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的安全意识与防范措施

时间:2022-10-29 10:17:17

城市规划的安全意识与防范措施

摘要:城市安全作为城市规划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是依据风险理论对城市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对人类自身活动的安全作出时间和空间的安排。城市安全的规划从综合防灾减灾的角度出发,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达到消除隐患,降低风险,有效减灾避灾,保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规划 安全意识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当前,我国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社会财富和产业活动高度聚集。人口、财富和产业活动的集中是城市发展的优势和动力,但也为城市安全留下隐患,增加了城市发展的风险和危机。

一、城市规划与公共安全

近年来,我国城市公共安全事故高频率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越是在城市快速发展时期,越要看到城市规划工作者的责任,越要强调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要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就要建立综合灾害概念;切实加强城市规划对城市安全的综合协调作用,就必须大力加强这方面立法、国家规范和标准的制定,以及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二、城市规划的防灾措施

1规范城市防灾救灾体制

建立统一指挥机构

机构设置是政府体制问题,不是城市规划的研究范围,但城市总体规划可就如何提高城市防灾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城市宜规划建设常设的、统一的城市防灾救灾指挥中心,办公地址最好与城市行政中心(政府)在一起。

编制防灾救灾规划

城市防灾救灾管理部门应与城市规划部门共同编制城市防灾救灾规划,要对城市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分析和预测,探素有效的城市防灾救灾管理模式,对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提出建议,提出城市避灾、防灾、减灾工作方案,提出城市防灾工程建设规划,提出城市救灾物资储备计划,提出城市防灾救灾应急预案。

建立灾害预警系统

建立完善的城市灾害预警系统,尽早发现、预防灾害,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积极转移人员和财产,是减小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城市规划要配合和服务城市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给气象观测站、水文观测站、消防站(含瞭望塔)、地震观测站、动植物检验检疫中心等灾害预警设施规划并预留合适的场地。

建立专业救援队伍

建立一支训练有素、业务精、作风过硬的专业救援队伍是抗灾救灾工作成功的关键。专业救援队伍必须实行军事化的管理,要有专门的办公场所,要配备足够的专业人才、人力和救灾工具,要有专门的训练场地,要有专门的交通和通讯设备。

建立救灾物资储备

城市人口和财产高度聚集,一旦发生灾害,需要大量的救灾物资进行补给。为此应建立救灾物资储备,通过地上和地下的各类仓库储备水、粮食、燃料、衣物、药品和医疗设备等战略物质。特别是在可能发生战争前,更要加强战略物质储备,并应以地下仓库形式为主进行储备。

2城市规划避灾措施

科学选址

新建城市的选址和现有城市发展方向选择应综合考虑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条件。城市建设要避开洪水淹没区、软弱地基区、沉陷区、采空区、地质断裂带和泥石流、滑坡、山洪、崩塌等地质灾害可能发生地带,以免遭受洪灾和地质灾害。城市建设要有充足的水源供给,以免引发水荒。城市建设要避开静风频率过高的地区,以免加重大气污染程度。

危险工业要隔离布置

生产易燃、易爆和有毒产品的工业的选址,首先考虑的是安全距离,要防止燃烧、爆炸和泄漏给周边地区带来危害,因此宜隔离布置。其次要避开城市水源地,以免污染水源。再次要避开河流上游和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以免加快灾害的传播和扩散。

危险仓储要离开中心

油料、液化气、雷管、炸药、弹药、剧毒物品等危险品仓库,因易燃、易爆、有毒或杀伤力,容易引发灾害,均应远离城市中心;要避开河流上游和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以免加快灾害的传播和扩散。另外,危险品不能混杂储存,以免引发混合型灾害,加大防灾救灾工作难度。为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应尽可能将危险品仓库设置在地下。

隐患设施要远离中心

一些城市设施对城市正常运行起着重要作用,但其本身又存在安全隐患,必须与城市集中建设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核电站可能发生核泄漏,航空港产生高强度噪声,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散发细菌和病毒,均应与城市集中建设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要避开河流上游和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

