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欢 人牛苦短必须尽欢

时间:2022-04-03 03:05:56

在你心目中,70后艺术家是什么样子的?放浪形骸?自由不羁?不修边幅?所有这些预设的概念,在你见到赵欢之后,肯定会被全盘。名字里的那个“欢”字很能体现她的人生信条:人生苦短,一定要做有趣的事情,而且想到了就要去做,行动起来,迟疑和委屈自己从来不是赵欢的风格。

/人物名片/

赵欢

70后艺术家

re—C廊桥艺术空间艺术总监

少年之欢

我行我素

出生于艺术家庭的赵欢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以至于赵家姑娘初长成就相当调皮,我行我素。

当赵欢的艺术家父母一起到了日本后,还得回过头来为留在成都的女儿操心,在回来一个人照管女儿和接女儿出国两个选择之间,夫妇俩到底是选择了后者。于是,某日一觉醒来,初中生赵欢已经置身于一个陌生的国度:语言听不懂,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远隔重洋。赵欢进了日本的初中读书,一切从头开始适应。

日本学校并不鼓励学生的个性,总是要求整齐划一,每学期的3天运动会里居然没有一个单人项目。初中3年读完,赵欢不干了,叛逆丫头作出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决定:无论如何不在日本呆了,要回中国参加高考。她想念成都的小伙伴,觉得如果不回来和他们一起体会一下那个年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赵欢“威胁”父母,如果继续留她在日本,她就不读书了!

父母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只好在女儿的倔强面前缴械投降,带女儿回到了成都。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玉林西路,可以说是成都乃至全国当代艺术的发祥地,艺术聚集地鳞次栉比,艺术家云集。赵欢的父亲是著名摄影家,在艺术圈里交游广阔,且往来无白丁。耳濡目染之下,赵欢也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当时的高中注重文理科成绩,3年里没有一堂美术课,这让赵欢觉得非常震惊,念及日本初中注重艺术鉴赏和动手能力的那些艺术课程,赵欢第一次对自己回成都的决定产生了怀疑。

没有更多的时间让赵欢去后悔,转眼就到了高考前夕,“一诊”、“二诊”接踵而来,直到填志愿的时候,赵欢都处于极度迷茫的状态之中,所有的热门专业,没有一个是自己喜欢的,她看不到通往自己未来的那一条路。有一天,父亲的一个艺术家朋友刚刚办了一场个展,到赵家送展览画册,看到对着高考志愿一筹莫展的小丫头,纳闷地问赵欢:“你小时候那么喜欢画画,为什么不报艺术院校?”赵欢说高中一堂美术课都没有,不知道能不能考上。父亲的朋友安慰她说:“专业考试又不难,你又有很好的底子,恶补一下应该可以一搏。”在父辈的鼓励下,赵欢仅仅突击了两周就通过了专业考试,顺利考上四川教育学院,读艺术专业。

求学之欢

自由自在

2000年,大学毕业之后的赵欢去了荷兰。不仅仅因为荷兰璀璨繁荣的当代艺术在隔海召唤,更是由于堂姐一句话。堂姐从日本赴荷,她告诉过赵欢那里是多么的随性、包容、自由,人与人之间是多么的融洽和谐,末了她说:“你肯定会喜欢。”

到荷兰的艺术院校报到的时候,几个导师经过综合衡量,觉得赵欢的实力完全可以略过头两年的基础课程,直接进入第三年的工作室创作阶段。唯有一个荷兰老师,操着蹩脚的英语,整整劝说了赵欢一个月,他告诉赵欢,如果直接进入工作室创作,无异于选择了定性的方式,与在中国找个工作室自己关门创作没有任何不同,而若是想来感受欧洲教学方式和艺术理念,必须抛开所有之前在国内学过的基础,从第一年的课程开始。刚开始的半个学期,赵欢同时选择了第一年的课程和第三年的课程,两边体验下来,发现那个英语蹩脚的荷兰老师说的果然有道理。而且,从第一年的课程开始同时是选择了和其他各国来的新生一起成长,人与人之间更多探讨和了解,4年的大学学习下来,不仅颠覆和重塑了赵欢对于艺术的看法,更让她结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上艺术学校很少有奖学金可以拿,但赵欢在荷兰读大学的4年,不仅修得全学分,还拿到了全额奖学金,连赵欢自己都懵懵懂懂,因为她根本就没有申请过奖学金,有一天直接就被通知填个表格领钱,自己也不知道这种好事是如何落到自己头上的。成绩出众的赵欢在毕业之后继续进了大师班深造。迥异于国内教育机构的扩招,荷兰艺术院校的大师班一届仅仅只有7个学生,而他们7个学生的专业教授有2位,客座教授多达7位,每周还有一个国际知名艺术家来和他们共同探讨艺术话题。

赵欢坦言,在国内的时候,自己从来就不是一个好学生,更多的是应付考试,直到到了荷兰,发现自己真正想学的东西太多了:画画、摄影、版画、丝网印刷、策展、艺术管理……各种各样新奇有趣的知识在向她招手,而且知识含金量都很高,要求她必须全力以赴。她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连周六周日都得满欧洲飞,去观摩各类艺术展览,并与策展艺术家对话和讨论。

生活之欢

有你陪伴

赵欢知道自己骨子里是个贪玩的女孩,但当所有新鲜的知识要求她全力以赴、占据她几乎所有时间的时候,为了让自己更有责任心,少出去玩儿,赵欢养了一只拉布拉多犬。那是一只出生不久的米白色拉布拉多,温柔的大眼睛写满对人的满心信赖和依恋,赵欢给它取名叫“超妹儿”。

超妹儿成了赵欢在异乡生活最好的伙伴,它渐渐长大,很黏人,恨不得在主人脚边寸步不离。赵欢懂得它的那种依恋,走哪里都尽量带着它,若是宠物不许入内的场所,赵欢便将它留在门口,随便托个人照看几分钟,自己办完事出来再领走。阿姆斯特丹街头几乎所有咖啡馆和小店都能见到超妹儿的身影,渐渐它就成了当地的小小明星,走到哪里都会有认识不认识的老外操着蹩脚的成都话叫它的名字:“超妹儿!”超妹儿也并不认生,听到人叫,不管对方的成都话是否标准,它都摇着尾巴一脸热切扑过去跟人家打招呼。

读完一年大师班,赵欢短暂地回国呆了半年,这期间,她将超妹儿托给同样养狗的一对朋友照顾。分离的日子,她发现自己想它得不得了,恨不能天天回家打开电脑跟它视频,看它是不是还好,是不是想她。再次回到荷兰,赵欢大概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论文、答辩,规划未来。最终,在2006年,赵欢回到成都,而超妹儿乘坐荷航的有氧舱随主人飘洋过海。

上一篇:罗彬:力与美的结合 下一篇:原来可以这样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