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初中作文批改的误区及对策

时间:2022-10-28 08:31:51

当前初中作文批改的误区及对策

随着语文考试制度的改革,作文的重要地位已越来越突出。作文批改又是写作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把握好这一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极大的作用。但反观现在的作文教学,在批改方面存在许多误区,这些误区已成为影响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制约作文教学健康发展的瓶颈。

一、作文批改中存在的误区

1.信息反馈过慢。学生作文完成后,都非常期待教师的评价,都急于想了解“我的这篇作文写得怎么样”,可这种期待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减弱。由于语文教师批改作文花费的时间长,学生作文的反馈一般要在两个星期甚至三个星期之后,这时,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所引起的写作热情和兴奋状况几乎已消失殆尽,作文评讲也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也是造成目前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2.批改面面俱到,一改到底。有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作文批改越细越好,以为这样是对学生负责,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但实际上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试想学生拿到这满纸通红的作文会是什么感觉呢?我想他心里产生的只会是一种挫败感,以为自己的作文一无是处。何况改了这么多处地方,他更加不耐烦去一一细细研究,最后教师只能落了个“吃力不讨好”。

3.批语空洞、冷漠。作文批语是师生之间心灵的对话,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水平的逐渐提高,同教师准确、公正、亲切的批语密切相关。可目前很多教师不注意批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作文批语空洞、程式化。如有的教师经常在学生作文本上写上“基本符合写作要求”“缺少形象生动的语言”“文章平淡无味”等批语。②语言平淡,缺乏人情味。有的教师的作文批语语言平淡,冷冰冰的,甚至有讽刺、挖苦之意。这样的批语很容易伤害学生脆弱的信心,甚至导致师生对立,使学生产生消极的作文情绪。

二、走出误区的对策

1.多种批改方式相结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采用了“三结合”批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结合”批改法就是将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三者有机结合。每篇作文都要求学生一堂课完成,第二堂课立即批改。批改时先让学生自改,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作文大声朗读1~2遍,找出毛病自己批改,并写上自我评价。然后成立四人一组的批改小组,四人交换批改,批改时有不同意见允许讨论、争辩。最后收上来教师查阅学生批改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浏览一些学生的作文,以收集作文讲评的材料,使讲评具有针对性。

2.用赏识的眼光批改作文。人们常说,教育的艺术,说到底是一种鼓励的艺术。批改作文同样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好作文不一定是教师教出来的,但可能是教师鼓励出来的。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时,要带着赏识的眼光去欣赏学生的作文,要敢于鼓励,善于鼓励。特别是对于作文基础不好的学生,这些学生普遍写作自信心不强,对作文有畏难情绪。当然鼓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佳词好句下面加圈;可以用激励性的批语赞扬;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开辟一个“优秀作文选刊”专栏,将批改到的优秀作文刊发在这个专栏中;也可以每学期在班上编印一本《优秀作文选》,把班上每次作文的佳作收集其中;还可以把学生的佳作及时推荐给报刊发表,这对学生是一种莫大的激励。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肯开动脑筋,会想出很多激励学生的方法,而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为写好作文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3.多批少改,突出重点。教师批改学生作文,要尽可能尊重学生的意见,尽可能保留学生原来的句子和意思,千万不能按照自己的口味,越俎代庖,改得一塌糊涂,学生不解其意,吃力不讨好。其实学生作文中的许多欠缺,是由于没有认真思考,缺乏仔细推敲造成的。像这样的欠缺,批语“点”一下,学生是有能力找出并修正欠缺的,教师只须在需要改动的地方提示一下,至于具体应怎么改,则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如我经常这样批语:“划线句是个病句,你知道该怎么修改吗?”“第三段在叙事的层次上有毛病,怎么调整才更合适呢?”“想一想,你的文章妙语连珠,为什么却没有得到高分?”这样的批语,非常简单却能引发学生的思索,比不顾三七二十一拿起学生的作文就改效果要好得多。科学的作文训练要有序列性和针对性,每一次作文评改也要随着训练序列具有各自的针对性及后续修改的可行性。而不能每次均从文章的整体出发,以考试优秀作文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为标准,对学生“日常”作文进行评价或令其修改,这样势必会使学生感到茫然无助、无所适从。如此,评改非但起不到指导作文的功效,长此以往还会打击学生作文的兴趣和自信心。

4.作文批语要具体亲切,注重启发性。作文批语要具体,要使学生通过批语知道教师是如何评价自己作文的,自己又该怎样改进。语言要有激励性,既要肯定点滴进步,又要诚恳地指出缺点和不足。要用第二人称,用谈心式、讨论式的语气,让学生从教师批语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教师的殷切期望和一片爱心。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就必须高度重视批改这一环节,努力走出批改的误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

上一篇:南京市、盐城市2013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佳作展... 下一篇:探索初中语文综合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