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

时间:2022-09-27 03:06:59

试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

论文摘要 随着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及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建设阳光政府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尽管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建设起步较晚,但是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建设正在逐步迈向规范化。本文透过公民知情权等基本原则的视角对政府信息公开展开研究,并结合政府信息公开建设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与我国国情,提出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 政府信息公开 知情权 以民为本

一、政府信息公开概述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界定

关于政府信息的定义,从政府行使职能的角度出发,政府信息主要是指政府部门为履行其职责所获取、保存和传播的所有信息;如果从行政体系的角度出发,政府信息是指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以及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在管理或服务过程中产生、获取、保存、传播以及处理的信息。根据我国2008年5月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有关规定,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其行政职责过程中制作或取得的,以一定形式记录并予以保存的信息。然而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定义,目前我国尚未统一。“微观意义上的政府信息公开特指一种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依照一定程序向公众或特定的公民提供有关信息的法律行为;宏观意义上的政府信息公开指的是一种政治制度,即行政机关向公众或特定公民提供行政管理信息的范围、主体、程序、法律后果等要素组成的法律制度。”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政府信息公开是指行政机关和依法授权或委托的相关组织,在行使其行政管理职能的过程中,以法定形式并经法定程序,主动将政府信息向公众公开或经申请而向特定人或特定组织公开信息的制度。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

“一部法律的产生固然要依赖一定的理论,而一部比较重要的法律,也常常有基本原则,其基本原则的精神贯穿于全部法律条款中。”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制定与政府信息公开相关法律规范提供了基本准则,并有利于相关法律规范的执行以及有效解决政府信息公开所引发的争议。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应遵循权利原则、以民为本原则、公开原则以及客观真实等基本原则。

权利原则是指公民享有获得政府公开信息的权利,政府信息公开能够使公民的知情权得以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从无向有再向现今的完善发展,其根源于公民知情权或获得政府信息权利的强烈要求。权利原则要求行政机构应当对其公开的信息规范,确保行政工作人员对其应负有的公开义务法律化。

以民为本原则是指政府工作人员在公开政府信息过程中,应当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民为本原则要求在运行机制上要深入了解民情、广泛集中民智、充分反映民意;在判断标准上以人民是否赞成、拥护、满意、高兴为衡量尺度;在基本归宿上确保人民的知政权、参政权、议政权、监督权。”切实贯彻以民为本原则,能够保障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高效运行。

公开原则是指行政机关要使行政相对人和公众能够知悉行政权力运行的依据、过程以及所产生的结果,主要包括行政机关的议事活动要公开以及行政机关制定或决定的文件要公开,并能让行政相对人或是公众查阅、复制。公开原则要求申请人向掌握信息的行政机关申请获取所需信息时,申请人只需要提供相关资料以便行政机关寻找该信息便可,无需另外说明该信息的使用目的。然而,公开原则中的政府信息,应该是法律规定的能够公开的政府信息,而不能是保密信息。

客观真实原则是指行政机关所公开的信息内容必须要客观真实、不弄虚作假。政府信息公开的是为了实现让公众了解政府的各项活动从而对政府行为采取有效的监督的目的。“假如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失去了真实性,那么不仅违背了政府信息公开的以民为本的初衷而且损害了国家的形象。”只有确保政府公开的信息是客观真实的,才能实现有效的监督,防止行政权力被滥用。

二、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成效

尽管公开政府信息呼声高扬,但其一直没有相关的法律文件来加以规定。真正开展与政府信息公开有关的立法工作主要是从2002年广州市政府颁布的《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开始,随后,上海市和北京市也颁布了相关的规章。2008年5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统一了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规范,有效完善了我国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工作,不断地推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稳固发展。政府信息公开法制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健全,逐步呈现出制度化、规范化的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进程也在不断的适应着信息革命的发展。政府网站上设置的“友情链接”为公众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通过网络服务方式提高了行政效率;在网站上与民众沟通也大大地增强了政府的透明度,使人民能够更好的监督政府。我国以政府网站作为公开政府信息的主渠道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所公开政府信息的质量与效率,增强了与社会民众的互动,进一步保障了民生。

