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时间:2022-10-29 07:06:34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摘 要】 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要点是学生创新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关键在老师。培养方略是融洽师生关系,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让学生形成探究质疑的习惯;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思维;打破常规方法,提倡标新立异;加强实践操作,形成创新技能;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维空间等。

【关键词】 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强调创新,并告诫国民:“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一个人要创新,离不开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类推动社会前进的必要手段。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一、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要点与关键

数学与其它学科不同,在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广阔性和独创性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与伦比的功效。苏联伟大数学家加里宁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一切创造发明都离不开思考,离不开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思维,科学就会陷入困境;只有掌握了创新思维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创造发明。在学习阶段,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思维能力及各种习惯的形成期。他们天真活泼、可塑性强,受到的传统约束较少,富于幻想。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获取的信息量丰富,社会也给他们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条件,他们具有更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数学中的创新思维,是指在一定的群体中,个体对某一事物有着不同于常规的新颖思维方法,其思维过程有变通性、新颖性、求异性特点。简单地说就是有创见的思维,在一定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新问题,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突然领悟到―个新道理,想出新的解题方法,产生出与众不同的新思路。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创新”火花,都是创新思维的具体体现。

开展数学创新思维品质培养,关键在教师;而成功与否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否更新、是否转变。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全面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质量关,健全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感、数感和情感,善于帮助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善于培养他们求异求真的习惯和自信心。教师还要具有多元化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认知结构;要具备―定的创新思维品质,对学生创新性的引导和启发;要具有创新教育的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如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组织指导能力、以及自身善于求异和创新的能力等。

二、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方略

创新思维是―切创新行动的源头。没有创新思维,空有意志、知识乃至大量信息,最多能产生“比葫芦画瓢”式的再造性思维。创新思维则不然,它所面临的是未曾遇见过的问题或需要新的解决办法的老问题,没有独特的办法满足无法解决问题的,所以它是思维的高级阶段和精髓。小学生的年龄小,正处于知识的形成期,接受的新知识都从未知开始,这就需要老师唤醒学生的未觉醒状态及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应进行一定的思维训练,寻找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一定的条件。

1、融洽师生关系,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学生智力活动。教师在教学时,唯我独尊,不苟言笑,―言堂,满堂灌,则教学的气氛必然趋向紧张,学生容易产生压抑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见解,这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使创新思维无法产生。反之,在和谐、民主的氛围里,教学气氛活跃,学生思想解放,求知欲旺盛,就敢想、敢做、乐于发表见解,并能逐步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欲望和性格特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氛围。而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活跃学生思维,能使创新思维得以很好地发挥。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调控情绪,保持良好的授课心境,以饱满的激情感染学生,从而渲染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教师要面向全体,目中有生,心中有爱,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保障学生的“心理自由”,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2、让学生形成探究质疑的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由“疑”引起探索,通过探索求知,再上升到创新,这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质疑是创新的突破口,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能力,使学生形成质疑问题的习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学生紧张的思维活动,就没有问题的提出。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留有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质疑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习惯,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

3、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

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诱发剂,又是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原动力。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和发现往往都是从好奇开始。强烈的好奇心会驱使人们去探索,寻找问题的答案,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因此,爱护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并鼓励他们参与新奇、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是开启思维的钥匙。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新事物新形象出现,就没有新假说的提出,也就没有创新。想象是得出新事物、新形象、新假说的有效途径,是通向抽象的桥梁,是挖掘创新潜能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创新,也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也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思维

教师要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学习材料,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概念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发学生疑惑、惊奇、诧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索的愿望,集中注意,积极思维。人在问题情境时才需要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们的思维。创设问题情境关键是要让学生从情境中激发求知欲,从情境中产生问题。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识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运用电教媒体,创设生动、有趣、有味的问题情境。这能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活动能力的重要条件。

5、打破常规方法,提倡标新立异

常规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中,要在学生掌握常规的基础上,鼓励他们打破常规、逾越常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敢于设想、敢于创新。不苟于常规的回答,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赞扬。

