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时间:2022-10-28 03:39:55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摘要] 福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快发展。本文通过总结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农业 社会化 服务体系 福建省

所谓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运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包括政府部门、农业组织和其它社会组织面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而提供的系列化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福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是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截止2005年,全省县以上政府部门所属农林牧渔业研究与开发机构有40个,拥有县、乡级农技推广机构6450个(其中种植业类推广机构1289个),各类农业技术人员21635人(约占农民总数的0.1%),配备村级农民技术员40886人。全省已基本形成以农技站、农机站、水利(水保)站、林业站、畜牧兽医站、水技站、经营管理站等为主体,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共同发展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近年来,福建积极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联动体系,重点扶持综合性、专业性农村社会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农产品安全防控体系、病虫害防控体系、流通体系等项目建设,为广大农民在生产资料供应、先进适用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农机维修和农业生产管理等方面提供广泛有效的服务。在“金农工程”建设的推动下,全省52个县市建立了农业信息体系,“八闽农网”、“福建农业信息网”等5大省级农业网站也已先后建立,并与省内外70多个涉农部门网站和130多个涉农企业网站实现了互联互通。“十五”期间,福建实施了“数字农业”工程,在全国率先开通了全省统一的969155农业服务热线。全省所有区市和县(市、区)都开通了969155热线,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市场信息、涉农政策法规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在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了新的突破。

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社(协会)发展壮大,全省已有农产品专业协会1700多个,拥有会员10.8万人,各类农民合作组织5060个,直接加入合作组织的会员达26万户。并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公司)带动型、部门依托型、能人和专业大户牵头创建型、农民自发组织型、供销合作社转制型及“支部+协会”型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成为农村科技推广的主力军。“十五”时期,全省累计建设各类农业成果核心技术中试熟化示范区306个,部省级科技示范场62个,引进示范新品种1518个、新技术240多个,熟化、培育和集成配套技术近100项,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得到了有效发挥。农业科技贡献率已经由2000年的52.2%上升至2006年的56.8%,提升了4.6个百分点。

四是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发展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全省已基本形成了以农业高等院校为龙头,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为骨干,农广校、农函大、文技校等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为补充的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有效推进了农村职业技术的教育、培训和应用。“十五”以来,福建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作为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基地,并通过下派科技特派员制度,普遍对农民开展科技知识培训,经常性地组织技术人员到乡镇开展农业技术指导、技术咨询等服务。截止2006年底,全省已累计下派科技特派员约20490人次,培养农村技术员41729人,实施项目超过5000个,发放科普资料数十万份,培训农民数十万人。

2 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社会化服务不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

目前乡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还是以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或责任状)和上级布置的中心任务为主,是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行政命令来落实,针对性、适应性都不强。目前,大多数乡镇财政比较困难,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但也直接减少了乡镇财政收入,乡镇无力为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乡镇农技推广网络缺乏财力支撑,机制不活,对农村、农民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低。

2.2 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管理体制需要理顺

目前福建不少乡镇建立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或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管理以乡镇为主,业务由县级业务主管局指导,人员工资由乡镇发给,工作安排、职务职称聘用则由乡镇决定。农业技术干部许多时间都围绕乡镇中心工作运转,从事专业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时间、经费等难以保证。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在位无作为的现象严重。

2.3 农村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队伍不稳定

基层农技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差,福利、社保、津贴、下乡补贴等常常无法兑现,更享受不到一些政策性的行业津贴。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积极性不高,缺乏服务创新动力。加上缺少经费,农业新技术项目的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农业科技人员得不到基本学习培训的机会,技术知识得不到新的补充,农技干部“跳农门”情况比较突出。

2.4 民间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目前,为农业提供服务的主要仍然是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民间服务组织特别是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缺乏制度规范和政策引导,组织机构与服务功能不健全,经营行为不规范,普遍缺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机制与动力。从规模化经营的角度看,组织规模小,整体实力弱,覆盖带动力差。

3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3.1 发挥政府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法律体系,优化政策环境,使农业社会化服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体系建设。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农村交通、通讯设施条件,加快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对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体系投入,降低商业交易成本,降低农民获取农用技术的成本。

3.2 建立健全乡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管理体制

乡镇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来。着力维护市场公平竞争、防灾减灾(动植物防疫)、生态环境建设、粮食安全、农村信息收集、整理与等信息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通过教育与培训)等。进一步明确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职能定位,科学配置各种农村科技资源,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组织的服务设施、服务水平与经济实力,为农业服务中心向市场化运作打下基础。要积极为分流出来的乡镇干部和工作人员创造条件,发挥他们来自农村、来自基层,对农业农村情况相对较熟悉的优势,在农村一线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使之成为乡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支中坚力量。

3.3 鼓励和扶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由农民自主联合形成的合作组织,更能代表农民的利益,它能降低服务费用,使加工、销售环节利润回流,有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目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限于村级,乡镇乃至更高层次的经济组织在生产领域中远未形成气候,经济实力薄弱,缺乏健全的组织网络,覆盖区域的狭窄和组织数量的不足,使农业经济组织难以实现为农业服务的目的。要大力鼓励兴办经济实体,健全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农村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主体作用。

3.4 鼓励合作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

一是鼓励支持协会与学会(研究会)结合,依托各种专业学会、专业技术研究会,以农业技术交流、信息服务为主,加强学会、研究会的联合和协作,围绕地区主导产业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二是鼓励支持专业协会与农户结合,依托乡村经济、技术服务实体,以农村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土专家”为骨干,在会员内部开展技术交流、信息传递、资金融通、统一销售等协作服务。三是鼓励支持专业大户与农户结合,鼓励农村专业大户、有一技之长的能人(或“土专家”)以及农村经纪人,把当地农户联合起来从事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经营活动,发展规模经营。四是鼓励支持集团承包,以科技团体为主体,集中组织开展区域主导产业和重大开发项目的技术承包,结合当地行政力量,突出农业区域开发工程中的工作示范性、起点高位性和技术超前性,促进区域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5 着力提高农业信息开发与服务水平

建立农业信息主体市场,重点是加强县、乡一级信息市场建设,核心是突破乡村农业信息“瓶颈”。要加强信息资源开发,针对农业、农村、农民信息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实际,抓好有效的信息采集、分类整理、分析加工工作。加强重点农业数据库的建设,突出建设农业综合数据库,大力开发具有特色的农业多媒体专家系统。要建立“傻瓜型”信息使用系统,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充分利用现有广播电视网络、电话网络、卫星传输系统等信息传播媒体,及时符合农民需求的信息,提高农业信息有效利用率。

上一篇:基于价值链框架下的会计系统设计与运用 下一篇: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下的档案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