(二)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不全面。目前,我国政府在公开信息的内容方面普遍存在不全面、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形式上公开的条目繁多,但是实质上为群众服务的很少;为了树立政府的形象,政府在公开信息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和重视正面信息,但却回避民众关心的负面信息。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进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2.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过于单一。政府网站作为现今公开政府信息的主要方式,其公开政府信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政府信息公开实际工作中,然而政府网站并未完全发挥其公开政府信息的优势。很多行政部门还是使用传统的出版物、新闻会等传统模式公开信息,其可能带有某种程度的滞后性,更为关键的是其会降低与群众的互动性。建立政府网站而不加以使用或是不及时更新政府信息,只将其作为政府部门对外的一个展示,将无法发挥政府网站便捷的优势,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更无法做到对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督。

3.政府回复公众申请的时效性不强。社会公众申请回应性较差,便民服务程度较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当社会公众向行政机关提交公开某项信息的申请时,行政工作人员往往用很多的借口来拒绝民众的申请或者是直接拖延,一直不给予群众答复。第二,一些政府网站设置的“在线答疑”、“在线回复”等通常形同虚设,当民众提问时往往不见回应,网站的管理也存在很大的漏洞,无法切实利用政府网站回应人民群众的申请。更有行政人员滥用公权力,在人民群众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时百般刁难,无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阻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进程的逐步发展。

三、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建议

(一)对政府信息公开树立正确的观念

在行政过程中,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中还存在着许多落后的观念,人民群众对权利的意识更是尤为淡薄,因此在政府信息公开建设中首先要转变观念,进行正确的观念定位。具体要求有:第一,行政机关领导人应当树立正确的行政管理理念,要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政府的权利来源于人民群众,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与此同时,行政机关领导人还应该树立正确的信息观,根据现在公共信息的特征,做好信息分类工作,进而制定合理的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及完善的公开制度。第二,行政人员要树立法治理念和服务意识。行政人员是行政行为的实施者,也是政府信息公开建设的实行者,其工作态度和服务意识的主动型对政府信息公开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政府信息公开建设不是一项纯政府行为,其建设过程中需要社会公众更多的互动,需要提高行政的效率以及公众对政府行为的认同感。但是,由于我国人民群众对权利的意识尤为淡薄,多数群众并不了解宪法所赋予的知情权,并不知道自己可以主动要求行政机关公开所需信息,或是当其知情权受到侵害时不懂得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公民只有不断主动提高自身享有知情权和维护权利意识,才能够在实践中扩大自身的政治参与,才能够达到政府信息公开的预期目标。

(二)填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空白

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比一些国家开展的迟,因此,在建设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难免要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立法模式以及法律规定。但是我国的具体国情不同于其他国家,所以在借鉴过程中,我们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立法模式,而不是全盘照搬。根据我国的立法实践,将地方现行立法模式与集中专门立法模式结合在一起更适合我国国情。从2002年开始,我国广州、上海以及北京等较发达地区就已经有地方性的规章来规定政府信息公开。这些地方性立法为我国制定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法规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在借鉴这些地方性规章的基础上,我国于2008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制定了统一的规范,完善了我国立法的不足之处。

(三)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配套制度和机制建设

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完善与政府信息公开相关的救济制度。我国现今的行政救济制度主要有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不满意时,可在行政系统内部寻求救济。行政诉讼是指行政相对人将与行政机关的争议提交司法机关,通过司法程序来解决争议。但是由于行政复议在行政系统内部的解决争议,行政机关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庇护的情形,无法切实的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行政诉讼则需要较长时间,无法快速及时解决争议。在政府信息公开救济中,民众所申请的公开的信息有些具有紧迫性,这两种救济途径都无法很好的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监督机制。行政机关在开展信息公开工作时应当加强对自身的监督意识。行政机关及其各工作部门应当相互形成监督体系,从而提高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受监督意识,为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内部监管打下思想基础。另外,还应当充分发挥网络舆论、新闻媒体以及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作用,让人民群众参与到民主政治中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与新闻媒体在监督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其可以帮助人民群众了解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不足之处,方便人民群众开展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

上一篇:试论我国网络政治文化的现状、走向及引导 下一篇:试论行政许可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