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的特殊作用

时间:2022-10-25 04:02:22

浅谈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的特殊作用

目前,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后,他们的孩子大多数都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照料。祖辈们年老体弱,往往只负责孩子吃饱穿暖,不太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思想状况,而且由于隔代抚养,往往对留守儿童放任自流甚至娇纵溺爱,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和督促,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我教学过程中关注的群体。为提高教育成效,将教学中运用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的特殊作用总结于后,更好地服务教育对象。

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留守儿童”是指:农民工进城务工,由于各种条件所限,把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的特殊儿童群体。他们的特点是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分离,且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从成长过程和发展阶段来看,他们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人格完善的关键期。

一、掌握情感教育的规律,实施情感教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说,儿童年龄越小,情感支持系统的需求越强烈也越重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来自父母的亲情。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缺乏父母的情感支持有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情感教育中,要以情育人、以情动人,这样才能扣开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大门。

(1)加大情感沟通,激发人的感情。

情感是沟通的媒介,是达成共性认识的基础。列宁说过:“没有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沟通,就是教育双方情感互动、相互交流,以达到感情上的疏通,进而推动思想教育的开展。情感沟通的着力点是应该寻找和激发双方共同点及情感触发点。在情感沟通过程中,交流双方能否分享体验是沟通是否有效的标志。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孤僻、懦弱和不自信,不愿意与监护人和老师交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情感,主动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做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共同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使留守儿童对教师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

(2)情知互促,提升情感教育的境界

情感与认知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客观规律。一方面,认知为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认知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厚;认知肤浅,情感也越肤浅;认知的错误,也会产生错误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对认知活动又具有推动、强化、调节等功能。教师应该根据知情互促的规律,提高留守儿童的认知水平,端正学生的情感倾向性,培养留守儿童情感的稳定性,使留守儿童学会用理智调控情感。尤其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价值观趋于多元化,各种鱼目混珠的价值观影响着留守儿童的人生观。教师应该有计划地指导留守儿童看一些健康、励志的书籍,让书中的内容打动留守儿童的心灵。从正面引导,帮助留守儿童提高辨别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情意互促,巩固情感教育的效果

意志是人们按照既定目标,克服困难、调节内外活动的心理过程。情感和意志构成相互制约的心理过程。一方面情感激励意志;另一方面意志调控情感。教师根据这一规律,一方面要善于以情激励意志。当留守儿童在品德、学业等方面获得成功时,应及时鼓励、表扬,使留守儿童由成功的喜悦上升到进一步的刻苦、勤奋与不断进取的坚强意志上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意志的调控作用,提高留守儿童情感的稳定性。例如:大多数留守儿童刚入学时学习热情高,目标明确,但一遇到考试失败或其他因素的影响时,就一蹶不振,产生消极情绪。教师应该根据这一情况培养留守儿童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意志,让失败成为前进的动力。

二、人本关爱,沟通交流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苦恼时得不到安慰;高兴时得不到赞同;进步时得不到表扬;失败时得不到鼓励;彷徨时得不到指引。因此,这些孩子非常想念着在外务工的父母,他们看到别的孩子能有父母相伴,自己就有一种寂寞和孤独之感。再加上农村家庭的孩子,往往感到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自己经常暗示自己较差,就会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认为自己不美满。因此会导致其性格孤僻,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行为,寻找短暂的刺激。针对这些,在音乐教学中做到“三多三沟通”。“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给他们一些人文关怀行动,多家访。“三沟通”即定期或不定期与他们的监护人沟通,适时与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父母沟通,不定期与社会各界人员沟通。通过沟通,能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思想、行为、情感等方面的情况,并针对情况分析、商量、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情感熏陶,倾注关爱

青少年学生都比较爱好音乐,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我通过音乐学科的特点,选择热情奔放的歌曲进行教学,让其对生活充满热情、充满希望;选择一些歌颂父母、老师的歌曲,让其知道感恩。在课外组建音乐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爱好,分别组建了声乐、管乐、打击乐队,让其课余时间更加充实。因其辨别能力不强,容易与一些社会青年结识,导致其行为失控,比如去网吧、游戏厅,甚至抽烟、喝酒。通过兴趣小组使其不再蹉跎时光,并且还能让他们有所收获。

校园环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不光是对其学科教学,还对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人格的完善、身心素质等进行培养,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强大功能,真正让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中感受到浓浓的亲情。

四、活动感化,增强信心

学校通过建立档案制度,摸清留守儿童的状况;通过结对帮扶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关注和爱;在留守儿童生日、儿童节、中秋节等节日,开展适当的活动,如晚会,晚宴等,并让他们上台表演;这样既增强了自信心,又使留守儿童感到温暖,使其情感适时升华。鼓励支持留守儿童与外出家长之间通过亲情书信、亲情电话、节假日团聚等方式,增强相互间的沟通与感情交流,弥补因长期分离造成的交流缺失和情感缺失,致力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全社会应该共同配合,共同承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爱护等责任,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真正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上一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下一篇:萨义德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东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