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性问题设置的探讨

时间:2022-10-28 03:00:12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性问题设置的探讨

摘 要: 课程改革的推进对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全新的冲击,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评价观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教师们在努力转变着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力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设问的针对性、启发性、时代性、趣味性等重要环节。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有效问题 问题设置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改革层面上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中形式化和低效化现象大量存在。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设置有效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定的收获呢?我从教学实践出发,就问题设置的要求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教材并非是学生一定要掌握的知识,教材的根本特征是“范例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教材只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教师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促进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建构。

例如《报任安书》一文,传统的问法是:文章体现了司马迁什么样的精神?这种教学提问把提问的针对性集中在课本知识上。这样的提问确立了教材和教师的绝对权威性,限制了学生自己对事物的反思批判。这种远离生活情境的提问观与新课程的教育观相差甚远。如果这样问:在人的人生中,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呢?这种提问方法体现了教材只是“范例性”的新观念,所针对的并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而是针对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的思维过程。教学提问不应只是传授知识,而应通过师生之间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双方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

二、问题设置要有启发性

语文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了解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语文语文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挖掘提供坚实的基础。所以,提问一定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一篇课文的解读不必定于一尊,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世界、个人经历、生命体验去作合理的阐释与解读。例如在教《管仲列传》一文时,在学生对文中各个人物有了深入了解之后,我让学生站在不同人物的立场上思考:如果你是文中的“齐桓公”,你会重用管仲吗?又如果你是文中的“管仲”,你会为齐桓公效命吗?又如果你是文中的“鲍叔牙”,你会推荐朋友任比自己更高的官职吗?这样的提问不仅促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及主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思考中有了自己的见解、主张和个性,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锻炼。这样,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三、问题设置要有时代性

新课程标准还有一个重要特点――体现时代性。新教材所选择的是对现实社会具有一定影响或借鉴意义,并有利于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文章,教学时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解读,使学生面对现实社会和生活问题时能够有所借鉴,通过语文更好地认识现实,所以语文课堂提问也要有时代特点,以便更好地为现实社会服务。例如,我在上《夏本纪》一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你认为夏禹精神在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吗?这个问题很有时代性,在今天的和谐社会中,我们不正需要夏禹的仁爱诚信、勤恳敬业、勇于奉献、公而忘私等精神吗?所以语文提问一定要有时代性,把握现实世界中人类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在对问题的解释中让学生预见社会和个人的未来任务,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懂得各种可能性和应承担的责任。

四、问题设置的趣味性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因此,提问,作为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也需要具有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

如在学习《管仲列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有一个人和你一起做生意,红利总是多分一点给自己;为你谋划事情,反而使事情更糟糕;打仗时一看有危险,就马上逃跑。你愿意跟这样的人交朋友吗?对这样的提问学生颇有兴趣。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实效课堂提问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实效课堂提问教学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语文课堂的殷切呼唤。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建设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著.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2]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3]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抓住精彩,展现风采 下一篇:语文综合性学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