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球墨铸铁皮下气孔形成机理及防治方法

时间:2022-10-28 11:16:02

浅谈球墨铸铁皮下气孔形成机理及防治方法

【摘要】 球墨铸铁是一种高强度铸铁材料,其综合性能接近于钢,某些条件下能满足制造有一定强度、韧性、耐磨性及受力复杂要求的零件。当然球墨铸铁件在生产中也存在着诸如球化不良和球化衰退、缩孔和缩松、皮下气孔等缺陷。皮下气孔影响铸件的表面质量,并且在出现皮下气孔的部位,往往伴随有片状石墨,因而恶化了改部分的力学性能,严重的皮下气孔会使铸件报废。

【关键词】 球墨铸铁 皮下气孔 形成机理 防治措施

铸铁是含碳量大于2.11%的铁碳合金,经过高温熔融和铸造成型而得到,石墨呈球状时的铸铁就叫球墨铸铁。球墨铸铁是一种高强度铸铁材料,其综合性能接近于钢,某些条件下能满足制造有一定强度、韧性、耐磨性及受力复杂要求的零件。皮下气孔影响铸件的表面质量,并且在出现皮下气孔的部位,往往伴随有片状石墨,因而恶化了改部分的力学性能,严重的皮下气孔会使铸件报废,下面就皮下气孔缺陷进行探讨。一般对于中等壁厚度的球墨铸铁件来讲,容易出现皮下气孔的壁厚范围主要是在8~15mm,

一、目视特征

皮下气孔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多个直径为1~3mm的小气孔,成串横列于铸件表面以下1~3mm处。气孔内壁光滑,呈均匀分布在铸件上表面或远离内浇道的部位,但在铸件侧面和底部也偶尔存在。一般为圆球形、团球形、泪滴形、长针形。在铸态时,皮下气孔不易被发现;但是,铸件经热处理后,或是经机械加工后则显露。

二、形成机理

球墨铸铁铁液浇入湿型后,金属与铸型界面的水气会被Fe、Al、Mg还原,产生原子态的氢(H)。

2Al+3H2OAl2O3+6H

Mg+H2OMgO+2H

界面的铁液层富氢,凝固时可以形成氢气核,继而长大形成氢气泡由于氢是从被包封的液态中析出,所以最后形成的气孔呈球形或者泪滴形。由于中等壁厚的球墨铸铁件使界面的化学反应速度、界面铁液层氢气核形成、长大速度及凝固速度易于匹配,再加上球墨铸铁中的Mg能使界面水气强烈的被还原,因此球墨铸铁产生皮下气孔的倾向较大。

三、防治措施

3.1控制铁液质量

1、残留铝量 湿型球墨铸铁件的危险残留铝量为0.03%~0.05%,此时会出现皮下气孔,小于0.03%时,一般不会出现。在不影响金相组织的前提下,浇注前添加0.2%以上的铝,就可以消除皮下气孔。但是铸铁中的铝主要来自孕育剂,湿型孕育的球墨铸铁件,在铁液中加入过多的硅铁孕育剂时,则是铸件产生皮下气孔的原因之一。2、残留钛量 铸铁中残留铝和残留钛都有时,过量的残留钛会使铸铁产生严重的皮下气孔。球墨铸铁件残留铝量小于0.03%时,一般不出现皮下气孔,若此时残留钛含量超过0.01%时,则会产生皮下气孔。钛铝共同作用下,加剧界面水气还原,使得界面铁液含氢量更高,更易形成皮下气孔。残留钛主要来自熔炼炉料生铁锭,应注意生铁锭的含钛量,含钛量高的与低的搭配使用,控制钛量。3、锰、硫 对于湿型球墨铸铁件,从防止皮下气孔的角度来讲,硫元素是有害元素。当硫元素含量超过0.094%时容易产生皮下气孔,硫含量越高,出现缺陷的情况越严重。除此之外,产生的H2S可能会使缺陷更加严重。球化处理之后产生的氧化物、硫化物渣,清理干净。否则产生在界面处产生H2S气体也会形成皮下气孔,这种皮下气孔周围的石墨球化不良。4、添加稀土元素 加入稀土元素能够脱氧、脱硫,提高铸铁液态的表面张力,能够有效的防止皮下气孔的产生。球墨铸铁一般用稀土镁硅铁合金做球化剂,浇注前铁液中加碲(Te)0.002%(20ppm),加入量很少就可以起到明显的效果。5、浇注温度 为防止球墨铸铁件产生皮下气孔,选择正确的浇注温度,避免落入危险的浇注温度范围。6、控制铁液原始含氢量 实践证明当铁液含氢量到4~5ppm,此时易产生皮下气孔,一般原始铁液含氢量控制在2~2.5ppm以下,开炉后1.5~3.5小时内,含氢量较高不适宜浇注。

3.2铸型因素的控制

1、湿型型砂的水分、死粘土和附加物 水分应少于5%,当水分从4.5%到6.5%时,球墨铸铁的皮下气孔出现的几率会增加7~10倍。在砂型中添加煤粉(4%~6%)、赤铁矿粉(2%)、二氟化铵(2%~2.5%)等各种附加物都有利于防止皮下气孔。2、流水线生产时,对于皮下气孔非常敏感的的球墨铸铁,不能用冒热气温度超过35℃的热砂造型,否则极易在铸件过热部位出现皮下气孔,不解决热型砂造型问题,其他防治措施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砂处理系统设计上旧砂回用的砂冷却装置,容量足够的贮砂斗等设备设施,工艺上定时添加新砂及合理的湿型型砂壁厚度等,保证生产制造时不出现热型砂造型的问题。3、型腔表面抖敷熔剂粉 常用的熔剂粉是冰晶石粉或者氟化钠粉,据有关统计,抖敷的氟化钠粉的同不抖敷的相比较,可使球墨铸铁皮下气孔产生的缺陷由25%降至5%,有利的减少皮下气孔。

参 考 文 献

[1]郝石坚,宋绪丁. 《球墨铸铁》.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5.2.1

[2]吴德海 .《灰铸铁球墨铸铁及其熔炼》.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3.1

[3]小林俊郎 野口. 《球墨铸铁的强度评价》. 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2.1.1

上一篇:互动对话中的历史建构 下一篇:数字图像采集和无线传输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