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经济效应研究

时间:2022-10-29 12:28:44

我国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经济效应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上升,产业结构的转化不仅带动着我国东部较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增长,还带动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进步。少数民族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产业结构的发展影响该区域产业的更替和转换,但是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仍然很大,这一形势阻碍了我国整体产业的调整,也影响着民族地区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角度出发,通过探究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的经济效应,揭示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特征,并且找出其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经济收入

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非农产业化比重较低,外贸规模小,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依存度大。为了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只有从产业结构角度出发,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现代性的工业化进程,还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产生比较效率优势。调整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是实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手段。本文定量研究过程中对民族地区的界定范围是内蒙古、宁夏、新疆、、广西五个民族自治区和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青海、云南和贵州8个省区。

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 、稳定的增长,同时产业结构也日趋优化。目前,我国民族地区总体上处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基本完成,第二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推进的阶段。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性替代更进和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仍然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我国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更进的趋势如下表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2012年,我国民族地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幅度较大,降到20%以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整体略有增长,而第三产业的发展都得到了很快的提升。在各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变化期间,的的变化幅度尤为明显,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了35%,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了32.8%,这显示了第三产业不断的替代了第一产业,成为该地区的主要产业,产业结构的转变实现了重大的突破。除了关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同时,会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比重大部分还是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较全国水平还是处于较高水平,第三产业仍然滞后,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国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经济效应

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状况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指标,因此本文在探讨我国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经济效应时主要从这两个指标出发,去研究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发展态势。

(一)产业结构拉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效应

为了考察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选择1990-2011年的少数民族区域三次产业的生产总值以及各地区的生产总值,经过统计分析的得出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产业贡献率及三次产业对经济的拉动率,来体现产业结构的变动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拉动效应,如图1、图2所示。

从我国民族地区产业的贡献率看,第一、二、三产业虽然都对民族地区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明显要大于第一产业的贡献。这两大产业实现了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85%以上。这主要的原因是我国民族地区,第一产业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还处于初级、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很难仅仅依靠第一产业来推动经济的增长,我国较发达的地区无不以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支撑的。

从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拉动看,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较有限,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呈现较大的拉动率。2012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总值为51664.24亿元,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0.9%,与1978年的生产总值相比,增长了约159.6倍。其中内蒙古、广西和云南等省份的产值增速较为明显,2011年这三个省区的生产总值分别为14359.8亿元、11720.87亿元和8893.12亿元,与1999年的产值相比分别增长了11.3倍、6倍和5倍。其中内蒙古已经连续7年经济增长速度位居全国第一,经济总量超过广西,居民族省份第一。主要原因在于国家从2000年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得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逐渐的转换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动拉动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不断增长。。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第二、三产业将会有进一步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产业结构推进民族地区增加收入的效应

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收入形态角度看,农牧民的收入可以分为实物收入和现金收入,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统计年鉴,随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现金收入在农牧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渐的提高,从1978年的42.3%增加到2011年的87.5%,增长了约45%,实物收入从1978年的59%降到2011年的12%,在农牧民收入中的占比越来越小。

从收入来源角度分析,我国民族地区可以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各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在农牧民收入中的占比最大,其中家庭经营收入一直是农牧民收入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日趋下降。从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内部状况看,第二和第三产业收入在农牧民的收入中的贡献越来越大,第一产业比重的贡献反而逐年减少。

为了探究我国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民族地区收入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具有不同产业结构的内蒙古和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计量分析。数据选取民族地区统计年鉴1990—2012年的第一产业中的农业产值(X1)、第二产业中的工业产值(X2)和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产值(X3)作为变量,民族地区人均纯收入(Yt)作为收入变量建立模型:Yt=F(X1,X2,X3,…),由于自变量的数值比较大,在对因变量进行解释时,为了消除自变量波动性以及消除模型中出现异方差等现象,对自变量取对数。最终建立模型为:

LN(Yt)=β1LN(X1)+β2LN(X2)+β3LN(X3)+μt

其中μt是随机误差项,β1、β2、β3作为弹性系数,分别反映我国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当地居民收入的影响程度。采用 Eviews6.0 软件估计结果分别如下:

lnyt=0.00425+0.3905lnx1+0.3327lnx2+0.2715lnx3

其中(1)为内蒙古地区产业结构回归结果,(2)为地区的回归结果。从两个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多元回归模型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三次产业对我国民族地区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具有显著性。三次产业的产值能够对内蒙古地区人均纯收入的 99.56%作出解释,内蒙古地区第一产业的发展对民族地区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为 39%,是三次产业中对收入贡献程度最多的一个因素,由此可见第一产业在部分民族地区还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另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收入的贡献为33.27%和27.15%。对于地区来说,第三产业对收入贡献49.52%力量,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贡献相对较小。这也充分说明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同,对地区收入的贡献是存在差异的。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应在保证优势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优化民族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拓宽民族地区的收入渠道。

