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之美统真善

时间:2022-10-29 08:11:22

人文精神之美统真善

自古以来,无论中西,人类都把真善美作为追求的价值理想,时刻关注人类理想与幸福的人文精神,一直以来也在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纵然三者之间存在着矛盾:真的和善的不一定就美,美的事物不一定就是真的、善的,三者的矛盾也促使了探求真善美统一的途径,至今任然是一个重大课题。求真是认识论和知识论的课题,是对人类认知过程和知识本身的反思;求善是伦理学到的课题,是对道德及其演化过程的反思;求美是美学的课题,是对情感、艺术和美的过程的反思。三者相互交织构成了最高意义上的“人文”。人文精神是以实践求真、以平等求善、以美育求美得过程。

一、以注重实践求真

真理的唯一特性就在于对事物的正确反映,所以,追求真理是要保持一种绝对排斥主观好恶和利害算计的超功利的态度。但是,人类实践所赋予的真理的价值属性,使真理带有狭义的目的性,真理是否有实用性成为了评价标准,导致了真理的价值属性和科学属性产生了冲突。从真理的价值属性来看,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但是对“真”的追求并不仅仅是带有某种功利性和实用目的的。

事实上,人类出于实用的目的,重视经验科学而忽视理论科学,这是由于经验科学与主体自身的需求相联系,而理论自然科学却是为了探索世界的奥秘,揭示事物本身的性质,而不会仅仅考虑到是否对人类有用。近代以来,正是由于理论自然科学的进步,促进了技术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极大的增进了人类的福祉。“唯圣人不求知天”的传统得到了改变,我们对于科学技术的兴趣在不断增加,对于理论自然科学却远不如对于技术科学的重视。自然科学如此,社会和人的科学也是如此。

为“求知而求知”的纯粹态度是一种超功利性的。法国的大科学家彭加勒说:“我希望捍卫为科学而科学的准则。”他们以科学的成就为傲,成全了一种主观的价值合理性,它所满足的是人们追求科学真知的主观上的精神需要。不论是“为求知而求知”,还是“为功利而求知”,虽然目的不同,方式不同,但是都是在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人文精神追求的是人类的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知识会为人类的生活打开一扇窗,看清事物的本质。在当今社会,只有科学和科学的精神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最富于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意味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为我们解决威胁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危机,为消除非理性的宗教狂热,化解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为理性、合乎人道德解决人类社会所存在的问题提供最基本的前提。

因此,追求“真”,对于人类是首要的,是其他一切价值中的重中之重。科学为人类的实践所证实了,是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实践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科学性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落实人文精神的最高原则――人道主义原则的具体行动。

二、以崇尚公理求善

善作为人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善与恶的对立也是好与坏的对立,可以说,一切能够给人带来物质的和精神幸福的事物,都可以称为善。平等是求善的基础,不是在平等基础上的“善”本质上只能是“伪善”。正如在商品交换过程中需要衡量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要使用共同的尺度就必须在物与物之间有某种协定的平等一样,人也需要建立起一种协定的平等。物与物之间协定的平等使人类发明了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用以衡量物的价值。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自文明以来,“人人平等”就只是一个口号,现实中很难实现,或者说,真正的平等并不存在。没有比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更能破坏社会和谐的了。私有制的产生,更是让平等的实现难上加难。马克思主义解决私有制问题的方法是实行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但是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即使是人的头脑比计算机高明,也不可能对整个社会的经济运作做出完全合理的安排和计划,因此,市场经济是寻求公正的出路。公正的前提是要建立一种能够说服大众,让大众共同遵守的社会准则,没有歧视,没有特权。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同等的待遇。公正与平等一直是追求善的前提。

三、以注重美育求美

美是人的情感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情感的不同层次造就了美得不同层次。美得最高境界是超越现实的自由境界,在这一境界中,人们实现了真正的自我。美统真善,因而美的最高境界应当是人性的圆满完成和人生的意义的呈现。通过美育,可以培养“博爱”的人道情怀,从而创造出一种既具有宗教式的终极关怀意味、又无宗教狂热之弊病的人类精神家园。

美育,或曰情感教育,必须结合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来实施,生活与实践是一切艺术的源泉,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和实践中的。因此,生活和实践是实施美育的最好课堂,无论是人性美、还是人格美、都是在生活和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劳动创造了美,美感是在劳动中得来的。说:“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引,《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 《选集》,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160页)这里所说的劳动,当然是自由劳动,而非强迫的、带有奴役性质的异化劳动。普遍实施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每个人的美的个性,创造人格美。

黑格尔曾经说过,审美带有全人类解放的性质,他主要是指艺术的实践和鉴赏能够更自由的表达出人的情感与心绪、想象与幻念。培养和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也是为了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美是人性中所有美好的东西的展现,艺术就是寻求这个美、表现这种美得,因此,人格美与艺术美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中国美学讲“言志”“气质”“风骨”“神韵”“雄浑”,讲“意境”“境界”,都是与人格美密切相关的。融合中西方人文精神的理想,塑造真善美的统一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努力实践现代人道主义理想,正是人文精神的根本宗旨。

参考文献

[1] 许苏民.人文精神论[M].湖北:湖北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雷杰霏(1988-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浅析有机茶栽培技术 下一篇:浅议情商在思想工作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