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及时行乐”主题诗歌比较

时间:2022-10-29 10:59:53

中英“及时行乐”主题诗歌比较

摘 要:表现“及时行乐”主题的诗歌在中英诗歌中都十分常见,而且中英诗歌在表现这一主题时异同点也十分突出。本文选取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人马维尔的《致他娇羞的女友》与中国唐代诗人李白《将进酒》两首诗歌,通过对比分析,阐述了及时行乐这一主题在中英诗歌中的艺术体现,分析了这一主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内涵。

关键词:及时行乐 诗歌 表现艺术 内容

及时行乐作为一种文学主题,贯穿于东西方文学。在西方,“及时行乐”(carpe dime)源于拉丁语,可以译为“把握今天”、“珍惜时光”等,最早出现在古罗马使人贺拉斯的诗句中,T.S.艾略特认为,“及时行乐”主题是“欧洲文学中最伟大的传统事物之一”,同时“及时行乐”是欧洲文学两大传统主题之一,对文艺复兴和17世纪的英国玄学派诗歌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表现“及时行乐”的诗歌也十分常见,如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中第十五首“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就体现了这一思想,而唐代杜秋娘的《金缕衣》一诗中“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二句更是直接劝世人及时行乐,莫误青春。

本文选取中英“及时行乐”诗篇中的代表作英国诗人马维尔(Andrew Marvell)《致他娇羞的女友》(To His Coy Mistress)和中国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两首诗歌,分析了“及时行乐”这一主题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度里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的异同。

一、表现艺术的相似

马维尔和李白都是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在表现“及时行乐”这一主题时,无论是马维尔的诗《致他娇羞的女友》还是李白的《将进酒》,都用了宏大的开篇,大量奇特的意象,雄奇的夸张和比喻等来层层递进,深入主题,使语言富于感染力和说服力。

两首诗开篇就通过夸张来实现的宏大的气势。《致他娇羞的女友》一诗开始就以爱情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为线索,把时间和空间无限拉开,展开了一幅空间纵横数万里,时间上下几千年的宏大背景:

我们如有足够的天地和时间,

你这娇羞,小姐,就算不得什么罪愆.

我们可以坐下来,考虑向哪方

去散步,消磨这漫长的恋爱时光。

你可以在印度的恒河岸边

寻找红宝石,我可以在亨柏之畔

望潮哀叹。我可以在洪水

未到之前十年,爱上了你,

你也可以拒绝,如果你高兴,

直到犹太人皈依基督正宗。

(杨周翰译)

空间上,从诗人家乡的亨伯河延伸到印度恒河;时间上,从洪荒之灾一直到犹太人皈依基督的日子。此外,诗人还用了千百年的时间跨度来赞美膜拜他心爱的人身体的每一部分。把想象中无穷无尽的恋爱时光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李白的《将进酒》也毫不逊色,开头就起笔高远,气势恢宏: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黄河之水奔涌而来,一泻千里,来不可挡,去不可回,展现大气磅礴的空间感;而朝暮之间青丝变白发,瑰丽的夸张的运用将人生浓缩于朝暮之间,展现出时间的短暂易逝,豪迈而洒脱,气势惊心动魄。

同样,两首诗还都运用大量的奇特的意象和比喻来表明时光易逝,劝人及时行乐。《致他娇羞的女友》一诗采用三段式结构层层深入,每一段都用了新奇的意象和比喻。第一节中,诗人勾画出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用“植物式的爱情”来对应漫长的岁月;第二节笔锋一转,“时间的战车插翅飞奔”来形容时光易逝,用“永恒的沙漠浩瀚无边”来象征人生的虚无,营造一种急迫紧促的氛围,为描绘美人身后凄凉可怖的情景做出铺垫;第三节更是想象奇特,“重重铁门”象征世间的种种限制,“球”则用来比喻二人积蓄的力量,而两个人的爱情更是像“食肉的猛禽”猎食一样激烈,抒发了诗人热烈奔腾的激情。

