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教育途径探析

时间:2022-10-29 01:25:51

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教育途径探析

国学教育是指以诵经读传为主要载体,以促进和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教育。语文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民族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这是初中语文教育和国学教育两者之间的相通之处。

一、国学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原则

国学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要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把学习经典、诵读经典融合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随时随处、轻轻松松读经典。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平等对话”,课堂上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学生直接接触国文经典,直接感受祖国的语言文化的魅力,主动感受文本的人文内涵,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要形态。

例如,宋词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何谓豪放?何谓婉约?学生仅知道诸如“雄浑壮阔”、“细腻深沉”等词语是远远不够的。诗需吟,词可唱。《江城子》描写出气势磅礴,抒发豪情淋漓尽致,虽千年之遥,此景此情,却历历在目。《定风波》蕴含深刻哲理,体现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课堂上,学生充满豪情的大声朗诵《江城子》,闭目低声吟诵《定风波》,有层次地反复朗读,在吟诵的过程中体会苏轼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以及泰然面对人生风雨的神情,体现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二、国学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实践

在璀璨夺目的语文世界中,通过国文阅读教学,采用多种手段,品味语言体会真情,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让学生拥有美的情趣、美的思想、美的志向、美的人生。

1.咬文嚼字,品味语言

在朗读吟诵中渗透。例如新教材的《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质兼美,感情深沉,读来甚是感人。在课堂上力争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并学习作者的语言。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在读中感悟作者感喟时间匆匆流失、珍惜生命的情感,在读中使学生懂得应珍惜时间、刻苦学习、热爱生命、不虚度人生。

2.创设情境,让画面感萦绕课堂

绝大多数古诗词画面感非常强,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作者丰富饱满的感情世界,帮助学生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作品氛围。当学生随着作者的文笔领略《观沧海》里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边地奇寒、早雪的特异风光和壮丽景色……画面感油然而生,审美情感自然产生。当我们引领学生细细玩味范仲淹在被谪后写的《岳阳楼记》,只要深入作品的境界,谁不为诗人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挚情感而震动心霏?

3.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

国学教育应该与素质教育评价相结合,建立学生“诵读经典”成长档案袋,通过诵记载、默写卡片,达标考级、争星挂章等活动,体验诵读的成功愉悦,增强“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感受。利用班队活动,开设专题评价课,对“读、背、默、做”等环节进行自u、互评、组评、师评,激励学生沉醉其中。完善寄语,将学生诵读经典与课外阅读列为重要内容,做到随机赠言及期末寄语相结合。

三、国学教育融入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各年级应按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各有侧重落实将国学教育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

初一年级,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以诵读为主,欣赏为辅,着重培养学生对国学的感悟,对自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爱之情。该阶段应该以多读至熟、熟至成诵为要求,以教材为依托,以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注重思想性,兼顾知识性,由读书而达体悟。

初二年级,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底蕴,打好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以欣赏为主,阅读为辅;以体验为主,指导为辅。全面实施“文学作品欣赏工程”。以史为纲,让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典书籍,使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在经典诵读活动中设立“小课题”,鼓励学习小组或学生个体进行细致的探究,拓宽经典诵读的宽度与深度,增强少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

初三年级,在前面两个年级的基础上,以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为载体,结合语文书本单元重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学作品欣赏或鉴赏教学活动,以探究为主,鉴赏为辅;以实践为主,学习为辅,进行综合性学习实践――民族传统文化的探究。通过诵读《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等中华文化经典书籍,更好地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语文书本的单元重点,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综合性学习实践,探究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国文教育,有利于孩子正确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精髓,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水平,有利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探索国学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方法与途径,对加强语文教学,促进学校国学教育的开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梁M琚初级中学(528000)

上一篇:念念不忘,终有回响 下一篇:那些阅读教学中的规律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