了学生消极面子的受损度,因为既然只是一般情况,则言外之意鼓励学生有自己特殊的想法和做法。这样的说法遵循了得体准则,因为教师在给学生提供帮助的同时,降低了学生面子的受损程度。

3.3.2评定意见

教师对学生的评定分为肯定评定和否定评定两种。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尊重,教师应恰当地运用一些礼貌用语如“Very good!Good job!Perfect!Excellent!Well done!”等,及时地对正确的回答进行表扬,从而遵循了赞誉准则,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然而,否定评定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必然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从旁指点,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加以纠正,纠错会损害学生消极面子,如何将学生面子受损程度降到最低,关键在于老师如何恰当地运用礼貌原则和礼貌策略实施纠错行为。在教学过程中“How stupid you are!”“Why are you always making such mistakes?”类似的语言时有出现,这严重违反了同情准则和赞誉准则,不仅伤害了学生,更有损教师教书育人的光辉形象,是不可取的。

3.4其它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三个重要部分,还涉及一些影响课堂教学开展的相关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正确处理,礼貌原则和礼貌策略是同样适用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某生开小差,与他人交头接耳,影响了课堂教学。这时教师无论是简单地用“Be quiet!”或者是“Silence,please!”都是不妥的,如果说:“Could we discuss it later?Let’s come to a quiet work firstly.”在引起该生注意的同时提出了对他的要求,借助消极礼貌策略把该生的闲聊称为课堂讨论,化解了该生受批评的尴尬,维护了其消极面子。

4.结语

英语礼貌用语表达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本文只就其中的礼貌教学用语进行了比较肤浅的探讨,分析了礼貌策略和礼貌原则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礼貌用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而且这种示范作用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意识。礼貌的教学用语,一方面可以协调师生间的合作关系,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教学交际中了解和自觉遵守礼貌原则,逐步激发他们学习礼貌理论和其它语用理论的兴趣,加强培养自身语用能力的愿望,从而真正实现外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Brown,P. Levinson,S.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2]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3]Stephen C.Levinson.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礼貌的名言篇8

论文摘要:礼貌原则是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的原则。然而中西方文化价值、自我观以及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导致了礼貌原则差异的存在,从而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一条原则——礼貌原则。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度有不同的礼貌表达方式,深刻理解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及其渊源,有利于跨文化交际双方增进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概述美国语言学家

Grice(1967)提出了著名的言语交际中的会话合作原则(c00pemtive nciple)。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与听话人都有一种默契和合作,使整个谈话过程所说的话符合交谈的目标和方向。其内容体现为合作原则的四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英国语言学家IJeech于l983年在G ce的“合作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另一条语用原则——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信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具体包括六条准则:得体准则(1.actMa)【im)、慷慨准则(GeneIos h蜘m)、赞扬准则(AppmhtionMa)【im)、谦虚准则(哆Ma】【ill1)、一致准则(A脒IntMa】【irI1)和同情准则(lhyMaD【ilTI)。尽管IJ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的各准则在不同程度上适用于各种文化,但是不同社会间的文化取向、价值观、思维方式不同,所以不同文化对各个准则的选取侧重会有所不同。顾日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在Leech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于l992年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

二、英汉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若将Leech的礼貌原则与顾日国的产生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礼貌准则相比较,我们便会发现二者的共性即是各个社会的普遍现象。在礼貌原则的指导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社会人际交往中都努力变得更加礼貌起来,都渴求自己能够被别人接受。我们在承认礼貌普遍性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其相对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个国家和民族,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正是这些因素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礼貌原则的运用和侧重有所不同。

1.贬己尊人准则与谦虚准则

谦虚准则相当于汉语中贬己尊人准则的一部分,即以贬己来抬别人,指以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为准则。然而汉英礼貌原则由于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跨文化语用研究中,对于同样的礼貌现象会存在不同的解释和反应。在汉语言文化中,贬己尊人准则是核心。在谈到自己或和自己有关的事的时候要“贬”要“谦”,而谈到听者或者和听者有关的事的时候就要“抬”要“尊”。“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但是中国人的“谦虚”与Leech提到的谦虚准则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汉语中经常听到“一点薄礼,略表心意,不成敬意”、“粗茶淡饭请海涵”、“鄙人拙见”、“不敢当”等类似的客套话,真正把对自身的贬损夸大到最大程度,以此来表示礼貌。西方社会的人们馈赠礼物时,会直接表达自己精心挑选的礼物得到对方喜欢、欣赏的希望,如“Ithinkit Ubeuse t0y0u.”或“Ih0peyou’ulikeit.”出于礼貌,接受者会当场打开礼物表达自己的喜爱之心和感激之情。另外,中国人和西方人受到赞扬后的回应也存在很大差异。当受到称赞时,西方人会欣然接受,说“anky0u”,避免损害对方的积极面子,符合礼貌准则。中国人受到别人赞扬时,往往是否定对方的赞美之词,贬低自己,以示自谦。如“哪里,哪里”、“不敢当”、“我做的还不够好”等。而这种答辞在英美文化中却被看作是虚伪、缺乏自信的表现,使西方人感到自己的话被直言否决而认为对方不讲礼貌。因此如果按汉语思维习惯与西方人交流,则必定会造成交际失败。

