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路径探析

时间:2022-10-29 11:45:28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路径探析

摘 要: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将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挑战,积极探寻改革出路,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值得关注的课题。科学高效管理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积极稳妥开放教育市场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培养国际性人才――“世界人”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目标,立体化教育质量观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路径;立体化教育质量观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与影响,为使本国的高等教育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朝着国际化、现代化、大众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地进行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此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在积极地寻求新的出路,随着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究竟该何去何从,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就以此为切入点,从宏观层面对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之路进行探讨。

一、科学高效管理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

是否能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关系到任何一项改革的成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也不例外。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在管理体制上尚未完全实现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高校缺乏相应的自,政校不分的现象依旧存在;在管理方式上还缺乏相应的规范性与透明度,政府还没有完全实现从靠政策的行政管制到靠法律、法规的宏观调控的转变,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

高等教育管理怎样才能做到科学高效?怎样才能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呢?在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仅从政府宏观层面来看,就不能不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从管理体制上要理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改变政校不分的做法。对公立高校,应将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扩大其办学自,使高校真正成为依法自主办学的实体,增强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能力。对民办高校和境外的高等教育机构,要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里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并不是对它们采用完全相同的政策与措施,而是在观念与态度平等的基础上,根据它们的不同性质区别对待,从而为所有的高校创建公平竞争的环境。其次,从管理方式上要转变政府职能,构建科学的政府管理方式,重建政府行为理念和政府行为方式。政府应强化服务意识,以服务导向代替传统的政府中心主义,为学校提供服务、信息,协调市场秩序,维护市场竞争的公正和活力。再次,政府单纯运用行政方法来进行管理的时代已经结束,迎来的将是运用法律、拨款、信息引导等多种方式实现对高等教育宏观调控的时代。而要做到这些,关键就在于政府不但要转变理念,而且要实施切实有效的举措,如在政策、法规等方面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积极稳妥开放教育市场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从国际教育市场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出现教育资源过剩,而我国教育资源仍比较短缺,致使国外许多教育机构和投资者瞄准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千方百计地抢占市场份额。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在进入我国教育市场后,通过各种形式与国内高校争夺生源,对国内高校的生源造成直接的冲击,从而造成人才资源的流失。我国加入WTO后,为出国留学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人才资源流失的状况进一步加剧,而且,一些留学人员受发达国家各种优厚待遇和良好工作环境、优越生活条件等吸引,毕业后长期居留国外,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此外,由于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条件优良,能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并配有优惠的政策,这就使国内一些期望接受优质教育又具有经济能力的家庭心甘情愿地把资金投向国外,从而使我国的教育资金大量外流。固然,人才资源流失与教育资金外流的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对教育市场是否开放的态度问题。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教育市场开放的道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高等教育市场的开放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机遇,在与各国进行学术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则是学到了他们比较先进的思想与理念。高等教育服务作为我国教育服务市场优先开放的领域,根据有关条款的要求,开放教育市场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因此,对于高等教育市场不存在开不开放的问题,而是如何开放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市场该如何开放呢?实际上,最为关键的是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即逐步、稳妥地开放高等教育市场已成为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在逐步、稳妥开放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要维护高等教育。高深学问的传播折射着特定的文化价值观,一些发达国家有可能通过教育服务的形式对教育输入国进行文化渗透,因此,应在维护国家的原则下,逐步开放高等教育市场。二是要尊重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我国的高等教育竞争能力还比较薄弱,市场介入的程度还不高,总的来说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如大幅度地开放高等教育市场,无疑会对我国高等教育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此,要尊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把教育市场的开放视为一个渐进的过程。三是要维护教育消费者的权益。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市场在逐步开放的同时,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维护教育消费者的权益,以防止一些非法的国外教育机构进入我国教育市场牟取暴利。

