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

时间:2022-10-28 11:52:06

浅谈高职院校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

[摘要]高职生的适应性,是指提高大学生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特性和生活方式的能力,是个体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状态的过程。高职院校新生适应性教育是学校对新生进行的适应大学环境系列教育活动的统称,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帮助新生顺利过渡、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使学生初步确定与大学生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尽快完成由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转变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新生 入学教育 适应性

随着90后一代进入高职校园,由于受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的多重关爱,表现在这一代学生身上的“421”综合症起来越显著,少年时期形成的依赖习惯不可能随着上大学而完全消除,不少高职院校新生面对陌生或复杂的环境时,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不适应。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手段,使他们尽快适应环境,从而顺利完成学业,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新生的不适应表现方面及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初浅的探讨。

一、高职院校新生不适应现象

(一)心理上的落差

许多进入高职院校的新生不但没有喜悦感反而有些失落,对于那些高考发挥失常或自认为高考失误不得不进入高职院校的新生,总觉得“职业技术”四个字,让他们在同学和朋友前没有面子,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得更加明显,一方面,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独立意识增强,情感丰富;另一方面,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走向成熟而又未达到正真的成熟,处于心理上的“动荡期”,考入高职院校与心中“象牙塔”的差距,很容易造成他们的自卑与失落,曾经的踌躇满志被无情的现实击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对处在温室呵护的他们来说是当头一棒,表现在生活上不安心、学习上有挫伤、情绪上不稳定。

(二)专业思想不稳定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学校在教育教学及校企联合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加之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因而使高职院校新生对职业教育概念模糊,容易造成“学职不知职、不爱职”的思想。加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或是缺乏对专业课程设置内涵的了解,或是服从了父母的喜好,或是能够保证有学上填报志愿时选了“服从”,进校后,随着其眼界开阔及学识水平和对自身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发现现实与理想差距甚远,心情便沉重起来,学习兴趣逐渐消失,感到前途黯淡,乃至产生厌学、混日子的心理。

(三)学习方面不适应

1.学习方式、方法不适应

我国中学教育是一种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学生依赖教师和课本;进入高职院校后的显著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学为主,学生有更多的学习自。而且,上课堂堂换老师,没有辅导时间。不仅课上所学的内容要靠学生自己消化,而且整个知识体系也要靠自己去构建和完善。使得许多新生走进高职院校后对学习方式、方法不知所措,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倦怠、失落、茫然等消极情绪;

2.学习内容不同

中学的内容重在打基础,不外乎语、数、外、理、化、政、史、地、生等十来门课。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应用型、技能型教育,要求知识必需、够用,突出注重实践的培养。这对于已习惯动脑不动手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令人烦恼的问题。

3.时间安排不合理

在中学,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课本知识,基本上在课堂中进行,时间也安排得非常紧凑,从六点多钟的早自习到接近晚十点钟自习结束,一直有科任老师或班主任在教室组织学习。大学阶段则不同,课程有选修、必修之分,学习场所有教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馆、资料室,一般一天不超过六节课,一周至多二十六学时甚至更少,无早自习等等,即使有晚自习,利用率也不高,怎样科学安排时间,是对高职新生的一大考验。

(四)生活环境不适应

90后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不是很强,没有住过校的学生不会叠被,内务不会整理,甚至连衣服都不会洗;有的学生对钱没有概念,不注意保管自己的财物等等。所以,能否迅速了解和熟悉生活环境,决定着高职新生能否在新的环境中自如的学习和生活。

(五)人际关系不和谐

刚刚进入大学,一切都是新的。每一位同学心里都充满着新奇,然而这些新的背后却隐藏着彼此的陌生。有的同学活泼开朗,热情大方,能够很快的和同学们打成一片;而有的同学却比较腼腆,或者比较内向,不敢和同学去打招呼,交往比较谨慎,情感得不到及时表达或不能充分表现,因此他们就经常会被大伙儿忽视。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在家一直都有人宠,使他们养成了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不负责任等,在生活、学习等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摩擦和冲突。因此,对大学生来说,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不仅是环境的要求,也是逐渐走向成熟和向成人转化的必要条件。

二、如何对高职院校新生进行入学适应性教育

根据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及两年多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我认为高职院校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心理适应教育

学生带着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知识的渴求,来到这个新鲜而陌生的环境中,我们应该积极指导他们、帮助他们完成角色转换,使它们又快又好地找准定位,认清角色。可以通过做报告、讲座、新老生交流会、师生座谈会等,让新生初步了解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把握大学的主旋律,让他们明白不管在中学阶段有过多少成绩或不足,都只能代表过去,进入大学校园后,都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是完全平等的。对贫困生及单亲家庭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使他们在学校有温暖和安全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为顺利完成学业奠定基础。

