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灾害教育问题分析与推进策略

时间:2022-10-28 02:21:44

中学灾害教育问题分析与推进策略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这是由于我国所处独特的海陆位置、板块位置、复杂地形等条件决定的,显著的季风气候使东部季风区的旱涝灾害频发;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地壳不稳定,地震灾害多发;地形复杂,植被破坏严重,夏季暴雨集中导致滑坡、泥石流多发……

虽然某些灾害不能从根本上避免,甚至不能准确的预报,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防灾减灾或灾后重建过程中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主观能动性能将灾害的后果缩减到最小程度,但前提是我们要具备相关防灾、减灾的知识,面对灾害的良好心态与积极的灾害意识,这一切都应来自于灾害教育。灾害教育就是以灾害理论为基础,构建学生较为完善的灾害知识,培养灾害意识,树立正确的灾害观,进而减少灾害造成的人类自身或环境损失的教育。

一、学校灾害教育的阶段性特点

灾害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是指灾害教育的普及需要较长的时间,一方面是指受教育者的生命全程都应该参与各种形式的灾害教育。正规学校教育有明显的阶段性,这反应了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应的灾害教育也有阶段性与层次性的体现。

中学灾害教育为基础性的灾害教育,其中最主要的属性为广泛性、前瞻性和媒介性。减灾基础教育的受教育者是中小学生。我国目前共有2.2亿在校中小学生,普及面相当广。中小学生习得的减灾知识和技能对自身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们又可以去影响其家庭及周围的人,发挥媒介作用。他们的减灾知识与技能程度如何,可直接关系到全局的减灾意识,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中学生或小学生中普及灾害基础知识和防减灾技能是提高国民灾害素质的重要出路。

二、中学灾害教育存在的问题

1. 灾害教育缺乏制度性、系统性。灾害降临时的有效避灾不能仅靠“急中生智”与“随机应变”,系统规范的灾害教育必不可少。然而,我国目前的灾害教育缺乏制度性、系统性,灾害教育没被纳入素质教育范畴。

2. 灾害教育注重书本知识单向传授。学校的灾害教育内容分布零散、缺乏创新。在课堂上,涉及到灾害教育的内容,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往往较为单一,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互动,很难提升学生应对灾害的技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曾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曾经对天津、山东、福建、河南、吉林、陕西、甘肃、四川等8省市学校灾害教育的情况展开过针对性调查,发放问卷16640份,访谈1176人,结果是38.1%的教师反馈学校从未开展过灾害预防演习活动;55.6%的中小学生从未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灾害预防演习。这一调查说明我国灾害教育的知识传授多于技能培养,忽视了灾害教育的实效性。

3. 灾害教育的课程研究滞后,师资培训薄弱。我国对灾害教育的理论研究本身就很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学灾害教育的开展。另外,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学灾害教育没有得到重视,与此相关的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等明显滞后,特别是能够胜任灾害教育教师的缺乏、课程近乎空白等成为制约我国学校灾害教育发展的瓶颈。

