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及政策建议

时间:2022-10-29 01:32:18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及政策建议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各地和有关部门加大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力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也反映出一些新问题,需要采取新举措巩固发展成就、破解发展问题,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进展

(一)各地加强组织协调,规划、基金等相继出台

深圳建立了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新兴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了百亿元规模的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订出台了《深圳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工作方案》、《深圳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方案》、《深圳云计算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等,正在编制《深圳无线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0―2012年)》、《深圳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1―2015年)》和新材料、文化创意两大产业规划(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产业发展规划已于2009年在全国率先出台)。

湖北、安徽、辽宁、云南、宁夏、新疆和青岛等地编制完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其中,安徽还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机构,设立了50亿规模的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湖北印发了《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新增财政资金支持设立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五只基金;青岛完成了《青岛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设立总规模5亿元的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宁夏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新疆建设兵团制定了《兵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意见》。

(二)各地产业规模快速扩大,作用日益增强

据初步统计,2010年,深圳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约1400亿元,同比增长35%;重点企业合计实现税收120亿元,比上年增长52.81%。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871亿元,同比增长48.8%。青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约为1400亿元。辽宁省生物产业中的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长22.85%。湖北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实现总产值5374.9亿元,增长28.7%;实现利税547.9亿元,较上年增长40.9%。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提高,作用增强,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三)创新能力加速建设,研发投入强度迅速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12个省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研发经费支出达4100多亿元,建立各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40多个,并新建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其中,北京的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上海达到2.8%。深圳在生物产业领域,扶持建设了47个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及分支机构,支持了192个技术攻关和研发项目;在互联网产业领域,扶持建设了34个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及分支机构,支持了211个技术攻关和研发项目;在新能源领域,扶持建设了27个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及分支机构,支持了67个技术攻关和研发项目。

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地方各级政府争先恐后,社会资本总体上热情不高

地方各级政府纷纷设立专项资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但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技术路线不确定、市场需求不稳定,社会资本目前主要活跃在创业投资和资源性产业的上游领域,对直接进入创新创业领域尚不积极。

(二)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发展力量趋于分散

为实现本地经济长足发展,各地展开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人才、资金、产品市场乃至相关资源的激烈争夺。如在资金争夺方面,各地都希望争取到国家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但全国乃至全球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高端人才和资金等是有限的,各地不遗余力地进行争夺,将导致有限资源严重分散配置,反而不利于集中资金、人才推进技术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一些地方不管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好坏、创新能力强弱和比较优势是否突出,想方设法上项目、铺摊子、争资源,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低水平盲目建设、无序扩张和恶性竞争的倾向。

(三)企业生产运营成本不断攀升,政策环境亟待完善

随着能源、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用工成本日趋提高,融资成本不断上涨,运输费用不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增加,直接挤占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尤其是,随着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多次上调,新增贷款明显减少,新增贷款中上浮利率的比重明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部分企业计划实施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因银行贷款不到位、战略投资者引进困难无法开工建设。此外,相关政策激励不到位甚至缺位,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加快创新发展。如现行的产业政策并未起到鼓励和支持本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作用,政府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规定也未落到实处,生物产业领域的民族创新产品目前仍被迫接受仿制品的评审体系,云计算相关软硬件等产业领域的产用互动机制有待完善。

三、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形成合力

为更好地统筹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建议尽快建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区域无序竞争、产能过快增长、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形成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建立相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加强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

(二)加快设立中央财政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统筹使用机制

加大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和引导力度,加快设立中央财政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统筹使用机制,避免部门分割、地方分割,统筹用于公共创新平台等创新能力建设、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产业化、标准制定和市场应用,加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切实将有限资金用到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技术创新源头延伸和产业链高端攀升。

(三)抓紧出台《决定》实施细则,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落实《决定》精神的实施细则,制定实施投资(核准、备案)、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税收(如进口设备退税、所得税和增值税减免、抵扣)、信贷(贴息)等配套的优惠政策。特别是要加大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和引导力度,加快设立中央财政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统筹使用机制,避免部门分割、地方分割,对技术制约的行业加大科技研发支持力度;对生产能力和条件制约的行业加大产业化扶持力度;对市场推广制约的行业加强产品补贴和政府采购力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技术创新源头延伸和产业链高端攀升。

(四)尽快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产业发展指导目录

应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统计分析、监测评估和宏观调控。针对目前缺乏基础数据和规范统计的情况,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尽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分类指导目录,在此基础上,会同国家统计局加快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及时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态分析。

(五)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强化技术创新

强化龙头企业在技术开发、产业化、标准制定中的引领作用和新业态发展中的催生作用,促进高端人才、创新资金等创新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推动成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创新联盟,加快形成局部优势,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及早掌握发展主动权。

(六)推进产用协作,释放内需市场

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在规划、政策、标准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以鼓励自助创新、带动形成国内配套体系为主线,着力打破行业壁垒,优化利益分享格局,继续推动构建有利于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标准化组织和产业合作联盟,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高端装备首台套、生物医药新产品等在国内市场的应用。

(七)促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鼓励生物企业申请美国FDA认证、欧盟cGMP和CE认证、世界卫生组织认证及其他国际市场准入认证,设立国际市场认证服务机构,加快国内认证系统的国际认可性,协助生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金融机构采取支持企业优质海外客户流动资金贷款、参与海外客户特定用户银行贷款、向海外客户提供对中国企业出口有间接促进作用的中长期贷款或者融资租赁等多元化方式,促进新能源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

(曾智泽,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副研究员)

上一篇:物价上涨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培育生物燃料产业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