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幸福感指数

时间:2022-10-28 08:36:53

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幸福感指数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热点之一,因为就业不仅关系着一个人的生存,更关系到一个人的尊严。然而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着诸多因素,成为制约就业幸福感实现的障碍。针对此种现象文章从六点入手,从高校就业工作者的角度来提高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幸福感指数。

【关键词】高校就业工作者;大学生;幸福感指数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而“幸福感指数”的概念最早起源南非的不丹,它是衡量对幸福感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热点之一,因为就业不仅关系着一个人的生存,更关系到一个人的尊严。然而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例如严峻的就业形势,国际大环境制约、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毕业生人数总量剧增、毕业生就业心理不够成熟、就业区域狭隘化、就业目标固定化等等,而这些往往制约了实现自身的就业价值。这也无怪乎80、90后的“啃老”一族现象的发生,2012年10月哈尔滨管局招聘457名事业编制的清洁工,引来1万多名报名者中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有25人,很多毕业生面对就业市场时表现出了困惑与不解,失去了求学时的那种壮志在我胸的勇气与锐气,感受着理想与现实的脱离,这些现象的发生也无疑说明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失幸福感。

针对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国家有关部门对大学毕业生走出学校后的就业及创业出台了多方位、一系列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党的十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基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我国政府除了加大了对毕业生的扶持力度,将就业工作纳入到政府考核之外,高校就业工作者如何让大学生在就业的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实现幸福就业,提高幸福感指数,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幸福指数的重中之重,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 教管结合,创新模式

就业工作是高校各项事业发展中的一项大事,并且就业工作关系到学校学院的社会威望与社会美誉度。因此全体教师需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切实将该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目前很多大学中依然存在着教师仅仅讲授课堂知识,而学生就业工作只是就业工作者的任务,两者相互脱离,针对这种现象急需打破教学与管理的界线,实现“领导主抓,部门统筹,学院为主,全员参与”的工作新机制,从一定意义上实现真正的育人结合,授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也应树立就业意识,将教学工作与就业工作双管齐下,全力实现全员促就业的良好氛围,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就业意识与就业环境,探索出一条适合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的新模式。

2 合理定位,科学规划

有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好高骛远的心态,对于工作定位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定位,所以应通过多种方式教育、引导、帮助毕业生全面了解、正确判断就业形势。使之充分了解当前毕业生就业的困难,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把短期就业、灵活就业、多次就业、自主创业都当作正常就业的范畴来考虑,帮助毕业生在择业中把自己的能力与个人发展、社会需求联系起来考虑,理智地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要甘于从小事做起,从底层做起,从普通岗位做起,切忌盲目攀高。

其次例如就业困难群体:因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因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多种原因导致学生就业情绪低落等。对于就业困难的学生群体,要采取积极帮扶的工作态度,多方联系用人单位,帮助困难学生联系就业信息。有多个用人单位的毕业生群体。对于学生顾虑多,犹豫不决的群体多沟通交流,帮助其分析利弊等方式,引导其按需就业。当年考研、考公务员的毕业生群体等。为其制定指导意见:分析其录取可能性,做多方面准备工作。

3 校友资源,搭建平台

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会计学院为例,我院的校友分布全国各地,且大多工作在我省农垦系统财务管理战线上。这些有利的社会资源为我院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这些资源为我们开展就业工作提供广泛的人脉资源,也提供了更多有效的就业信息,为此全院教师充分重视和运用了这些宝贵资源,从而为我院毕业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为准备奉献垦区的毕业生提供可供交流的平台。

4 “动引”结合,多方促进

统筹安排好毕业生的各类就业机遇,鼓励有志于服务基层就业的毕业生积极参与“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参军入伍”等工作。向毕业生积极宣传各种优惠政策,并积极组织毕业生报名,参加相关培训,做好辅导、推荐、调剂、录取等工作,让毕业生真正意识到由于东部地区就业市场已经饱和,而西部地区就业的大好发展空间为其施展自身的才华提供大量的发展机遇,大学生应征入伍的优惠条件,到村任职的良好锻炼机会,从而让毕业生多途径、多形式实现就业。

5 积极联系,努力拓展

要积极稳妥地引入市场机制,毕业生在获得“自主择业”权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择业的挑战,要使“要工作,找市场”的意识成为毕业生就业的共识。学院要不断培育并建立完善的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使之规范化、法制化、有序化。开展各种不同层次、类型和规模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活动,并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

以上几点就是针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高校就业工作者帮助毕业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就业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就业质量,分析就业形势,搭建就业平台,多方面、全方位的开创就业工作的新局面,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过程的幸福感指数。

6 积极准备,提高技巧

通过调查与了解,占毕业生总数一半左右的大学生在毕业时节才着手准备就业的问题。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时,大学生应该步入大学的校门时就应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高校就业工作者,作为大学生就业中的引导人,根据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培训的相关课程中,结合大学生自身的SWOT,以便更好的了解自己,结合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进行积极的准备,在不断地提升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基础上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完成职业生涯的转换。

其中也不乏准备充足,但是缺少应试技巧的大学生,如对简历的制作,面试中的礼仪、沟通技巧与应变能力,对企业文化与理念的了解,外语的掌握程度等等,以及包括面试中的细小环节都决定了在众多的应试者中如何技压群雄。

参考文献:

[1]张号文.迎战就业“历练年”.《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

上一篇:浅谈未来计算机发展趋势 下一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