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时间:2022-10-29 03:51:46

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由于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继续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已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一种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即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分层教学

美国教育理论家布鲁姆认为:“只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适合其特点的帮助,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够学会的东西。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主要在速度,不在智力。”这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差异,有的学生能独立学习新知识,有的学生只要教师稍加指点就能学好,有的则需要较多的解释和说明,个别的需要不断地进行辅导和强化。分层递进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下面我谈谈在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一、小学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后进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1.优化师化关系为分层教学提供教学环境

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重要一条是优化师生关系,要有一个师生真诚友好的学习环境的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分层教学既不是降低要求,也不是放弃对差生的教学,而是有意识地促进各层次学生的内在潜能的充分发挥,逐渐走向整体优化。对于有些学习上很用功,但成绩一直不够理想的同学,要尊重他们,并单独找他们分析原因,多表扬鼓励他们,让他们找回自信;对有时在课堂上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也要很快让他们坐下,以免他们难堪。教师还应经常真诚的征求学生的意见,让师生感情融洽,信任度增强,优化了教与学的环境。

2.改变传统的组织形式

分层教学采取以班集体教学为主,小群体教学为辅的组织形式,在小组成员的组成名单上,采取“模糊学”的方法,不严格划分学生智力的高低,也不指名道姓点出哪些学生是低层次的,哪些学生是高层次的,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师生感情的优化。以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来分层组织小群体教学,目的是切实解决学生学习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3.分层教学的巩固与反馈

由于分层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小群体教学为辅,所以教学手段一样,教材统一、进度统一,分层的体现主要在于每堂课的习题设计上。在教学实践中,对每课时的习题都作了精心设计和安排,习题的具体选择,原则上要忠于大纲,忠于教材中的例题、练习、习题、复习题,不搞题海战。对学习掌握习题的情况,也要分层设计,分层要求。

4.更新评价方法

分层教学实施后,对学生评价也要随之更新,在平时每个单元知识点的考核中,要进行两次考试。第一次考试,试题的内容以课本上的练习题为主,随堂测试;第一次考试合格的学生还要进行第二次的考试,试题的程度一般在中上水平,放上几道难度较大的习题,目的是要分出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学生,这种考核方法,既考核了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进取性,明确了学习不是为了分数,而掌握知识是无止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总之,实施分层教学虽然有一些困难和不足,但不能否认分层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内在的需求,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上一篇:论生活实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如何指导低年级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