2.称呼上的差异

中国人“上下有异,长幼有序”的观念在称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使用称呼语时应考虑听话人的职业职务、年龄、性别、谈话场合以及同谈话人的关系等因素。如“王主任”、“刘老师”、“张经理”、“李医生等。并且人们非常重视用自称和他称来体现礼貌。如他称:贵姓、高见、大作等;自称:鄙人、卑职、拙见等。而英美文化中的称谓模式主要是称谓词Mr./Mrs./Miss./.+姓,如BiUG砒es,姓为Gates,名为BiU应称其为Mr.Gates。汉语文化中所讲究的“长幼尊卑贵贱”之分在家庭内部也有充分体现。在家庭成员中有叔、伯、姨、姑、兄、弟、姐、妹等表示辈分的称呼语。若直呼姓名则认为是不礼貌的甚至是冒犯的。在崇尚平等的西方文化中无论地位和职位高低,人们更愿意相互直呼其名,同辈的兄弟姐妹也不例外,这体现了朋友式的亲密关系。另外,汉语的称呼中经常出现“老”字,因为“老”是经验和知识的象征。“老司树’、“老爷爷”、“赵老”等称呼体现了对年长者的尊重。这在西方是无礼的,人们无法容忍。西方人害怕“老”,因为这意味着“孤独、痛苦、成为负担”。他们不愿意用“老”这个词,尤其是女性,最不愿意被问到的就是“H0woldarey0u?”

三、中西礼貌差异的渊源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享有不同的文化系统和礼貌用语系统,由于文化障碍所导致的信息误解,使得交际中经常出现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其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对于礼貌原则的理解和遵循程度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文化价值差异

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长期以来提倡“礼”的精神思想。“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个重要组成部分。“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上,这是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意味着贬低自己,抬高别人。汉文化重视谦逊准则,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准则,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是礼貌的。因此,西方人对恭维往往表现出高兴与感谢,采取一种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显露出与恭维者不一致,令人难堪。中国人则大都习惯否认,提倡“谦虚”和“卑己尊人”,但这种做法却会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中国人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更重要的是维系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社会。而西方人注重的是利用语言来表现个体的存在和价值。

2.自我观差异

西方社会崇尚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独立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和固定的内核,因此,西方人在交际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总是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个人的面子。他们认为尊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和独立是礼貌的,反之,则是不适合的,甚至被认为是粗鲁的。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的内核,他人和自我的关系相对不是那么清晰、分明,自我的内核依照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而定,只有当自我被放在适当的社会关系中才会有意义,才会变得完整。汉文化人非常重视以及参与个体与团体的关系,注重集体荣誉感,在交际中,往往从集体主义文化观出发,强调群体的面子。因此,不断给宴请的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叮嘱生病的朋友添加衣物、按时吃药以表示关心等等在汉语言文化中是礼貌的表现,但在英语文化中却被看作是侵犯个人自主的行为。

3.语言间接程度差异

在交际中人们并非总是在句法或词汇上直截了当地表明说话者的意图,而是让听话者去意会其深层的寓义即“言外之意”(i呷licatlⅡ℃)。语言使用中的这种“拐弯抹角”的现象就是语言的间接现象(indirecⅡess),它普遍存在于语言中,具有共性,但每一种语言又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一般说来,礼貌程度与话语的间接程度成正比,话语越间接,语气就越委婉,给听话人留的余地就越大。正如【eech所说,我们可以保持同一命题的内容,而只须增加这个命题言语行为的间接性,便可以使该命题越来越礼貌。但是我们不能一概以话语表达的间接程度来确定话语的礼貌程度,因为中西方在直率的概念上有一定的差异。英语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人们通常会直接、明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因此交际双方不论在批评、邀请、馈赠或拒绝时,一般都直截了当。他们的语言直接、直率、肯定。汉语言文化是高语境文化,人们往往使用间接的、隐含的语言来沟通。只有明确说话时的情景并借助肢体语言、空间语言以及上下文联系后,接受者才能弄清对方所要传达的信息、观点或意见。当中国人想说“不”而不表示“不”时,或受到赞誉却不直接接受时,西方人迷惑不解。正是这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增加了中西方人际交往的困难。

四、结语

上一篇:感恩父亲范文 下一篇:的自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