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城市初中生厌学问题探析

时间:2022-10-28 08:08:52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城市初中生厌学问题探析

作者简介:吴静(1986-),女,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规律研究)。

摘要:厌学作为许多初中学生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了危害。本文通过访谈法、文献法,了解初中学生厌学的特征,从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等方面分析产生厌学的原因,并针对初中学生厌学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市;初中学生 厌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目前随国家对于九年义务教育资金的大量投入,“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中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而采取何种手段使初中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于初中学生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法》的制定和发表,对新形势下的初中学生提出新的要求。然而,许多在校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厌学情绪,而这种厌学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活与身心发展。而在城市上学的初中学生更快速度的接受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很容易受到诱惑,产生厌学的情绪。

1.初中学生厌学表现类型

厌学:《教育大辞典》中对厌学的界定是“对待学习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指厌倦、厌烦学习”[1]。厌学是一种对学习厌烦的心理状,对学校的生活产生了厌倦的一种情绪,在学校厌学的表现形式表现为以下几种:

1.1混学型在校的一部分初中学生存在对学习目标不明确,从而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缺乏求知欲、好奇心。只要基本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就停止进一步的学习,存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

1.2偏课型偏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对某个学科的学习,不重视某个学科,甚至放弃某个学科,觉得感兴趣的课就认真的学,努力的学,就算遇到难题也会用心解决。对于不喜欢的,和学不懂得课程,则选择逃避的态度,有的学生从厌烦学习某个学课到厌烦学科教师。

1.3辍学型在城市的初中学生中,辍学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因为家庭贫困的原因,另一种彻底因为辍学的原因。就目前的生活状况而言,因为家庭贫困原因辍学的占非常少的一部分,大多是因为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厌学而辍学。

2.中学生厌学的影响因素

影响城市初中学生厌学的一般因素。可以看出,城市初中学生厌学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自身等各种原因。

2.1家庭原因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的主要环节。城市初中学生厌学的主要依据是:

(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家长对于学习过分的关注和放任不管都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专制的家庭,父母教育孩子态度生硬,只从父母的主观意志出发,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很少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和愿望。这种家庭中的孩子容易变得怯弱、缺乏独立和自我判断的能力、缺乏自信心。而放任不管的家庭,父母只忙于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对孩子缺乏教育和关心。这些都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

(2)家长期望过高。中国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学校和家庭过于偏重知识教育过高的期望值在家庭教育中或多少都给孩子带来了压力,过大的压力使学生产生了逆反的心里状态。

(3)家庭关系的缺失。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和父母感情的好坏以及家庭关系的和睦与否,与孩子的教育关系极大[2]。离异形成单亲家庭的子女,缺失父爱或母爱,至使情感缺失,造成心灵扭曲。

2.2学校原因初中学校注重在校升学率,只关注班级里学习较好的学生,忽视成绩一般的的同学,特别是学习的后劲生,而这种对比差距影响后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课程教材模式化的问题。许多教材呈现书上习题简单化,作业考试复杂化,导致学生上课可以听懂教师的课程下课后做作业与考试面临普遍困难化。一旦使学生产生心理落差,更加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学生信心缺失,更加厌学。

(2)校园生活单调的问题。校园生活范围较小,大部分学生都是三点一线,慢慢对校园生活产生厌烦感。有研究表明,在那些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中,许多人认为学校对他们是没有吸引力的,他们无法对学校产生归属感[3]。

(3)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许多家长都反应学校老师素质层次不齐,部分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心理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讽刺,造成部分学生心理厌学行为。其次,教学方法单一。“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4]。由于教学体制老师大部分进行大班授课,很难进行差异化教学。

2.3社会原因学生首要的任务便是学习,但目前一些电子、网络用品充斥着学校的市场,上网成瘾,则会想方设法把一天尽量多的时间放在网上玩游戏、聊天,玩手机、顾不上学习与休息。即使是学习时,也心不在焉,常浮现游戏情景。

2.4个人原因在哲学中讲到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爱学习的学生,如遇到一个优秀的老师、又具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与资源,就可能学习越来越好,如果学生本身不爱学习,又遇到不负责任的教师,学习环境资源又欠佳的可能就越学越不好,慢慢产生厌学的情绪。

(1)学生对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学习的目的不清,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学习。在学习上缺乏学习探究的精神。

(2)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有些学生的确在学习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经历,但是因为学习有方法的问题,造成学习效率不高,厌学情绪逐步上升。

3.缓解厌学的对策

3.1及时补救家庭在教育中的严重缺位

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家庭的作用极为重要,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展皮亚杰指出:“人作为主体都具有可塑性,青少年尤其大,青少年时期受到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等外界刺激,往往会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5]。”

(1)家长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帮助孩子缓解压力,使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当孩子受到学习上的挫折时应以鼓励为主。(2)家长对孩子要有正确的期望,家长应该正确认识孩子的基础与能力,不能对孩子定的学习目标定的过高,逐步进行提高,并最终达到学习目标。也不要以孩子的成绩作为攀比的理由,无形给孩子增添没必要的压力。(3)健全家长培训制度,我们了解到,许多家长的素质都层次不起,对孩子的培养效果方式各异。通过社会力量,我们可以定期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3.2完善学校教育的不足

(1)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地,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需要发展特色教育,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3)提高教师素质。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尤其是班主任,提高班主任管理学生的艺术性和有效性采用因材施教的办法。

3.3加强未成年人自身建设

青少年代表着国家的希望、未来。一个国家的发展关键是看这个民族的青年,梁启超先生讲“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6]。

可见学习对一个国家青少年的重要性,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面对初中学生的厌学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8-64.

[2]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7.

[3]洪明,吕三三.中学生厌学行为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25(6):147-150.

[4]陶行知.教育文选[M].武汉: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46-147.

[5]黄希庭.人生心理咨询手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

[6]梁启超.《少年中国说》[M].北京:高教出版社,2010.

上一篇:教育评价的作用 下一篇:浅谈自由体新诗诗体规范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