3城市规划防灾措施

建设防灾工程,提高防灾能力

针对城市可能发生的各类灾害,建设相应的防灾工程,提高防灾能力,这是城市防灾规划的核心和重点。为防治火灾,要合理规划建设消防站、消防水池、消防码头、公共消火栓等。为防治洪灾,要合理规划建设截洪沟、排洪渠、防洪闸、蓄洪池、排涝泵站、防洪大堤等。为应对现代战争中的空袭和核武器,要积极建设地下人防工程,并建设地下指挥中心。

建筑工程建设,强化防灾性能

建筑工程防灾主要是防地震、防火、防雷电。建筑防地震要按城市所在地的抗震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计和建设。建筑防火主要是按防火规范要求控制防火间距,设置消防通道、消防设施,并使用合适的防火材料。建筑防雷电主要是按防雷规范配套建设防雷工程。

工程管线综合,保持科学合理间距

工程管线如同城市的血管和神经,数量巨大,必须合理进行综合布局。一些工程管线如果建设和保护不好,本身会导致灾害发生,如输水管、给水管、高压电线(缆)、燃气管等,必须与建筑和其它管线保持合适的距离。一些工程管线对环境有特殊要求,布局时必须考虑其特点,如广播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网络线等必须避开磁场、静电和高压电线(缆)等。

减少环境破坏,降低灾害发生

城市中的许多灾害是由于城市建设破坏生态环境而造成的,如植被破坏和大挖大填导致水土流失、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为此,城市规划与设计应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充分利用现状,杜绝、减少对城市周边自然环境的破坏。

4城市规划减灾措施

控制建筑密度,降低损失程度

建筑密度越高,人口和财产必然越集中,一旦发生灾害,遭受损失必然相应增大,为此应合理控制建筑密度。另外,降低建筑密度,增加城市绿地和广场,发生灾害时有利于疏散和安置受灾人员,有利于施展救援工作。

设置隔离地带,防止灾害扩散

控制灾害传播范围和减弱灾害的传播速度是减小灾害损失的有效办法。对于必需设置在城市集中建设区但又可能引发灾害的城市设施,必须合理设置安全隔离地带,如变电站、加油站、高压输电线、垃圾中转站等。对于受环境影响可能诱发灾害的设施,也要合理设置隔离地带,城市水厂、高位水池等。

确保交通畅通,提高救灾速度

灾害发生后,为了减少灾害损失,就要及时救灾,而交通和通信是最为重要的条件。为确保交通和通信畅通,城市对外联系的主要出入口不应少于三个,城市组团之间的联系通道不应少于两条,城市对外联系的通信线路不应少于两条。城市内部道路应形成网络,并有足够的宽度,以提高通达性。要设置危险品运输专线,避免穿越城市中心区。城市隧道、桥梁等咽喉部位要重点保护。

提高备用能力,应对紧急状态

为保证城市在遭遇灾害时能维持基本的运转,应建立备用的城市基础设施,以备紧急状态时启用。如城市的供水、供电、供气等设施系统均不宜少于2 套,即使一套出现故障,也能维持城市基本运转。城市河流、湖泊、池塘、水井等要尽可能保护和利用,作为备紧急状态时的临时水源。

结束语

城市规划要根据城市灾害的致灾因素和产生先后的不同特点,突出城市安全意识,合理采取相应的“避灾、防灾、减灾”措施和“测、报、防、抗、救、援”手段,尽最大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正常运行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 锋浅谈城市规划及其防灾措施[J].民营科技.2008(12)

[2]闫永庆 城市规划与城市灾害的有效防治探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04)

[3]王元勇 城市规划选址应规避地质灾害隐患[J].四川统一战线.2010(10)

[4]陈光清 毕于瑞;范继平;朱思诚.城市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编制[J].安全.2008(01)

上一篇:浅析智能化弱电工程的系统功能和现状的对策 下一篇:浅谈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材料质量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