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微博传播推动我国公民参政议政及政府信息公开

时间:2022-10-28 05:50:03

试论微博传播推动我国公民参政议政及政府信息公开

择取了发生在2011年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为案例以进行内容分析。首先,通过对事件的回顾来滤清事情的脉络。其次,选取该事件中五个显著节点的微薄传播内容及相应的政府行为,用以探析微博传播对政府举措的影响。最后,归纳该事件中微博传播呈现出的政治功用。

微博传播“7·23”事故公民参政议政政府信息公开

一、事件回顾

2011年7月23日20点30分左右,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的D301次动车组列车运行至甬温线上海铁路局管辖内永嘉站至温州南站间的双屿路段,与前行的从杭州站开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动车组列车发生追尾事故,后车四节车厢从高架桥上坠下。这次事故共造成40人(包括3名外籍人士)死亡,约200人受伤。中共中央高度关注该事故,各级领导亲赴现场,随着事件的处理,一系列问题通过微博传播迅即成为了社会热点。2011年12月2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认定该事故为一起设计缺陷、把关不严、应急处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光负主要责任。

二、五个事件节点时的微薄传播及政府应对行为

(一)事件发生期

1.事发期的微博传播

2011年7月23日20点30分左右, D301次动车组列车运行至甬温线时,与前行D3115次动车组列车发生追尾事故,后车四节车厢从高架桥上坠下。在事故前后,陆续有网友上传信息到微博,具体内容如表一所示:

2.事发期的政府行为

2011年7月24日14时许,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张德江同志主持召开现场会,指示成立事故救援和善后处置工作指挥部,由浙江省省长吕祖善任总指挥,铁道部部长盛光祖任副总指挥。会上宣布成立国务院“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组,由安全监管总局局长骆琳任组长。

(二)埋车事件

1.微博传播

24日清晨,整个事故现场在蜂拥而至的当地网民和各地记者簇拥下,在3G网络和微博客媒体协助下,处于近乎直播的状态。网民发现铁道部救援团队在7月24日一早,也就是救援尚未结束之前,就匆匆用掘土机挖坑、掩埋列车残骸,相关照片迅即被发到网上时,暴风骤雨般的质疑和阴谋论随后淹没了整个中文网络。

网友第一时间在论坛上发帖称:“震惊:为什么事故还没搞清楚,就要把列车残骸掩埋了!”随后陆续上传多张照片和视频,可以清楚地看出挖掘机将破碎的列车车头和车体推入刚刚挖出的大坑中。有网友质疑有关方面“是不是在掩埋证据?”还有网友对铁道部门急于让铁路恢复通车表示不理解,“难道车内可能还存在的生命就不重要了吗?”

2.政府回应

政府对上述情况开展了调查,很快一份调查报告出炉。报告称,上海铁路局常务副局长王峰在桥下组织指挥救援过程中,“简单按照”以往有关事故现场处置方式,组织挖坑就地掩埋受损车头和散落部件。其行为“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其对此负有责任,建议给予记过处分”。

张德江同志在25日11时10分抵达温州事故现场,他明确指示:“残骸不能埋。要做好现场保护和事故车辆的妥善保存,为事故调查分析提供条件。”此后,“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车辆经过近24小时的清理工作,26日深夜已经全部移出事故现场,之前埋下的D301次动车车头被挖出运走。

(三)“小伊伊”获救事件

1.微博传播

2011年7月23日,项炜伊一家三口乘D3115次动车从杭州探亲回福州。当晚8点34分左右事故发生,一家三口所在的16号车厢坠下高架桥。接近一天之后,7月24日下午5点15分左右,项炜伊被从车门的空隙中救出。事故发生21小时后,项炜伊成为在动车事故中最后一个获救的“奇迹女孩”。7月25日上午,2岁的小伊伊苏醒,其父母均已确认遇难。

2.政府处理

7月28日上午,总理到温州市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看望小伊伊。2011年8月14日,小伊伊的家属在网上发出《请保住伊伊的双腿!——致铁道部的一封公开信》,恳请政府部门和医学专家的帮助。铁道部邀请北京专家赴温州对其进行会诊并进行手术。16日,卫生部再派4名专家赴温州会诊。2011年10月18日,小伊伊左腿进行拆线,重新练习走路。

(四)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事件

1.事件经由及网络传播

在“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发生26小时后,官方新闻会在温州举行。当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被问到“为何救援宣告结束后仍发现一名生还儿童”时,他称:“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之后,在被问到为何要掩埋车头时,王勇平又放言“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王勇平这两段话,以及新闻会上面带笑容的表情,让广大网友不满。在微博上,大家都用“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来表达对事故发生以及善后的质疑。“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还成为当年热门的网络话语体。

2.政府处理

2011年8月16日,新华网微博消息称,中国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因在“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首次新闻会上言辞不当被停职。

(五)赔偿事宜

1.网络反馈

2011年7月26日,首个赔偿协议达成,29岁的遇难者林焱获赔50万。原本以为动车事故赔偿金额会因人而异,而善后工作的负责人称,事故赔偿金每人均为50万,先签协议者还可获奖励费。该消息一出,引起微博上广泛的议论。不少律师在微博上称赔偿过低,也有很多专家表示应该由实际情况出发,金额不应是个死数。

2.政府应对

根据表二,赔偿上限应该是17 .2万。而此次政府给出的赔偿金额突破了该上限。最终,“7?23”事故遇难人员赔偿救助金主要包括死亡赔偿金、丧葬费及精神抚慰费和一次性救助金(含被抚养人生活费等),合计赔偿救助金额91.5万元。

