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节目隐性采访的特殊作用

时间:2022-10-28 09:28:18

浅谈电视节目隐性采访的特殊作用

[关键词]隐性采访;作用;应用;注意

一、隐性采访的含义

通常状态下,新闻记者采访都会公开记者身份,表明采访意图,这种采访方式就是显性采访,或者叫公开采访。隐性采访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词典》对隐性采访的定义是:“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从新闻采访的整体来看,隐性采访是显性采访的重要补充形式,是采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隐性采访在国内外都是一种常用的新闻采访形式,在特殊情况下隐性采访相比较而言更有效,往往能达到显性采访达不到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隐性采访通常是由社会的复杂性带来的,它是在特殊情况下,为了避免采访中的干扰而采取的办法,它同显性采访一样,都是新闻记者的一种职业手段,是一种职业行为,记者只能不得已而行之。只要显性采访能达到目的的记者就不必进行隐性采访。

二、隐性采访的作用

1.不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心理变化,使之能说出真实情况,有利于舆论监督。

在一些批评报道采访中,记者公开身份或采访意图后,常常引起采访对象心理上的防御,这样很难采访到真实情况。

1997年11月25日,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的“罚要依法”一片中,记者运用了显性采访和隐性采访两种方式,对山西路城境内309国道交警乱罚款现象进行报道,其中,交警无故拦车乱罚款的镜头就是记者搭乘的运煤车,在100多公里的路程上往返三趟,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偷拍到的。试想,如果节目中只有通过显性采访获得的司机口头讲述多次被罚款的经历,而没有隐性采访所获得的直接事实,报道就会流于一般化,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舆论监督的作用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2.可以防止采访对象弄虚作假,伪造事实,或采取其他对策应付采访。

由于新闻事业的日趋发展,社会上各行各业各色得人对于新闻记者的了解也多起来,记者行业的透明度也比过去强了,因此,被采访者应付采访的能力也增强了,如果采访的内容是他们不愿意讲的,或是他们希望牵着记者的鼻子走的以达到自己自私的甚至卑鄙的目的,他们就会采取一系列弄虚作假的办法,让记者上当受骗。因此隐性采访就是一种很好的对策,不仅对付坏人,也可以对付、形式主义、沽名钓誉者、欺上瞒下者。

隐性采访导致被采访对象不知或不明确知道采访意图,记者可以采访到未预的原汁原味的生活,被采访者也不会存有通过记者所代表的舆论工具隐藏或扩张自己某些行为事件的意图,而使记者获得的材料真实可靠。

3.能够向有可能拒绝采访的人了解到需要的情况。拒绝记者采访 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害怕记者揭露自己或本单位的问题;不愿报道成绩和先进事迹,以免在工作中和 生活中出现被动局面;对于记者报道常常不能把握“分寸”而造成种种麻烦产生反感。记者采取隐性采访则可以解决拒绝采访的问题。当然在获得所需材料之后,写报道时也应谨慎从事,掌握分寸,尊重事实,对他人负责。

4.隐性采访有利于记者转变采访作风。隐性采访多半与新闻事件同时进行,这就要求参与隐性采访的记者具有敏锐的思维、快速的反映,甄别真伪的能力以及果敢正直的人格等素质。同时,还要有扎实深入的采访作风,隐性采访的即时性在要求记者具有诸多素质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提高和锻炼记者的素质。

隐性采访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比较彻底地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采访到的材料是真实可信的,采访的作风是艰苦的,没有显性采访所得到的优惠和待遇。有的记者并不愿意采用这种方式,还有少数记者的采访活动是:吃一点、拿一点、要一点,然后写篇捧场的文章,事先就告知吹捧的意图,或事先就接受对方要求吹捧的意图,这样的采访谈不到真实的报道,谈不到社会责任。真正要在事业上有所进取,就得下工夫,花力气。而隐性采访则是记者在事业上下工夫花力气的动作之一。

三、隐性采访的适用

1.批评性、揭露性报道。这类报道也并非都要采用隐性报道的方法,因为有关的人和单位有时拒绝采访,有时设置障碍,有些知情的人则害怕别人打击报复而不敢向记者反映真实情况。这就要记者开动脑筋,另辟蹊径,用隐蔽的身份去听去看,使采访尽可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2.涉及有争议性问题的报道。凡具有争议的人、事和问题,采访时要了解争议的实质内容、来龙去脉,往往要做较深入的采访。如果不暴露记者的身份,特别是不暴露自己的意图、目的、观点,就比较容易了解到真实情况。

3.有些表扬性稿件的采访。表扬一个人、一件事、一个单位,一般是可以直接采访的,但社会的复杂性提醒新闻记者,光靠领导介绍或书面材料或某些反映,难免有片面性。事情的好坏,分寸如何,不易把握准。如果适当运用隐性采访办法,作为公开直接采访的补充,会更全面更切合实际一些。

4.有的采访对象拒绝记者采访,记者只能搞隐性采访。

5.有的地方和单位接待记者过分“隆重”。记者到后,“马前张保,马后王横”,记者处于被包围被隔离状态,接近不了群众。群众对这种记者也敬而远之,遇到这种情况记者最好也搞隐性采访。

四、隐性采访应注意的问题

隐性采访是一种常用的采访方式,但毕竟不同于显性采访,其特殊的运用形式和社会效果,对采访者提出了更高的思想和业务要求。记者在掌握隐性采访基本特征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强调政治。由于隐性采访主要是用于揭露性、批评性报道,坚持讲政治的原则大为重要。这里的讲政治,并不是机械地照搬条文或重复某些概念,而是把采访中发现的问题和矛盾,用政策、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去理解、去消化,去促使问题和矛盾及时合理解决。明确揭露批评不良社会现象和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改变旧的思想观念,纠正错误行为,建立先进的思想道德意识;明确监督政府部门的智能行为最终是为了帮助他们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如果把隐性采访当作挑刺找茬、搜奇猎异或者低级趣味的手段,这种采访是必定会失败的。因此,记者不能为揭露而揭露,为批评而批评,必须既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又坚持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发挥隐性采访在正确舆论导向上的积极作用,任何时候,不能忘记无产阶级记者的原则与操守。

第二,掌握法律。在充分肯定隐性采访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隐性采访使用不当,极易引起新闻纠纷,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勉之运用隐性采访方式揭露出售发票现象。这部作品在获得大奖的同时,也有人指出,记者假扮购买发票的行为不妥,即使是进行隐性采访,记者也不能超出法律所规定的权限。记者应从以下几方面衡量自己的采访行为是否越界。

1.采访对象及其行为是否受法律、法规保护。

2.采访对象及其行为是否符合党和政府的政策、规定。

3.采访对象及其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惯例。

总之,从前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到:隐性采访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广泛的适用性,是记者获得真实新闻事实的有效手段。

上一篇:广播的发展趋势 下一篇:随时互联时代的新闻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