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资金供求缺口分析

时间:2022-10-29 01:20:58

我国农村资金供求缺口分析

摘要:资金投入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农村资金需求数量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尽管农村资金的供应也在增加,但其增长幅度远不及农村资金需求的增长速度,存在巨额的农村资金供求缺口,特别是农村资金外流加大了农村资金供求缺口。因此,一方面应增加农村资金供应;另一方面应采取措施防止农村资金外流。

关键词:农村资金需求;农村资金供应;资金供求缺口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5-0065-02中图分类号:F830.58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资金需求分析

本文将农村资金需求定义为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增值为目的的,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在货币偿还能力内对货币的需要。尽管对货币的需求和对资金的需求是有区别的,但是当需求货币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时,这种需求实际上也就是对货币资金的需求,说明了货币需求与资金需求的统一性,因为,资金通常是以货币来表现的。所以,本文谈到的农村资金需求实质上是对农村货币资金的需求。

目前,国内关于农村资金需求分析的文献并不多,而且主要侧重于对农村资金需求的定性描述(谢平,2005;王叙果,2005),缺乏关于农村资金需求的定量分析。已有的定量分析也多侧重于采用C-D生产函数模型或投资行为方程,用历史数据对农业资金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刘江,2000),或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对农村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的粗略的估计(谢平,2005)。

但历史数据表示的是过去年份的实际资金供给或投资额,并非资金需求,这种计算会人为的缩小农村的资金需求量。田力等(2004)运用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经济相关比率来描述和测算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货币金融量。 本文认为,这种方法有其合理性,可以借鉴,但需要对其中的主要指标――农村国内生产总值做一修改。原因是在田力的研究中,农村国内生产总值使用的数据是第一产业,即农业的GDP,这一数据大大缩小了农村国内生产总值,也因此严重缩小农村资金的需求。因为除了第一产业,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也是相当迅速的,并且在农村GDP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目前,农村二、三产业在农村GDP中的比重已超过2/3。

因为从《中国统计年鉴》只能得到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全国GDP的总数,为了得到农村的GDP, 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将其进行分解。本文引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所在《农村经济绿皮书》使用的方法和得到的城乡GDP分解比例来计算农村的GDP。然后再根据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经济相关关系计算经济金融相关系数,用此系数乘以农村GDP,得出农村资金需求量,见表1。

也许有人认为用全国的金融经济相关系数来计算农村的资金需求量会夸大农村的资金需求,因为农村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对资金的需求也相对较低。根据戈德史密斯计算的1963-1993年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经济金融相关系数来看,欠发达国家的平均值为0.8,同期发达国家的比率为2.2,比较发达国家的比率为1.6。即使我们按照这一时期欠发达国家的平均值来计算,农村资金的需求量也是相当可观的,2000-2004年分别达到35787、38303、40975、45360、53436亿元。

二、农村资金供给分析

农村资金供应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农村集体资金、农民个人资金四条渠道(由于外资进入农村数量较少,故本文将其忽略不计)。由表2可见,农村资金供应总量是在不断增加的。从农村资金供给的构成来看,不论是财政资金、信贷资金,还是农村集体资金和农民个人资金,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在各种农村资金的供给渠道中,财政资金始终是农村资金一条较为稳定的渠道。但是,财政资金占农村总资金的比重,自1991年以来一直维持在5%~7%左右。

信贷资金一直是农村资金最主要的来源。从总量上看,信贷资金的增长幅度最大,除在1994、1995年有所下降外,其总额一直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同时,信贷资金占农村资金的比重除1994、1995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余年份都呈稳步上升的趋势。这也说明随着金融在经济中作用的不断加强,在未来的农村经济发展中,信贷资金仍将是重要的资金来源。

农村集体资金也稳步增长。从统计资料看,在农村资金供应中,农村集体资金所占比重在1988年以前相对较为稳定,一直在11%~14%之间浮动(1982年除外,为16.99%),在经历了1989、1990年的短暂下降之后,从1991年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并在1995年达到最高,为29.71%,此后,基本稳定在20%左右。

农民个人资金虽然从总量来看也在稳步增加,但增加幅度并不大。同时,它在农村资金供应中所占比重也在不断下降。

综上所述,在农村资金供应中,财政资金虽然绝对数不断增加,但相对于总的资金增长来讲是缓慢的,在总资金来源中的比例不断下降。农民个人资金也缓慢增长,但在农村资金中的比重也在不断下降。信贷资金一直是农村资金最重要的来源,其增长幅度也较为明显。同时农村集体资金也是农村资金的重要来源,它在农村资金总量中的比例呈现稳定的增长。

三、农村资金供求缺口分析

资金需求减去资金供应的差即为资金供求缺口。结合上述对资金需求和资金供应分析,我们可以对农村资金供求状况做出判断:我国农村资金存在着严重的供不应求,而且,资金供求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大,从1991年的4524.5亿元增加至2004年的92746亿元。如果将农村资金外流考虑进来,农村资金供求缺口还将加大,见表3。

农村资金外流的渠道有多种,鉴于数据可得性的考虑,本文在此仅将财政渠道和金融渠道两种主要的资金外流纳入分析范畴。从表3可以看出,1991-2004年间,农村通过财政渠道和金融渠道流出的资金量逐年增多,由1991年的98.46亿元增加至2004年的10574.51亿元。其中,金融渠道是农村资金外流的主渠道。虽然同一时期的农村资金供给也在增加,由4860.2亿元增至30819.4亿元,但由于资金外流,农村资金的净供给有所下降,导致农村资金供求缺口增大,从1991年的4622.96亿元增加至2004年的103320.51亿元,有限的资金供应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简要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资金需求和资金供给数量都在增加,但需求的增加幅度大于供给的增加幅度。2.在农村资金供给主体中,信贷资金是最主要的来源。3.我国农村资金存在严重的供不应求,资金供求缺口越来越大。4.农村资金外流,特别是金融性资金外流,加大了农村资金供求缺口。

基于以上分析和结论,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政策建议:1.增加农村资金供给,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农村资金需求。考虑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仅限于弥补市场失灵的部分以及财力的有限性,因此财政投资应限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鉴于信贷资金在农村资金供应中及金融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作用,增加农村资金供给应着力于增加信贷资金的供给;同时,应采取措施,鼓励市场参与主体――农民个人的投资。2.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防止农村资金外流,并进一步吸引外部资金注入农村,以减少农村资金供给的漏损。

参考文献:

[1]王叙果.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非均衡性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2).

[2]刘江.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田力等.中国农村金融融量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4,(3):125-135.

上一篇:产能、流动性“双过剩”给银行业带来的风险及... 下一篇: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不实验资报告应承担何种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