三、我国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虽然在经济和收入上为我国民族地区带来了很大的收益,但是我国民族地区产业与东部地区相比,产业发展仍然比较滞后,各省区的发展也极不平衡。主要存在的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持续更替,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很大

2012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国3.8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高出7.2个百分点。如新疆、广西和云南第一产业的比重达18.7%、17.46%和14.86%,目前我国第一产业的比重为10.05%,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在东部,北京和上海的第一产业比重低至0.8%和0.65%,可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仍需继续优化产业结构。

(二)第二产业比重仍较低,工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2年,我国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为187395.2亿元,第二产业中主要支撑产业为工业和建筑业,分别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5.8%、14.2%。相比之下,我国民族地区八省中,除内蒙古外,各地区工业增加值都低于全国水平。尤其是地区,第二产业的比重仅有34.3%。因此,我国民族地区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仍需进行深层次调整。

(三)各次产业发展不够协调,产业要素间作用不强

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各次产业发展出现分层的状况,各个产业间的优势要素不能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内蒙古、宁夏等以工矿业为主要发展产业的地区,由于矿产资源的优势,第二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但却继承了早先工业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与科技、管理等要素的协调性差,也没有带动产业的上下游之间的合理布。由矿产业产生的经济效益未推及第一和第三行业的发展。

(四)科技、人才等因素没有得到重视,第三产业发展仍滞后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三次产业中的科技含量都偏低,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还停留在依靠自然资源的落后时期,加工工业的设备比较低端,致使产业产品结构更新、技术结构升级缓慢。由于科技理念以及人才的缺乏,传统的第三产业比重过高,新兴服务业比重很低。2012年民族地区第三产业的比重比东部和全国低2.2和6.1个百分点,严重的影响了民族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

(五)缺少支柱产业的支撑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缓慢,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产业生产效益不高,基础薄弱;第二产业发展固然迅猛,但是没有形成主导产业做支撑;第三产业由于技术管理等因素的匮乏,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在对民族地区进行总体和分产业的格兰杰非因果检验中,第三产业对第二和第一产业的推动力也不明显。着力推进各产业中支柱产业的形成,对我国民族地区产业的平稳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对策建议

(一)加快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在发展过程中,我国民族地区应该降低对资源开采的依赖,促进资源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能源,研制新材料,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替代。同时还要大力的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与民族地区资源产业的升级共同实现民族地区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加强对技术、管理和创新等要素的投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

加强对民族地区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让部分专家走入民族地区,对当地的企业进行指导和培训,加强对先进技术和管理制度的引进。在民族地区建设科研基地,对优势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提高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强化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对东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

目前我国东部地区正在实施将部分产业转移到民族地区的战略。因此要培育好民族地区产业的承接力,可以先选择发展较好的区域与东部地区企业合作,建立产业化基地,成立产业园区,同时促进产业集群。政府应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金融行业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融资环境,以保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承接顺利完成。

(四)培育我国民族地区的主导产业,发挥辐射作用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资源、技术、资金、人才都比较缺乏,因此各个行业不能同时发展,只有把有限的资源和资金投入到主导行业,在非均衡的发展条件下实现民族地区整体的经济增长。其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就要符合少数民族地区情况,要求具有关联效应大,相对生产率高的行业,同时也要吸纳弹性高的行业,如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物流业、旅游业等,实现不同行业的相互促进。

(五)促进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为了提高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要不断提高贫困人口教育、文化水平,加快劳动力输出,将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优势;另外要促进民族地区农业综合开发,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生活条件。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我国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在经济增长及收入两个方面的经济效应研究,揭示产业结构在拉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在产业层面,应继续发挥民族地区的优势产业,依据不同地区采取差异性的产业发展措施,努力建设支柱产业,将产业升级与东部地区产业间转移相结合,不断加快我国民族地区产业价值链升级步伐,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民族地区劳动力文化教育培养,推动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促进我国民族地区产业演进,实现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万永坤.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承接效应的实证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04-109.

[2]陈全功,李忠斌.少数民族地区农户持续性贫困探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9(5).

[3]李小云,于乐荣,齐顾波.2000-2008中国经济增长对贫困减少的作用:一个全国和分区域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4):4-11.

[4]陈佳贵,等.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M].经济研究,2006(6).

[5]张萃.中国经济增长与贫困减少——基于产业构成视角的分析[J].经济研究,2011(5).

[6]王金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中国发展观察,2010,(8):6.

[7]郑长德,刘兴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2012).中国经济出版社.

[8]舒燕飞.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研究.新华出版社,2011.

[9] 罗楚亮.经济增长、收入差距与农村贫困[J]. 经济研究,2012,2:15-27.

[10]Fosu, A. K. Inequality and the Impact of Growth on Poverty: Comparative Evidence for Sub-Saharan Afric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9,45(5):726-765.

[11]Ravallion,M. and S. Chen. China’s (uneven) Progress against Poverty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7, (82):1-42.

[12]Montalvo,G. Jose and Martin Ravallion. The Pattern of Growth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10,(38):2-16.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SEE法则 下一篇:《本色》,为身边人拍的微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