在《将进酒》中,诗人用奔腾的“黄河之水”这一意象来比喻人生的岁月易逝,用“青丝”“雪”比喻黑发和白发,将人生变化凝聚于朝暮之间。此后,诗人用“千金”、“五花马,千金裘”、“钟鼓馔玉”等来比喻名贵财物和富足的生活,但这些在诗人看来都“不足贵”,今朝有酒今朝醉,饮酒挥毫,对酒当歌才是最重要的,于是写下抒发了自己内心强烈的情感的诗句: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而“千金散尽还复来”、“会须一饮三百杯”等一连串夸张的词语更是表现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气质。

二、表现内容的差异

提到“及时行乐”,很多人会误以为是一种消极的享乐主义人生态度,认为这一思想带有悲观主义的色彩,但在这两首诗中,“及时行乐”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其独特的风貌。而且,虽然是相同的主题,马维尔和李白的诗歌实际表现的内容和抒发的个人情感并不相同,符合各自的时代特点,也反映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马维尔生活在17世纪的英国,他所强调的及时行乐,是对中世纪基督教人的原罪以及隐退现世学说的有力反抗,是反封建、反禁欲主义的强烈体现。从内容上来看,《致他娇羞的女友》中,内容和感情相对单一,诗人描写的主要是的是感官的享乐,描绘男女之间的情爱,赞美女性的肉体美,规劝少女接受诗人的爱情。这种追求个人爱情的做法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一致的。人文主义强调追求人的现世生活意义,强调人的价值,激励人们在今生今世不断争取光辉的成就,在短暂的时间里获得永恒,这一思想在文学创作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与马维尔同时期的诗人赫里克(Robert Herrick)在《给少女的忠告》(To The Virgins,To Make Much Of The Time)也是表现“及时行乐”主题的诗歌中的代表作,在这一诗中,诗人写出了“含苞的玫瑰,采摘要趁早,时间老人一直在飞逝,今天这朵花还满含微笑,明天就会凋谢枯萎”的诗句,劝人惜时,即时享受青春。

而生活在中国唐代的李白写出的《将进酒》,则更多的是个人怀才不遇,不得志时的呼喊。李白在政治上并不得意,在不得意时仍然高唱“人生得意须尽欢”,这种“及时行乐”是充满对现世的超越,对自我的肯定,表达渴望用世的积极内容,是诗人狂放,浪漫情怀的体现。而这种积极用世,渴望踏入仕途,报效国家,实现个人价值的想法也符合中国传统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观念。不仅是李白,纵观中国古代诗歌,从最早的诗经到鼎盛时期的唐诗宋词,“及时行乐”这一主题虽然十分常见,但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的诗篇却少之又少,更注重于强调及时追求个人生命的价值,以及在忧患意识下对人生的思考。如三国时期曹操的《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虽然有“对酒当歌”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但这是在诗人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的境遇下发出的忧叹,也是求贤若渴,积极向上的心态的体现。同样是李白的诗句,在《花间独酌》中,诗人抒发“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的感慨也是因为“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孤独和寂寞。

三、结语

“及时行乐”这一文学主题流传于所有的时代,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具有普遍意义。诗人马维尔和李白虽然在时间上相差前年,空间上相隔万里,但都运用相似的手法抒发了“及时行乐”的感慨,这是人类共同感情的兴发。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及时行乐”不是消极处世的态度,而是诗人对生命的积极解读和对人生的思索,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而这两首诗也是中英诗海中璀璨的明珠,具有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唐诗鉴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2] 杨周翰.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3] 王佐良,何其莘.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6.

[4] 王佐良.英国诗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5] 飞白.世界诗库[C]. 广州:花城出版社,1994.

[6] 罗一民. 《致他羞涩的情人》的艺术魅力[J].外国文学评论,2000(3).

上一篇:理学基本范畴小议 下一篇: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