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会呼吸的痛

时间:2022-10-29 07:09:29

引言:政府对雾霾的责任,不仅表现在应急工作上,更要表现在日常环境保护与治理上拿出过硬的措施,而我们每个人也应该意识到自身的责任。

五十年代雾都是伦敦,七十年代雾都是日本,进入二十一世纪,北京也“幸运”地挤进了“世界雾都”的行列。这场接力赛远远没有结束,去年12月上旬以来,一场罕见的大范围雾霾,从华北到东南沿海、中部甚至西南地区,让我国25个省份、104座城市陷入“十面霾伏”,直至如今也没有消散的意思,人们真切地体验了一把“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

如果是雾,倒也罢了,没准还能感受下亦幻亦真的飘渺诗意,可惜“雾都”更多的是“霾”不是“雾”。雾是一种常见的自然天气现象,即使没有人为污染,雾照样会发生,雾本身既不是空气污染的原因,也不是空气污染的结果。之所以雾和污染物相生相伴,是因为雾天的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使城市的空气质量持续地维持在低位。而霾,则主要是人类排放的颗粒污染物所致,是结果不是原因。

虽然肉眼看不见空气中的颗粒物,但是颗粒物却能降低空气的能见度,使蓝天消失,天空变成灰蒙蒙的一片,这种天气就是“霾”。“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网友的调侃形象地描述了这种情形。

仅仅是能见度的降低也许还不可怕,可怕的是雾霾天气对健康的严重威胁。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呼吸内科主任赵红梅做客中新网视频访谈时曾表示,“一个人在PM2.5达到了670微克每立方米的情况下呼吸一天,就相当于吸了一支烟,而在严重雾霾天活动,等于处在不停吸烟的状态。”不抽烟也逃不脱抽烟的命运,这让不抽烟的小伙伴们情何以堪。

“大气污染比非典可怕得多”,中国工程院院士终南山的警告言犹在耳,难怪生活在雾霾天气下的人们忧心忡忡,因为没有人可以隔绝在空气之外,就像央视网的神评论一样:雾霾让中国人更平等,我们丝吸的雾霾,你土豪也逃不掉。

雾霾之痛,痛到了什么程度?如果你以为仅仅是造成慢性疾病的发生,那说明你所在城市雾霾还不够严重。笔者身在成都,最大的感受是,某天开车出去采访的路上,一呼一吸间有鼻腔刺痛的感觉。而笔者一位轻微感冒的同事,雾霾天不愿意出门吃午饭,理由也是呼吸的时候很痛。好吧,看来套用《会呼吸的痛》的歌词来形容雾霾最合适不过,“雾霾是会呼吸的痛,它存在我们身边的所有角落……连沉默也痛,想吸不能吸最痛”。

空气是我们生存的最基本自然条件,却不幸沦为了人们“熟视无睹”的对象。究其原因,首先是空气质量的细微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比较宽泛的调节裕量,即对于人们的自身感受而言,肉眼不可见的空气污染不会被认为是异常现象;其次是这样的空气污染所带来对人体的健康影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要么变得“习惯”于此,要么往往无奈于此。

习惯也好,无奈也罢。此次全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用一种“看得见,摸不着”的直观给了人们一个提醒,即我们每天所呼吸的每一口空气中,都可能含有大量的对人体会造成长期损害的污染物,这样的提醒如同当头棒喝般使我们关注、警醒并开展力所能及的自我保护,未尝不是一件“迟来”的好事。

延绵不散的雾霾遮蔽了视线,却让我们格外清晰地看到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感,格外真切地认识到十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正如《工人日报》所言,政府对雾霾的责任,不仅表现在应急工作上,更要表现在日常环境保护与治理上拿出过硬的措施。

除此之外,我们每个人也应该意识到自身的责任。比如,当我们在抱怨汽车拥堵之时,自己能否少开车、多一些绿色出行?当我们痛斥环境污染制造者时,自己能否在日常生活中节约每一度电?当我们在追求舒适奢华的生活时,能否意识到自己多了一些浪费?可以说,没有绿色的生活方式,天难以更蓝,空气难以更清新。

上一篇:想象魔法堡(第十期) 下一篇: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