三、培养国际性人才――“世界人”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目标

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无疑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有较强国际意识的人才和熟悉本国国情、国际经济运行规则,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并能跨越东西方文化鸿沟,思维与国际接轨,专业知识丰富,具有很强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这种“世界人”更要能适应我国特有的优势产业,以我国的优势去赢得国际上的优势。审视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在高等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高等教育理念还没有彻底转变;教材内容还比较陈旧,不能反映时代特色;教学设备、设施的现代化程度尚不够;学科专业优势不明显;等等。此外,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更没有足够的能走在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前列的高科技人才队伍。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更新理念,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国际性人才,以便更好地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我只能算是个美国人,你是个中国人,但比尔是个‘世界人’。”这是摩托罗拉董事会执行主席罗伯特先生对一位中国公司副总经理所说的一番话,其中提到的“世界人”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衍生出的“跨国公民”的代称,实际上也是现代新人类的生存方式,更是人才逐步走向国际化的体现。经济全球化所引起的人才全球流动和人才标准国际化的现实,决定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国际性人才作为新的培养目标。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理念,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最终的目标。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加强对学生“方法”的培养,而不是对现有知识的传授,因为这既有悖于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也不适应全球化教育理念。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情感、意志与个性,及时地更新教育内容,把高等教育的问题同不断发展的形势紧密联系起来,如全球化背景下需要对学生进行广泛的文化教育,其中包括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教育。这样才有利于合作和竞争,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注重学生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劳动力跨行业流动的加剧,必然要求劳动者能够不断地学习多学科的知识、技能,知识更新的加快要求人才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具备崭新的知识结构,熟悉专业学科和管理学科的复合知识及其他跨学科知识。

四、立体化教育质量观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高等教育的生存之本。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由此也引发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争论。对于究竟怎样才算教育质量高,人们众说纷纭。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所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各种教学与学术计划、研究与学术成就、教学人员、学生、楼房、设施、设备、社区服务和学术环境等。”“高等教育的质量还应包括国际交往方面的工作如知识的交流、互联网、教师和学生的流动以及国际研究项目等,当然也要注意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和本国的情况。”随着人才国际化的趋势,高等教育开始像其他任何产品和服务一样,其质量更多的体现在消费者和顾客对它的满意程度。因此,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至少包括社会质量(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内部质量(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满意程度)、工作质量(教育管理者、实施者对高等教育工作的满意程度);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正是人才标准、学术标准和社会标准的统一体。由此看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实质上就是提高高等教育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程度。这种融社会质量、内部质量和工作质量于一体的立体化的教育质量观,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理念。

这种立体化的教育质量观,在具体操作层面应该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要凸显质量评估主体多元化。既然高等教育质量包括社会质量、内部质量和工作质量,就需要在继续强调专家评估和政府主管部门评估的同时,将评估的主体扩大到社会的层面,由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劳动力市场、学生家长等组成类似的“中介机构”,承担起质量评估的部分责任,从而建立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质量评估机制。第二,要建立和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因为没有质量保障而只有数量扩张会妨碍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其国际化进程,进而增大与国际接轨的难度。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战略选择,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切实建立一个公正、合理、透明和权威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这种保障机制从内部要求树立全员质量意识,实现片面教育质量观向全面教育质量观的转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实现从单一的精英教育质量观向精英、大众教育并存质量观的转变;从外部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建立公正、合理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认可机制,并通过立法、拨款、奖惩、参与独立评审机构决策、任命部分评审机构决策人员等手段,主导和影响评估进程。同时,也应建立独立的专门评估、认可机构,允许专业性中介评价机构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出版社,1995.

[2]周远清.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1,(3).

[3]贾莉莉,徐光寿.质量与特色: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两大主题[J].理工高教研究,2009,(3).

[4]周振宇.全球化与高等教育的国际责任[J].大学教育科学,2011,(6).

[5]毛亚庆,吴合文.多维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全球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2).

责编:一 萧

上一篇: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引进为突破,加强师资... 下一篇:观众“旧版情结”的传播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