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对技工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10-29 11:39:06

多元智能理论对技工教育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20多年来该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欧美国家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上,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多元智能理论对技工教育也有很大的启发,认真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可以解决当前技工教育面临的诸多难题。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

1.改变对学生的认知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我们要改变以往对学生的认知,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技校的学生,经历了中考和高考的失败,是别人眼中的差生。我们要改变以往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的观念,要重新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优势。只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挖掘,每个学生都能在某个方面成才,正所谓360行,行行出状元。

2.重新定位教学观

在教学方法上,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应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鼓励学生参加多种社团活动,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特别是技工教育,课堂教学和车间实训兼而有之,怎样做好理论和实践的对接,需要我们老师认真分析,认真总结,既不是单纯的理论传授,也不是单纯的车间实训,而是将理论和实践尽可能地糅合起来,就是我们说的一体化教学,或者是以项目为载体,开展项目教学,让每一名同学都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重新拾回对学习的信心。

3.重新定位评价观

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察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传统的智力测验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只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知识,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因此,是片面的、有局限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因此,学校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并使学校教育从纸笔测试中解放出来,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智能的培养。技工教育在这方面有自身的优势,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更重要的要考核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技能过硬知识理解欠缺的学生同样是好学生,毕竟技工教育应该以技能为主,而不是以纸笔测试为主。

二、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

1.教育目标的定位

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技工教育是以就业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学习技能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根本任务的不同,决定了技工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一流的技工,总书记在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因此,一流的技工是一流产品的前提和保证,技工教育承担着培养技工的任务,在教育目标的定位上要敢于创新,不重知识重技能,不重升学重就业。

2.教育目标的转变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量化和考核一个学生的全部。显然,这种评价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在教育目标上,多元智能并不主张将所有人都培养成全才,而是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每个学生最适合的发展道路。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提出了“双核型”人才培养目标,即不仅要具有核心职业技能,还要有核心职业素养。在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突出他们的优点,因材施教,不以成绩论英雄,最大程度地释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在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能结构各种功能的基础上,应更加注重不同个性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任何一种智能,尽量按照每个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结构提供发展、成长的条件和机会。教学就是要尽可能创设适应学生优势智能结构发展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当前,技工教育面临了很多难题:一是招生难,家长的观念没有改变,“技工教育不就是到工厂当工人吗”,很多家长对此不屑一顾,“我的孩子将来要上大学,坐办公室,怎么能去当工人呢?”二是管理难,技工学校的“差”生多,打架事件时有发生,给技工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值得庆幸的是,技工教育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技工学校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大学生毕业后到技校回炉学一技之长的也时有发生。

作为一名技工教育工作者,要用多元智能理论,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观点,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追逐自己的梦想。

(作者单位:青岛市技师学院)

上一篇:培养应用意识 提高应用能力 下一篇:机械故障中的误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