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写作教学中的“少教多学”

时间:2022-10-29 03:07:34

论写作教学中的“少教多学”

一、少教多学,对话互动

1.内隐对话,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对话教学活动来源于苏格拉底的学说,他认为好的教育方法不是将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知识,了解知识,进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学生通过学习能发现蕴含其中的真理。对话活动是一种有意义的交流活动,能让思想和灵魂碰撞的关键和火花。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对话不仅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更要体现在人与物,以及人与环境之中。因而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学生实现其应有的发展,转变学习理念,将自己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给学生灌输知识,但灌输的原则是适度,不要满堂灌,尽量为学生传输内隐的对话情境,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逐步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实通过对话是让学生和教师间交换思想的最佳途径,通过交换思想能激发人潜在的思想。一个关键的词语或者一句提示就能将学生的思维激发出来,这句话或者关键词就是调动潜在思维的导火索。但学生自己独处时,这种潜在思维不容易激发出来,因而借助于对话形式,让各类思想碰撞,可能会产生很多新奇的火花。且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使教师和学生一同成长,满足教学相长的教学要求。教师借助于内隐度对话,让学生在写作课堂上传递知识,抒感。写作其实是一种感情的宣泄,如同音乐一样,在人极度高兴或者悲伤时,就能有想法并把这些想法通过外在的形式呈现出来,有的人是通过声音,但有些人需要通过文字,故此写作教学要想取得成功,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然后通过情感抒发,让学生用文字表达出情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少教精讲,外显对话

少教多学中少教不是等同于不教,反而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一堂课中设置不同的着力点。比如在语文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但要提升教学效率,更要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学习活动。虽然写作活动是自我精神的创造行动,但在写作中,文体是写作活动的基本依托,若写作中脱离具体的文体,文章的立意和布局等内容就变得无所适从。因而教师在知识讲解中,要重视精讲问题内容,并将文体内容做系统化的整理,学生就能在今后的阅读中将相关知识应用到实际写作过程中,不但有助于提升文章的逻辑性,也能让学生的学习思路更为完整。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能给学生精讲优秀的范文,学生能够从宏观到微观地理解文字,然后教师选取其中的一到两篇进行精讲,学生就能清晰地认识文体内容,进而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精细地评价范文,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二、少教多学,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让阅读与写作更好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读写训练,真正地满足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学习模式,借此提升学生的感悟与表达能力。而语文教学中推崇的少教多学教学理念,究其实质是学生自主地利用时间,结合知识内容,让学生的读写能力有新的发展,进而学生就能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所谓读,是要用自我的眼光审视文字,看到世界,并理性地判断事物的真假,进而从新的角度体会文章,真正地做到活学活用,提升认知水平,把表层的文字变成理性的认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眼光,由于阅读是知识的输入过程,写作是知识的输出过程,在输出之前先要做好知识输入,也就是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积累必要的写作素材,这对学生开展丰富的写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部分学生畏惧写作,写作时感觉无从下手,究其原因不是学生没有生活,而是学生迷惑于生活之中,不知如何处理生活题材。基于此,读在这里就显得十分必要。俗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写作介入阅读,并借用阅读辅助写作,对写的要求很简答,但却很难做到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序,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内容仿写,也可以在阅读完成后进行阅读评论。

写作不仅是情感表达的载体,更是检验学生阅读效果的最佳方式。读可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写就能从语言中表达意向,读与写的结合,实际上是阅读者有目的地开展读的信息汇总,然后在自主筛选中调整各类信息,将信息加工和内化,并形成新的理念,表达出新的议题。写出来的文字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应,存在的前提是客观的,但很多观点却是主观的,因而可以将其看成是创造性思维模式的体现,在读与写沟通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江苏省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陶行知先生曾明确表示,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关键是启迪,使学生奋发,自知。从这段文字就能看出教育的核心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写作方面,教师教会的仅仅是皮毛,内力要依靠学生自己去充实。故此,少教多学的模式应用到高中写作教学中,让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最终让教与学相互影响,实现两者的双赢。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竹箦中学。

上一篇:创新中职语文教学 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下一篇:《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