6、求异发散,鼓励多角度思考

创新思维本质的特征是求异性,即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即不限于一种思路也不局限于固定形式,而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多度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求异”,给他们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和时间,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因此,一定范围内的思维定势是必要的。如果没有一定范围内的思维定势,就无法研究事物。但另一方面如遇到新情况或条件发生改变,思维定势常因不能变换其它方式来考虑问题而遇到困难,出现思路闭塞、思维呆滞和僵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和变通性。利用求异发散,鼓励多角度地分析问题,能有效地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势,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见解。可以通过一题多问、多解、多变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它不拘于一种方法,不局限于一种途径,尽可能地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这正是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新颖的体现,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

7、加强实践操作,形成创新技能

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动手操作实践,改变了“耳听、口说”的简单学习模式。它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外部的操作实践,使学生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对促进知识的内化,启迪思维有着特殊的功能,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通过操作,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且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能力得到很好地发展。实践表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再造力,培养创新思维。

8、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维空间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如果数学离开了生活,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要注意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既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和探究数学,让他们明白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而知识也只有在应用时,才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从生活中找到数学问题,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创新的最高体现。在教学中,无论是传授新知识,还是巩固练习,教师都应尽量挖掘生活中的实例,渗透数学中的转化、代替的思想,变枯燥乏味的知识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画面,从而促进知识顺利地迁移。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习惯地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并从中提炼思想,创新的火焰也会越烧越旺。

9、多些欣赏,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别出心裁地大胆提出新颖的解题方法,这是思维独创性、变通性的真正体现。虽说学生的创新思维处于低层次阶段,但它却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多些赏识,培养创新思维。平时,教师应善于运用激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如“你的想法真妙”、“你真了不起”、“你真是一个小神童、小天才”、“你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等。这些欣赏性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因为,人性中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只有赏识,才能导致成功;也只有赏识,才能挖掘孩子的巨大的创新潜力。

走出课堂,设置课外生活实践作业:搞“小调查”:开设“数学乐园”;创办“数学小报”;写“数学日记”等,让丰富的数学课外活动延续课堂的创新。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适时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获得了哪些进步,实现了哪些学习目标,还需在哪方面进行努力等,并组织学生在班上进行展示和交流。

总之,在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

【参与文献】

[1] 厉以贤.现代教育原理.北师大出版社,1987.1.

[2] 刘北荣.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2000.4.

[3] 何玉平.创新思维训练的主要策略.中小学教学•小学版,2003.1-2.

[4] 胡国潮.例谈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6.

[5]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付友文,男,汉族,陕西周至人.

(上接第182页)

俗体育专业人才的作用,各高等院校也应有针对性地开设民俗体育文化课程和举办短期的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业务培训等,培养一批民俗体育旅游管理、开发、体育旅游指导员等人才,为民俗体育发展提供专业支持。二是成立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会,就是要凝聚有关专家学者的才智,整合有效资源,发挥多学者、多学科、多手段联合攻关的团队精神,克服研究方法的片面性。三是创办专业刊物,刊载研究成果,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宣传影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尹国昌等.当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昌大学学报,2007.

[2] 李米环等.体育统计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07.

[3] 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李米环等.关于体育统计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M].山东体育科技,2006.

[5] 王俊奇.皖西南古村落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特点及发展现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

[6] 李米环等.农村体育人力资源问题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0.

[7] 张铭远.从武陵源看自然风景开发的区域社会效应[J].经济地理,1994.

[8] 李米环等.西安市中老年女性能量代谢水平与健康状况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1.

【作者简介】

李国强(1976-)男,河南洛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信息.

(上接第166页)

三、结论

VFP的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重,要求学生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学好该课程。以上的教学方法应该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VFP的积极性,相信这些方法可以对改善高职高专VFP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注 释】

[1] 单启成.新编VisualFoxpro教程[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2] 杨哲生.Visual Foxpro教学新体验.职业教育研究,2005.9.

[3] 王索玉,刘桦.模块化教学的应用设计与实现[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5.

【作者简介】

苗秀杰(1982-),山东省泰安市人,讲师,研究生.

上一篇:在儿童语言艺术学习中兴趣的关键 下一篇:积极情绪研究综述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