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就医时的心理状态分析

时间:2022-10-28 01:07:36

患者就医时的心理状态分析

关键词:患者 就医 心理状态

患者就医时的心理状态分析是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条件,医护人员在医患沟通中发挥主导作用。除了对沟通的科学理论及运用艺术的解释和掌握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患者就医时心理和心态要有比较切实的分析和掌握。现总结如下:

1 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首先要对患者的社会角色有非常明确的界定。每个人有两方面的属性,既自然人和社会人,而医学中的生物医学模式与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相对应,这就对患者心理心态分析有了很大的帮助。

2 健康人一旦成为患者后,其社会角色发生变化。作为自然人,病人感受到疾病的折磨和痛苦的煎熬,失去了健康与快乐,作为社会人,他们又失去了原来社会角色带给他们曾拥有的东西,如:病人失去了原有职位的尊严,自我实现的价值,愉快的心境,家长的尊严,亲情关怀等。由于这几方面的失落,使病人从心理生理发生极大的变化,严重影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所以要认识病人的这个社会角色。

3 患者就医时心理状态常常因人因事而异,表现不同的个性化,但有其共同的特点,如果掌握其规律性,面对患者时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医患沟通艺术,督促患者迅速进入角色,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4 患者就医时常见的心理状态

4.1就医时有“讳疾忌医”的现象,患者因受疾病折磨常会有强烈向医生诉说的愿望,为什么又有“讳疾忌医”的现象呢?心理学家曾研究一个人得病后的心理一行为反应:①原有角色、权利丧失,这时会有惆怅感;②生病后有耻辱与犯罪感,认为有病就是不健康,是不光彩的事,是因为做错了事对自己的惩罚,因此患病后就“硬撑”着以致延误了有利的治疗时机;③无价值感与孤独感,疾病使人感到自己无价值,好象海滩上的一粒沙子,从而感到孤单;④询问:为什么我会生病?为什么我得受苦?得病是否命中注定?当遇到这些患者时,要理解他们,不要指责和批评,要耐心解释帮助他们分析病因、治疗方法、积极治疗的预后等,使他们对待疾病有“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积极配合治疗。

4.2对疾病的恐惧、焦虑而引发的急躁心理。这种心理的产生有:①震惊与否定。许多病人最初听到诊断时,特别是性质严重的,就会产生震惊,出现暂时的意识紊乱,行动无目的。当处在震惊状态的人是极力否认自己有病:“我自己感觉没病,是不是化验室弄错了”、“我怎么可能得癌症呢?我不信”等,为此对诊断产生怀疑。②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③误诊、误治。④社会压力。不能上班、不能履行社会及家庭义务所产生的负疚感。⑤忧虑。因为生病需要不能满足(人的共同需要就是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即:生存的需要、刺激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表现的需要),这时会变得烦躁、忧郁、晕头转向。人是活动的生物,不活动就会引起内向,内向就是忧郁。他忧虑长时间不活动,是否能恢复到病前的活动水平。正如不活动可使肌肉萎缩一样,也会使精神活动受到限制。⑤由于急躁心理,把医疗作为一般的消费行为,总认为就医如同购物,“我给你钱,你就该立竿见影地治好病”。对于这种心理的病人医护人员要作出标记,对他们要同情、关怀与安慰,运用医学知识、药理学的原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治疗的临床意义、后期效果等加以说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他们一起谈论,了解病人的需求,帮助他们摆脱烦恼,使他们忘掉疼痛和受限制的身体及不必要的担心。识别病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识别病人得到满足的效果,并提出与补充准确的计划来帮助病人满足需要。

4.3就医过程中易产生愤怒情绪,这是多方面的,如:社会歧视、经济压力、难于确诊、难以治愈、需要不能满足等,常使患者产生无望的情绪而生怒,甚至拒绝治疗。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及时发现,并针对性的解释、说明和鼓励,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化解病人暂时的愤怒而形成的医患矛盾。

4.4得病后产生情绪的倒退与依赖的反应,是病人对疾病的一种防御措施,他们希望在医护人员那里得到同情、温柔、谅解及坚强,他们希望医护人员具有“双亲”那样的品德而得到家庭般的保护、温暖、指导、支持、榜样、期望及判断。我们应理解病人的希望,并采取积极的办法实现病人的希望。

4.5现代医学科学证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医患沟通是医患双方在诊疗过程中共同完成的。作为医护人员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了解自己在患者心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动地、不失时机地与患者沟通。既要懂得治病救人,还要全面的治人,运用心理学治病,配合药物治疗,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美德译基础护理(精神生理学的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1,141

上一篇:农村卫生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试论孕妇产前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