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创新

时间:2022-10-29 04:21:16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创新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展开,教育创新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点。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的课程标准与传统的教学大纲有着明显的差别,要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教师是关键。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理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教师惟有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从经验型转向创造型的创新

传统观念上,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即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是靠教学经验的积累。面对新一轮的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传统的教师的素质已完全不能适应新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教师的职业不再是有文化知识、能传授知识就可以立足讲台。教师要从经验型转向创造型,从单一教学型转向教育科研型。教师的专业化要具备五种能力: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反思能力,知识融合能力,教育创新能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力。一流的教师造就一流的学生,面对即将全面实施的新课程,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以崭新的理念,以挑战的姿态,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从传统教学转向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支配者、控制者,是静态的知识占有者。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转变成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要实现教师教学行为的真正转变,除了观念更新、知识更新外,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必需。新课程、新教材强调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新教材中大量的新内容的出现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求教师平时就要注意通过报纸杂志、互联网、电视媒体不断学习。教师需要掌握并恰当地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各科新教材大都提供了有关网站,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互联网进一步拓宽学习渠道和学习领域。

三、从神坛上的“圣人”转向伙伴及指导者的创新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圣人”。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灌输和学生的被动接受下进行的。而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等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培养目标上来看,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基本知识为线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新课程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的不同使得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新课程强调科学探究,把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强调学生活动的重要性,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实验探究等。教师在这些教学活动中不可能成为万事通。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将从传统意义上的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课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四、从程式化教学转向多样化教学的创新

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多的体现为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接收式学习。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只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扼杀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应是多样化的,课外学习也应是多样化的。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自由讨论、小组活动、社会角色体验、社会劳动服务、企业生产实践等都是学习的方式。教师应培养较强的反思意识,对于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对于程式化的传统教学,要进行重新建构和思考。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能力,这是教师创新的结果和所要达到的目的。

五、从封闭式教育转向开放式教育的创新

现代的教育是开放式的教育,传统的相对封闭的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呼唤开放式教育。教师要具备开放的气魄和胸怀。首先,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向全校师生及家长、社会开放。通过教师间的教学交流提高教学技艺和水平,让家长和社会了解教育进而理解、支持教育。其次,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应该是开放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好场所。再次,教学结构、呈现方式、活动方式也应是开放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时代已经过去。要充分运用活动的多样性和课程的选择性来实施我们的课程。最后,教学手段应是多样的,课程资源应是开放的。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开通信息渠道,借助有关学习网站的搜索引擎和相关网站链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好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艺术教育室等场所进行开放式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兴趣特长和终身学习能力创造条件,进而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

上一篇:在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下一篇:实用课堂教学艺术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