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精彩,展现风采

时间:2022-05-12 04:37:21

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指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教学本质上是师生平等参与、共同活动的过程。现代对话理论认为,教学行为的存在意味着对话是教师、学生与读本三者之间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以致共同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担任着向学生抛出精彩话题的角色,使师生双方有“话”可“对”。在“对”的过程,“问”与“对”的双方是双向互动的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而师生双方的知识结构经过思维的碰撞而呈螺旋式上升形式,最终使师生双方在对话中寻求到“共识”,达到“共生”的状态。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因此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培养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人为最终教育目标。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春风吹拂着整个教育界,语文教学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对话教学也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一朵奇葩。尤其是一些教师在开设观摩课、示范课、实验课时,都尝试着从对话教学中秀出各自的精彩。但在静心审视这些“精彩”时,欣喜之余又有着丝丝忧虑,不禁要问:此“精彩”是否秀出了“真我的风采”?我就中学语文对话教学谈一些想法。

一、风采中的“主彩”

很多教师为了使语文课中的对话教学充分开展,使更多的学生真正地走进课堂,让学生的思维和心灵得到更充分的碰撞,在备课时设置了多样的问题,可谓是挥笔而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彩绘图。但当我们对这对话教学中接踵而来的精彩问题再次审视时却发现:重视了“多彩”,忽视了“主彩”。

例如在教学初三《林中小溪》时,我出示了如下问题:(1)本文中的小溪具有什么样的精神?(2)你是如何看待小溪所体现出的精神的?(3)本文所描述的小溪给你怎样的启示?(4)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我们的生活与学习?(5)当你的学习与生活出现挫折时,你将会怎样做?(6)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围绕本文主题“顽强奋进的精神”而引发的,学生在课堂上“话”确实“对”了不少,但是整个对话教学犹如平静的海面,只能说是微波粼粼,实乃是难以波澜壮阔。这种缺少“主彩”问题的对话使学生的思维难以碰撞出更加热烈的火花。因此,我们在对话教学中应在“多彩”中精心挖掘“主彩”,从万绿丛中寻找那难得的一点红,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究,尤其是加强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从而形成自己的成熟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风采中的“真彩”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因此,部分教师在进行语文对话教学时很注重学生的富有创意的个性化见解,问题的设置更多地呈现出一种自由化。例如,在进行写景类的散文阅读教学时,更多地是抛出“找出文中你喜欢的语句并加以赏析”之类的问题,整个课堂应该说是大放异彩,学生是你找一句我找一句,你说一句我说一句,老师则是站在一旁点头称赞,似乎人人正确,人人在理。对话教学总会出现遗憾,总会暴露出问题,这正是对话所要呈现的另一半。而现在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欣赏学生”的含义,从不否定学生的回答,无论正确与否,总要“喝彩”一番,学生无挫折、失败的情绪体验,出现了上阵不“挂彩”的滑稽局面。在对话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大放异彩”,而且要引导学生在“异彩”中出“真彩”,真正地授予学生以赏析佳词佳句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风采中的“描彩”

在中学语文对话教学中,很多老师能够重视问题的设计,努力做到“问”的精彩,却忽视了“对”的精彩。在对话教学中有些老师往往仅仅关注了“对”与“错”之分,学生的回答显得粗糙,有走过场之嫌。语文是一门表达性极强的学科,我们不能忽略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中的对话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契机。学生在课堂中的思考往往是零碎的、繁琐的。因此,在对话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让学生化零碎为整体。如同绘画一般,教师应当注意去“描彩”,把那些粗糙、残缺的线条、色彩补充完整,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例如,在《故乡》一文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闰土作一总结性评价,某生不仅结合文中对人物的一些精彩描写的句子对人物加以评析,而且敏锐地抓住文中揭示当时社会状况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一句对闰土这一人物的悲剧性格形成的原因作了分析,可以说点评得有根有据,头头是道。老师也对此给予肯定,并指出对人物的评析应紧紧结合读本和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这样就给下一个关于文中另一人物“杨二嫂的评析”的对话教学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课堂的美丽要靠学生去描绘,如何让语文课堂展现迷人的风采?语文老师不仅要关注“真彩”,而且要关注“描彩”,让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教育是一个对话不断展开的过程,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生生共同探求真理,对话正是探求真理的有效途径。“对话教学”中的精彩无处不在,而如何去把握住其中的“主彩”、“真彩”、“描彩”值得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去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教学”这一朵奇葩要我们共同去灌溉,才能开得更艳,更精彩,更具风采。

参考文献:

[1]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江成承.保罗・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及其现实意义.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Vol.21,No.1.

[3]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教育研究,2001,11.

[4]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1版.

上一篇:我的语文课堂我做主 下一篇:关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性问题设置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