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仪式音乐研究的时间维度

时间:2022-10-29 02:37:33

中国古代仪式音乐研究的时间维度

摘 要:作为在时间轴线上展开的文化样式,仪式音乐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表现出丰富的时间观念与时间形态,它与其他乐种一道塑造、影响、维护了中国人的艺术形态与宇宙观。在一定程度上,宫廷仪式音乐的展示形成了一种由“岁时节日”和“仪式过程”及其内在节奏所组成的时间结构。这一结构的存在,为仪式音乐时间维度的考量,留出了解读的空间。本文以宋代宫廷仪式音乐为案例,试图从岁时节日、仪式过程两个层面,探讨古代仪式音乐的时间形态与社会效力。

关键词:古代仪式音乐;岁时节日;时间结构;社会秩序;时间差序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2.03.006 

作者简介:康瑞军(1975~),男,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武汉 430079)。

收稿日期:2012-01-12

在传统中国人感知世界的方式中,时间是一个极重要的方面。因此,许多成语格言都和时间有关,如“良辰吉日”,“生辰八字,”“天时地利人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一些著名的诗句,也描述了中国人对时间的体验,如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又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在这些感悟性描述中,呈现出传统中国人观念中至少三种时间形态。其一,“此时此刻”的时间原点。表现为“良辰吉日”、“生辰八字”和“天时地利人和”的时间价值观;其二,“有始有终”的时间过程。表现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观。其三,“无始无终”的时间本质,表现在“人生几何”与“江月年年只相似”对照下的绝对时间存在。站在不同的立场考量,可以发现中国古人心目中的这些时间形态代表了不一样的意义。它们牵涉到中国文化、哲学、民族性格等多方面的深层内核。比如,古人体验、捕捉并表现时间的方式,从时间通道中透射出来的古人的宇宙观,以及历时视域中构成中国人文化特质的那些有意识的艺术创造与选择等等。

作为以时间为轴线的文化样式,仪式与仪式音乐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也表现出类似的时间形态与观念,并与其他乐种一道塑造、影响、维护了中国人的艺术形态与宇宙观。在现有的中国音乐研究文献中,有关古代宫廷仪式音乐、宗教(道教和佛教)仪式音乐和民间仪式音乐的研究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①总体上看,现有成果对中国古代仪式音乐的研究以宫廷仪式音乐和宗教仪式音乐关注较多。尤其是宫廷仪式音乐,在成果规模与衍生课题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从研究范畴与方法层面考察,这些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宫廷仪式音乐的用乐观念、管理机构、用乐制度、乐谱与乐器等精神和物质载体的共时设置与历时沿革,为中国音乐史学科提供了有关宫廷仪式音乐的“历史事实”的扎实考证和梳理。但是,若从21世纪的学科理论角度对中国古代仪式音乐研究成果进行反思和设问,就会看到这一领域还有诸多有待掘进、开拓的空间。比如,“如何设定(或选择)宫廷仪式音乐的文化背景?”“如何对这些‘历史事实’进行新的分析和解读,才能使这些研究能够有机地、自然地和当代中国文化生境相关联”?“学者们应当选取何种角度进行理论突破和方法论更新,才能更加开放、有效地和关联学科展开学术对话?”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不只是中国音乐史当代处境的学科发展策略之所需,也是本学科自20世纪初期以来,研究对象本体型态变迁的趋势之一。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宫廷仪式音乐,大多是在官定节日和五礼活动中进行表演的。节令的设定与颁行,五礼活动的举行时间,参与者仪式行为的先后次序(程式),乃至仪式音乐表演篇幅的长短、节奏的舒张、唱诵与伴奏形式的配合等环节中,无不表现出时间制度上的安排,其中既有约定俗成的仪式时间观念的主导性传统,也有特定情境中仪式参与者在某种程度上所作的变通处理。因此说,宫廷仪式音乐表演是融合客观制度传统和主观实践调整于一体的时间性文化实践。从结构形态来看,宫廷仪式音乐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由“岁时节日”、“仪式过程”及其“仪式节奏”所组成的时间结构,这种结构性的存在,为仪式音乐时间维度的考量,留出了解读的空间。笔者在本文中,将以宋代宫廷仪式音乐为案例,尝试从岁时节日、仪式过程两个方面,探讨仪式音乐中的时间性文化价值和阐释可能。

一、岁时节日:宫廷仪式音乐的时间结构之一

《礼记?礼器》载:“故做大事,必顺天时。”历代宫廷举办各类重要仪典,总要精心地择日、择器、择人、择乐,将各种具有仪式功能的礼器、人物、仪节按照岁时节日时间加以编排,使之服膺于仪式观念的实施。宋代的岁时节日,主要由“圣节”、官定节日、节气性和季节性节日、宗教性节日组成。所谓“圣节”,系指皇帝、太后的诞辰庆典节日。宋代官定节日,主要有元旦、上元节、中和节、天庆节、天祯节、天贶节、先天节、降圣节、天应节、开基节等。这些节日大多是由历朝皇帝登基后人为设立的,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时代烙印。相比之下,一些节气性节日,如立春、清明、立秋、立冬、冬至,以及一些季节性节日如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腊八、除夕等节,则属于传统型节日,有着独立于王朝更迭的稳定形态。此外,还有一些宗教性节日,如玉皇大帝生日,张真君生日,佛日,东岳帝生日等,[1]主要在宫廷以外的民间宗教场合举行。

在宋代音乐文献中,描述宫廷仪式音乐活动最为详尽的是《东京梦华录》、《梦粱录》和《武林旧事》三种笔记。以下,本文将以这三种文献的相关记述为依据,对其中的节日类型略作分析(表1)。

上表对宋代宫廷常见仪式音乐事例的举行时节做了初步概括,我们看到仪式音乐的举行时间是有着特意的时间上的考量。除“车驾幸学”、“宫中诞育皇子庆祝仪式”等随机性仪式,大部分附带有音乐的仪式表演都具有特定时期的相对稳定性。因此,这类仪式音乐表演的主观用乐理念也就更富于意识形态的色彩。尤其当皇帝、皇后的诞辰和南郊、明堂祭祀节日成为宫廷仪式音乐表演的主要时间节点时,仪式音乐表演时间的选择就体现出两个层次的涵义来:

上一篇:美丽说 第34期 下一篇:对中国弦乐器起源的考察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