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是大势所趋

时间:2022-10-29 01:55:49

实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是大势所趋

2007年1月1日起政府绿色采购制度首先在中央一级预算单位和省级(含计划单列市)预算单位实行,2008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实施。

何为政府采购,何为政府绿色采购,先试从定义上对其加以诠释。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政府绿色采购是指通过政府庞大的采购力量,优先购买对环境影响较少的环境标志产品,促进企业环境行为的改善,推动国家循环经济及其具体措施的落实,同时对社会绿色消费起到巨大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顾名思义,“绿色”即节能、环保。在当今这个 “绿色满园”的时代,节能、环保显得尤为重要。

大势所趋

“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是一种趋势,要拉开绿色环保节能类产品与非绿色产品之间的距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韩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肯定地说。

韩孟表示,实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新型工业,推进城市化道路向前推进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已经有相关法律界人士建议把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写入《循环经济法》的草案中。这充分表明了推行此项制度乃大势所趋。

趋势亦如此,政策有保障。

2004年底《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出台,明确提出应当优先采购节能产品,逐步淘汰低能效产品,并列出三段时间表:“从2005年开始,在中央一级预算单位和省级(含计划单列市)预算单位,首先推行政府绿色采购;2006年扩大到中央二级预算单位和地市一级预算单位实行;到2007年,政府绿色采购将覆盖到全国。”

如何拉开绿色产品与非绿色产品之间的距离?

对于社会上有“只选便宜的,不选对的”的说法,韩孟分析说,这是因为企业不能充分考虑绿色产品在其开发过程中环保、安全等方面的成本,也没有考虑产品采购之后的使用成本,以致于出现这样的误区。从表面上来看,新推出的绿色产品相对于传统产品,初始购置成本较高(售价较高),是因为传统产品生命周期内的使用成本,尤其是相关的社会、环境成本经常未被计入,以致被视为比较廉价,产生认识误区。

“从长远计算,当然是选择绿色环保类产品划算。”韩孟强调。

国内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正如当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样,国内各企业怀着激动而紧张的心情等待着可能会随之而来的一切。这其中有机遇更有挑战。

今天,当政府绿色采购的大门面向国内企业敞开时,对于这么一块巨大的“蛋糕”,除了等待,随之而来的会是什么?

据财政部公布的2005年全国政府采购统计信息显示,2005年全国实际采购规模达到292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1%。2005年政府采购规模占全国GDP的比重为1.6%。另据统计,实施政府采购改革7年来,全国政府采购规模年平均增长77.9%。

面对一个达2927.6亿元的市场,没有哪个企业能够经受得住诱惑。

面对一个犹如白纸般交由国内企业天马行空的市场,各家企业负责人该如何运筹以使其为己所用?

诚然,利用政府采购手段保护国内产业,支持国内发展,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比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建设的大量体育场馆,根据澳大利亚政府规定,必须由本国企业承建。再比如美国1933年颁布的《购买美国产品法》就开宗明义地规定:“扶持和保护美国工业、美国人和美国投资资本。”

我国亦如此。

2002年6月29日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十条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

2006年10月24日,财政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了《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其中第二条指出,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要优先采购环境标志产品,不得采购危害环境及人体健康的产品。

“这无疑是将政府采购的这个大市场交到了我国企业和自主品牌手中。”韩孟指出,购买国货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内在要求。保护国内产品也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一贯做法,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分析。政府采购资金来源于民,也应当用之于民,即通过采购本国货物和服务,支持国内企业的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

谈及在国家相关政策保护下,国内企业和品牌应该注意的问题,韩孟提出,国内企业应该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当前所提倡的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在各个方面对企业自身进行发展和完善,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提高效率,迈步向前。

“这不仅仅在近期,就是长远也会有很大帮助,”韩孟强调说,“不仅要面向国内,更要面向世界。在立足本国、拓展本土市场的基础上,走向世界。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把节约资源、注重环保放在第一位的高度。”

内练底功,外拓发展

作为一个世界制造大国,我国主要的加工制造行业中,高耗能、高耗材的产品还占很大比重,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经常遭遇绿色贸易壁垒和其他市场准入问题,一些产品由于达不到环保标准而无法进入国际市场或者无法长久立足。

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关键有二:

其一,绿色采购实施后,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业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其二,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能够通过绿色标准、绿色认证和绿色清单等措施的引入,将国际最新绿色产品信息和动向及时传递到国内相关企业,引导企业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提升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目前政府绿色采购还处于起步阶段,”韩孟强调说,这不仅需要政府高层官员的支持,详细的配套设施与绿色产品供应商的长期配合等,还应建立完善的绿色采购实施计划,才能收到良好的绿色采购成效。

针对目前政府绿色采购存在的四个问题,即产品的定义模糊、产品项目太少、采用何种标准作为政府绿色采购产品衡量的标准以及该由哪家认证机构来认证产品,韩孟条分理析,分别述之。

对于产品的定义问题,韩孟表示,应该落实到具体产品的服务中,由政府有关部门会同行业协会以及有关厂商,对于模糊的地方进行梳理,使其清晰。

而对于当前产品项目数量不多的情况,可以试着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即政府绿色采购的落实实施正处于一个转型阶段,产品项目不多的同时,也表明了存在的空间和潜力之巨大。在实际处理当中,应该对各项产品进行规范,慎重对其选择和定位”。

在谈到产品的衡量标准时,韩孟表示,标准和定义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一旦有了明确的定义和产品项目参照,有关绿色采购产品衡量标准的制定就呼之欲出了。

关于认证机构,韩孟建议,可以在衡量标准、产品、服务项目的参照下,将市场类的认证机构与政府类的认证机构综合考虑,根据特定的程序、现实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模式。

为了体现政府采购的公平、公正及其规范性,世界贸易组织于1994年达成了《政府采购协议》(GPA),并于1996年1月1日起生效。

根据该项协议,各签约成员的政府及公营机构在采购时,必须确保外来产品和供应商可以与本地产品和供应商进行公平竞争,减少对外国产品及供应商的歧视,以促进政府采购程序的经济性和高效率。

我国目前正在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政府采购协议》而积极准备着。

对于目前在政府采购中,依然存在不少份额为国外企业和国外品牌所占据的现象,韩孟表示,尽管当前我国企业和自主品牌还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状态,但只要抓住有利机会,搭上政府绿色采购的顺风车,下大力在科技创新和应用方面进行必要的改进,向外看齐,努力学习,自主应用,把握创新,不仅能够使自身得到全面的提高,在政府绿色采购中增加国内企业份额,同时还可以走出去,将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政府绿色采购的明天将更为美好。

上一篇:从“三自一包”到“三位一体”:新型合作化建设... 下一篇:专家谈政府绿色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