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稳健性原则的运用

时间:2022-10-29 11:01:59

[摘 要] 在会计工作中考虑稳健性原则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稳健性原则本身所具有的倾向性、不平衡性,以及实务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随意性,使得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经常发生冲突,本文分析了稳健性原则产生的原因,及其稳健性原则运用的局限性,并提出了运用稳健性原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稳健性原则 产生的原因 运用的局限性

稳健性原则即谨慎性原则,是指某些经济业务有几种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选用对所有者权益产生影响最小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即所谓“宁可预计可能的损失,不可预计可能的收益”。

一、稳健性原则产生的原因分析

1.企业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是稳健原则产生的客观前提。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不确定性因素很多,有外在不确定性因素,如市场的供求关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等。内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如企业内部人士的变动、员工素质的高低等。任何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不可避免地要与国家、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生经济联系,受外在不确定性和内在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的经济活动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可预先确知性,而企业既要面临机遇,又要经受考验,从而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对这些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估计和判断,而稳健性原则就是会计人员在进行估计和判断中自我保护的一种方法。

2.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是稳健原则产生的外在动力。所谓相关性,就是会计信息能够帮助用户去预测过去或现在事项的结局,证实或纠正以前预期的情况,从而具有影响决策的能力。会计信息要具有相关性,必须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涉及到不同的报表信息使用者。作为股东,他们不会在市场风险存在时坐视自己的投资一点点被侵蚀,他们会严格区分投资偿还和投资收益,要求企业在确定利润、资产计价时持稳健态度。作为企业的债权人,他们要求的是切实的偿还能力,苛求企业利润计算上的稳健性。作为国家,也希望“藏富于民”,保持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盈利能力。

3.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是稳健原则产生的国际背景。在世界各国,稳健原则的普遍接受已成为无可置疑的事实。而且,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第一号国际会计准则(IASN01,1975)中把稳健原则作为选择会计政策的三要素(稳健性、实质重于形式和重要性)之一。可见稳健性原则已被世界各国认可,并已成为国际性的会计惯例。会计信息作为国际投融资领域世界性的语言,需要协调一致。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起草并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并将稳健原则作为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一项基本原则。特别是我国加入WTO,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经济的全球化扩张、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导致不确定因素增长,入世后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将会出现更多的不确定性,迫使我国近年来还逐步扩大了稳健原则的适用范围。

二、运用稳健性原则的局限性

1.会违背会计信息质量真实性要求。真实性原则就是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稳健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这显然与真实性原则相矛盾。同时,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中的市价确定、或有损失的确定都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包含着一定的难以辨认的主观因素,直接威胁着会计信息的如实反映。此外,稳健性原则在维护出资者和企业利益方面的倾向性十分明显,它以种种方式促使企业采取“审慎”的行动达到既定目标,最终可能失去“不偏不倚”的立场。

2.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发生的冲突。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凡属本期已实现的收入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本期是否收付,均应计入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它强调的是确认收入、费用发生的时间及其归属;而稳健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提前计入本期。配比原则要求一定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应在同一会计期间内确认计量,以便正确计算和考核成果;而稳健性原则体现的则是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滞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这种核算方式必然会影响到企业利润的正常计算。

3.与历史成本原则的冲突。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当时取得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但在稳健原则下,存货可以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这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背离。因为如果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可变现净值指重置成本,当重置成本低于存货的历史成本,存货就按重置成本计价,这显然违背了历史成本原则。

4.与可比性、一致性原则的冲突。这两者都要求,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而且不得随意变更。但稳健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于是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冲突。如根据稳健性原则不同,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和坏账准备金的计提方法。

三、运用稳健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稳健性原则从产生之初即带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它能够避免虚计资产和浮夸利,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在运用该原则时,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主观随意性的色彩,甚至为报表粉饰留下了空间。比如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价值减少,导致后期销售成本偏低,从而在次年就可以顺利实现数额可观的净利润。这种盈余管理只需对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作过低估计,而无需在次年度大量冲回减值准备即可实现,因而具有更强的隐蔽性。正确运用稳健性原则应注意以下问题:

1.推行稳健性原则要循序渐进。由于稳健性原则贯穿于会计工作各个方面,因此,涉及各个方面利益关系。稳健性原则的运用会减少企业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稳健性原则运用的监管,在非上市公司执行稳健性原则时,应指定若干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推行时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有计划的进行。

2.体现稳健性原则的会计准则、制度和相关条款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企业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比较随意,使资产和利润达到客观性要求的目的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如实际成本计价下,发出存货的成本按什么价格计价,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采用加权平均法。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还是采用直线折旧法,都会影响到当期利润的高低。又如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作为决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决定因素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企业利用稳健性原则进行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因此,笔者建议,应就上述问题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

3.将稳健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信息披露结合起来。稳健性原则的运用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断时所持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体现在具体的会计处理中。不同的处理方法有不同的会计信息,最终受影响的是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所以,凡是与稳健性原则有关的内容都应在财务报告中全面陈述,包括稳健性原则运用的范围、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及产生的影响,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

4.运用稳健性原则要注意“度”的掌握。应用稳健性原则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它的运用程度,过度稳健性或稳健性不够都会降低应用稳健性原则的优点,使企业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的揭示,从而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决策等方面受到误导。关键是在进行会计政策方案的选择时应切实的寻找一个应用稳健性原则的平衡点,以使稳健性原则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将其自身的缺陷约束在一个最小的范围内。在执行稳健性原则时,必须认真合理的考虑权衡相关性、客观性、配比性与稳健性原则之间的成本效益,而不能片面的“教条化”执行。

5.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任何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在企业会计中的贯彻和运用都离不开会计行为的主体即会计人员。稳健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带有极大的主观臆断性,它的“适度”的把握有赖于会计人员准确的职业判断。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提高了,才能准确把握稳健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估计和判断时,才能避免主观随意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加强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会有求真意识;第二,会计人员应系统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练好扎实的基本功;第三,会计人员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加强后续教育。

参考文献:

[1]冯旭日:论稳健性会计原则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辽宁财专学报,2002.2

[2]许爱琴:谨慎性原则及其在企业中会计中的运用[J].中华会计学习,2002.2

[3]乔春华 邵君利:构建财务理论研究方法体会的设想[J].煤炭经济研究,2001.6

[4]李淑霞:财务分析报告的几个问题[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4

上一篇:经济成本核算问题探讨 下一篇: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