三、微博的政治效用

(一)微博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工具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断改变着社会舆论的生成、存在与传播方式,不断对既有的社会管理模式提出新的挑战。借助新媒体舆论,不同利益群体的各种声音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社会基础。微博迎合了即时网络的发展趋势,缩短了从信息源到信息传播的路径和时间,从而实现了信息传播的零时间。正是因为即时性保证了瞬时传播,高度的互动性才成为可能。交互性使信息接收者在传播活动中的地位得以极大提升。网民通过微博真正实现了在任何时间、地点发表感想,其参与热情被极大地被调动起来。网友可就任意感兴趣的事件或话题提供事实素材或发表意见,这些信息通过微博网络扩散,在短时间内就能得到他人的反馈。这样的机制不仅刺激了发表者的积极性,更赋予了公众更多可以自由选择的议题。

微博为社会与民主的进步搭建起更广阔的平台,成为更多人“参政议政”的有效通道。现实中,中国公民比较缺乏表达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相对于现实中的公众,互联网环境下的公民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对社会事务的知情能力大大提高。以微博为媒介的网民更是可以直接接入信息的生产、传播,更容易通过自由表达来介入社会公共事务。这在传统的、国家控制的媒体渠道中是无法想象的。网民对公共议题的话语表达是网民从私人领域走向公共领域的主要方式。互联网创造了公民对政治和社会问题展开讨论的公共领域,微博等互联网工具使得公众有了对公共事务进行评论、交换意见、形成舆论的场所。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决策过程中,民意开始发挥作用。

网民的力量在于庞大的群体性集合,在虚拟空间塑造一种群体性心态和舆论,进而成为一种民意的符号。在我国,人们对互联网政治作用的期待主要在其沟通民意方面。当互联网被广泛应用后,它必然推动公民与政府官员的直接对话,提高民意在政府运作中的分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未来政治参与的结构与模式。

尽管中国现实中还缺乏一套能充分容纳民意表达、并将民意反映到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的决策及裁判中去的机制,但互联网技术,特别是微博技术有望推动中国形成一种制度化的公众参与民主制度。公众参与将从根本上改变政府获取民意的方法,由封闭转为公开透明;由政府和官员主导一切,变为公众能主动参与;由过去的“官控”变为“民动”,从而使决策和治理变得更加科学、客观和反映民意。

(二)微博推动政府信息公开

公众参与以有效的信息为基础。没有充分透明的信息,公众只能是“盲参”,意见也没有意义。因此,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所需要的不是对网络民意不屑一顾,而是如何面对和理解它的真正价值,以及这种价值发挥的社会机理,并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思维下,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落实和进步。

政府信息公开是世界各国所公认的政治文明的体现。我国颁布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距今已四年,期间遇到不少问题,专家形象地称:信息公开还没推开“玻璃门”。随着微博传播工具兴起,政府信息公开出现了突破瓶颈的契机。特别是“7·23”温州动车事故等一系列热点事件中,公众对信息公开的质疑和批评不绝于耳,对相关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形成强大压力。在这些热点事件被聚焦放大、持续关注并推动解决的过程中,微博可谓无“微”不至,“微内容”、“微价值”成为推动信息公开的强大外力。

“7·23”温州动车事故让我们再次见证了微博这个特殊舆论场的影响力。微博是最早的事故信息源,正是微博的传播,迅速点燃了这场灾难救援的生命之光。网民通过微博表达,推动事故调查,追问事故真相。网民和新闻媒体一起,利用微博对铁道部新闻进行质疑和监督,连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的“语录”也成为网络流行语。在强大的网络舆论压力下,真相逐步披露,最终确定这是一起人为、设备等因素导致的重大责任事故。

微博“围观”成为倒逼政府信息公开的力量,“质疑”则成为公众面对公共事件的直觉思维。相对于过去盲从于权威,这种质疑体现为对权力运用的不信任和监督制约,是公民社会所必需的精神。“围观”则是基于互联网时代社会控制模式的改变。具体而言,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极端透明度”,成为一股不可遏制的发展潮流和趋势,彻底颠覆了当今社会“全景监狱”的金字塔控制模式,代之以围观结构的“共景监狱”模式。众人对个体凝视和控制,被围观者进入公众视野之中,承受围观者的质询、娱乐和愤怒,被围观者可能是任何人,特别是承担公共职能的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

“共景监狱”的集体围观图景对社会管理控制方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自古以来,社会控制的主动权都是掌握在掌权者手里。而现在,微博作为最天然的民主推进工具,成为打破权力平衡的一个有效工具。微博赋予每一个个体以权力,使得他们能够更加有效地交流,帮助他们不再受到压制。因此,在社会透明度日益增强和社会信任度日益匮乏的双重挑战之下,如果我们不能通过提高透明度来增强信任度,不能改变政府的社会管理运作方式的话,那么在微博上形成的“余众的反抗”力量,终将成为社会稳定的隐忧。

四、结语

诚然,微博传播在促进公民参政议政和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相关政策法制的缺失导致对微博传播的管理呈现出空白区域,现存问题十分棘手、兹待解决。同时,因其时效性和碎片化的特点,在对个人名誉权、隐私权的保护和恶意造谣的控制等方面,问题十分严峻。作为法制国家,我国势必要对个人名誉、隐私进行保护,对造谣要予以制裁,这些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谢新洲,安静,杜智涛,张悦.新媒体舆论法制化建设引导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光明日报,2012年03月27日.

[2]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30.

[3]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8.

[4]蔡定剑.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82.

[5]北京大学等科研机构.中国行政透明度报告2010-2011年度.

[6]张文祥.政府信息公开与“微博驱动”.青年记者,2011,(10下).

[7]陈先红.郭美美事件:微博江湖的“真”“假”困局.人民论坛,2011,(7下).

上一篇:浅析安全监理的工作方法 下一篇:刍议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