(二)生活适应教育

刚刚离开父母羽翼的庇护下准备独立生活之际,要开展自立、自强、自尊、自理教育和团结、友善、互帮、互助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为将来培养合格人才做好准备。对新生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要从军训开始,利用晚自习时间,让教官教学生整理内务,同时要由舍务干部及内务整理整洁的高年级学生组成帮学队伍,在新生来的一至两周内逐一帮助新学生学生整理内务,传授学校生活经验及注意事项。这样不仅能促进个人的身心健康,为将来发展奠定基础;还会保证宿舍、集体形成一致的、良好的作息制度、体育锻炼制度和学习风气,确保学生沿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另外,女同学攀比衣着打扮;男同学抽烟饮酒,追求享乐,过生日及请客等消费逐渐上涨已成为值得重视的问题。部分经济能力有限而又爱面子、讲虚荣的学生会因此造成心理问题,产生自卑、忧虑、紧张等精神压力,甚至会引发违法行为。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计划消费,提倡勤俭节约。

(三)学习适应教育

在入学教育时,就应详细地向学生讲清楚所学专业特点、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比如高职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专业都采取的2.5+0.5的教学模式(在校两年半,毕业实习半年)。同时要告诉学生成绩评定方式,与高中或高考一卷定乾坤不同,高职院校的综合成绩评定平时的成绩考核是占一定比例的,出勤、作业、上课态度等都在考评之中。要开设几十门课程,没有主副科之分;学习不仅仅是书本上的,要利用好图书馆、资料室;要科学利用课余时间,有短期规划和长期目标;为了将来更好步入社会,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及社团,多参加院系组织的各项活动。为使新生尽早改变中学与高职院校不接轨的学习习惯和方式,可以邀请有深厚学术修养的教师谈学业,介绍学习方法,还可以请高年级优秀学生交流学习经验,使新生尽快掌握新的自主学习方式,培养新的学习习惯,适应新的学习要求。

(四)人际关系适应教育

学习掌握人际沟通技巧。大学是以集体生活为特征的,来自五湖四海、兴趣爱好各异、生活习惯不同的同学共同生活,难免产生矛盾,尤其对没有过住校经验的学生而言,这是不小的变化。大学生交往不再受父母老师的制约,交往的范围扩大,但是心理的闭锁性特点使得大学生相互之间的交往不如中学融洽,处理人际关系相对困难。同时,恋爱问题也提上议事日程。同学的恋爱以及自己面临的恋爱,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需要引导学生把握交往机会,学习沟通技巧,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与他人交往。组织学生进行团体辅导,提高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正确处理感情问题。告诉学生要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切忌以自我为中心。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到三主动:即主动与同学打招呼,主动和同学讲话,主动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过于计较别人能不能、会不会谢谢你报答你。此外,要主动去做一些公共的工作,以增加同学对你的好感,同学间的关系也就会融洽了。学生只有在良好和谐的人际环境中,才能体会到校园生活的愉快,乐于学习,激发其热爱学校,热爱人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增强荣誉感、进取心。

(五)环境适应教育

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着是陌生的校园、生疏而且关系密切的新群体。多数学生首次远离家门,离开长期依赖的父母以及其他的亲人、朋友和熟悉的环境,意味着今后将开始独立生活,对众多的问题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动手解决。所有这些都会给每个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应激。当这种应激超过限度时,就会造成心理卫生问题,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环境适应更加困难。所以在新生入学的一个月内就要通过班会、主题报告、课外活动等对学生进行集体的环境适应教育,同时要注重个别教育,个别教育一般采用谈心或聊天形式,尽量让所有学生适应环境。

大学新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入学一系列的适应性教育,可以帮助高职新生了解学校,了解专业,认识学校与学生之间建立的教育与被教育的特殊关系,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使学生初步确定与大学生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尽快完成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转变,从而为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雨慧.浅谈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理性思考.中国论文下载中心.10-10-07 14:26.

[2]肖雅琴,胡现敏.搞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之我见.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3]肖雅琴.高职院校辅导员语言运用技巧探微.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

[4]唐宏林.浅议如何加强高职院校的新生入学教育.科教文汇(下旬刊).2006(1).

[5]王仕勋.谈高职新生的入学教育.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

(作者单位:盘锦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汽车保养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少儿乐团 校园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