三、中学灾害教育的推进策略

1. 建立学校灾害教育的长效机制。灾害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灾害教育应该成为持之以恒的常识教育,不临时抱佛脚,也不能总搞马后炮。学校应制定灾害教育的教学目标、指导纲要以及学校灾害防救计划。同时,建立正确的灾害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以保证灾害教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灾害教育要注重创新性与实践性。印尼海啸灾害发生后几个月,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了一款游戏,游戏背景是一个虚拟岛,此地干旱导致重大灾害并有战争等人文灾害,这里的人民无家可归流离失所,他们需要安全,需要生存所需的一切用品。游戏教育孩子如何组织有效的求援来解决出现的问题降低损失。这是作为联合国组织首次的游戏,相比于充斥于大街小巷网吧中的各种无聊撕杀游戏来讲,这个游戏寓教于乐,在学生放松学习压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公众意识与情感,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中小学现今的灾害教育,可谓形式单一,枯燥无味,学生往往是在听安全讲座的同时,看课外书。如果从教育形式上想想办法改变过去的单向知识传递性的教育方式,就能吸引学生同时高效地培养学生的灾害意识与防减灾能力,可以更好地规避灾害风险。灾害教育有着明显的实践性性,如果只说不练,真正灾害到来知识是起不到实际作用的,所以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与灾害重现的方式,强化学练结合,学以致用。学校应定期开展紧急疏散、灾害救助、逃生自救及生存训练等方面的应急演练,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的不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演练计划和保障措施,并及时对演练活动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整改和完善,使演练预案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 整合学科资源,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学科资源的整合应该包括学科内资源的整合、学科间知识的融合。灾害种类的多样性与防减灾措施的实践性,决定了灾害教育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我们在学校中系统地进行灾害教育,不能忽视了灾害系统的综合性与应对灾害时所用方法的综合性。各学科在常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加入灾害教育的相关内容,而不是一代而过或熟视无睹。比如:物理课中在讲授重力、势能、动能相关内容时,可以举一些地质灾害的例子,比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讲到动量守恒、摩擦力等内容时,可以加入交通事故发生的原理的分析,既能强化知识又能联系实际的进行灾害教育。就学科具体内容讲,地理科与自然灾害的关联度最大,从天文知识到圈层的物质运动与能量的传递转化,都可以适时地加入灾害教育的相关内容。但是从我国现在的教育体系来看,还没有一本真正适合高中开设的教材,如果能结合地区实际灾害情况与学生、老师的实际,创设一门可供开设的校本课程,不失为一种进行高效灾害教育行为有效的方法。

4. 在灾害教育中要渗透灾害伦理教育。灾害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是人类必须要正视的问题。灾害发生时,人们在逃生避害的过程中,涉及优先逃生、合作自救以及困境中是舍己救人还是自我保全,不同人群之间的责任问题在当今灾害发生过程中已经突现了出来,我们不能回避与无视。这种教育应该在中学进行,因为这一个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灾害伦理比传统道德伦理有着更大的外延,其中人与自然的协调纳入到伦理的范畴中来研究便是一个具体的体现。

从伦理学上看,伦理学涉及不同主体之间的责任义务关系、行为方式的问题、对待事件的善恶评价问题,涉及人性的问题、对待劳动态度的问题,涉及社会的公正问题,涉及义利关系、群己关系问题,涉及道德情操和道德意志、道德感召等问题。灾害作为特定的时空场所,其中也涉及上述这些问题,而且是以一种更为集中和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在灾害发生时,人们往往是在一种紧急状况或者危机状态下处理责任关系,因此对人的伦理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人们在做出道德行为抉择的时候承担巨大的风险。

中学的灾害教育,不能只强调知识、技术、方法,也要涉及到伦理层面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大爱、有责任感的优秀人才,才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与和谐稳定。

5. 加强灾害教育研究,提升教师灾害教育素养。我国现在的灾害研究多是进行灾害形成机理、灾情监测预警、灾害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但立足于教育的灾害研究还不普遍。中学没有灾害课程更不用说这方面的教育在高考中的份量有多少,所以高校在培养师资时根本没有这一学科。现在任教的各学课教师对于粗浅的灾害及防减灾知识如果还算有一些了解的话,那真正的灾害逃生技能与自救互救能力可以说是基本不具备,这种情况下进行科普性的安全教育尚可,进行实践性很强的有效灾害教育则显得不足。这就要求政府与高层教育部门设立相关的培训与培养,塑造能够胜任灾害教育的专业队伍。作为在校在职的一线老师,也要加强自修自为,增强灾害意识,提升灾害教育能力。

毋庸置疑,进行灾害教育,增强公众的意识提升防减灾能力,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的损失。但灾害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中小学生进行灾害教育,长远来看,对整个社会防减灾能力的提升有着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沁平.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公众参与意识[J].环境教育,2006(1):6—7.

[2]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何爱平.灾害经济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5]马宗晋.灾害学导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上一篇:初中学生心理问题探讨 下一篇: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