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传统文化溢满初中语文课堂

时间:2022-10-28 08:04:10

让中华传统文化溢满初中语文课堂

摘 要: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语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甚至还有一些老师也将语文看作是应试科目,在设计语文教学内容时,忽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感到陌生,他们无法对中华民族产生自豪感与认同感。为了改变这个问题,痛定思痛,以在语文课堂中增加我国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讨论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在语文课堂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广大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传统文化;修养;审美;阅读

现在很多初中生能够说出流利的英语,哼出日韩等外文歌曲,但如果让他们背诵一首唐诗,品鉴一曲宋词,他们便感到十分茫然。还有很多家长过于重视英语、数学等学科的教育,宁愿花大价钱让孩子上补习班,也不愿意让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等。这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丧失了人文素养,我国传统的《诗经》《论语》等已经甚少出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还能够增加他们的民族责任感,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本文从提高教师文化修养,培养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加强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阅读活动三个方

面,讨论如何使我国传统文化溢满初中语文课堂。

一、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

学生的人格形成期是在初中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是培养初中生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课程。学生在语文中的任何学习都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比如,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都是为了传承我国文化。人文教育与基本的理论教育不同,后者采用“灌输法”等传统方式就能够促进学生进步,对老师的要求较低,但是前者需要老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要想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的有机结合,首先,老师需要耐心学习我国经典的传统文化,并研习与之相关的书籍;其次,老师应该增加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让学生多多接触;再次,老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中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如文言文、诗词、民俗风情等,让学生接受全面、正确的文化教育;最后,老师要以身作则,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深化初中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在李白所著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我在备课的时候,大量搜集了关于李白以及王昌龄二人的生平记事,深入研究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在语文课堂中,我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进行阅读:“左迁是什么意思?”“李白为什么要将自己的愁死寄托给明月?”在学生基本掌握这首诗的情感与内容之后,大致可以判断出这首诗讲的是王昌龄被贬官之后,李白所做出的安慰之举。然后,我再告诉学生,古人以左为卑,以右为尊,所以被贬官称之为“左迁”。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我找到时下大火的电视剧――《琅琊榜》,让学生观察这些电视人物的服饰。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上衣基本是左襟在上。我告诉学生这主要是因为要表达一种尊卑观念,所以前襟方向要向右。在讲述作者将愁思寄于明月的时候,我还展示了《静夜思》一诗,让学生了解古人认为明月可以照见相隔千里之人,作者将其拟人,希望月亮能够代表自己安慰友人。在学生提问:“为什么王昌龄会被‘左迁’呢?”我也为学生讲述了王昌龄生平郁郁不得志的故事。学生在这节课堂上对我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极大的好

奇心。

二、培养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社会,我国传统文化正在日益流失,甚至面临失传的风险。初中生从小接触的是电脑、电子游戏等,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感到一知半解,甚至是一窍不通。因此,老师可以提高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促使他们感受我国文化之美,从而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出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才能够让他们对传统文化保持持久的热情。在学完朱自清先生的《春》之后,我为学生出示了唐代白居易先生的《钱塘湖春行》、杜甫的《春望》以及宋朝朱熹的《春日》和辛弃疾的《昭君怨》,让学生品析不同朝代的诗人以及同一朝代的诗人由于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差异在描写春日景色的表达方式,以及这些作者的写作风格及情怀等方面的不同,提高他们对我国古代诗词的审美能力。

三、加强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阅读活动

古人云:“读天下书,行万里路。”阅读,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还能够促使他们主动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由于时空的限制,学生无法亲身体验所有的文化,但是,我国古人以文字的形式将其保留下来,虽然我国经历了多次战乱,已经遗失了很多优秀的资料,但是遗留下来的文化书籍依然数不胜数。因此,初中生可以通过阅读了解这些知识,感受古人的智慧,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促使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树立以中华民族为荣的荣辱意识。老师在讲解一些古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这部作品的写作背景与创作动机,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文章,还能够使其对读物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从而突破古文限制,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感情。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中,收录了《社

戏》《安塞锣鼓》《竹影》以及《口技》四篇文章,都与我国传统的工艺有关。因此,我利用这个单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阅读活动。每位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与我国任意一个传统的工艺有关的主题,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学生必须深入了解这些传统工艺,将其汇总,并在阅读课中展示小组成果。但是很多学生对传统工艺并不了解,于是我为他们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比如,疆绣、女书等。学生在阅读中,了解疆绣虽然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依然没有人愿意继承这门手艺。在研究疆绣的过程中,他们还发现现在新疆还有一种工艺是将蚕丝染色,虽然具有永不褪色的特点,但是几乎已经没有传承人了。还有的学生对我国女书,即在古代只传女不传男的书法进行了研究。学生在这种阅读活动中,除了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够深切体会传承这些文化的紧迫感与责任感。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在了解到这些即将失传的工艺时,希望通过一些方式,让所有人都能够了解这些工艺,并将其继承下来。

总而言之,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瑰宝。因此,语文老师必须承担起传递我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重任,将我国优秀的文化以科学的方式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才。要想让我国传统文化溢满初中语文课堂,就必须提高老师的文化素养,感染学生,除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外,还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老师必须提高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加强民族认同感,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学习;老师要多增加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阅读活动,让学生能够在书的海洋里自由继承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周斌.让传统文化灿烂于初中语文课堂[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11).

[2]谢志琳.浅谈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J].新校园(理论版),2010(6).

上一篇:浅谈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的构建 下一篇:分层教学理论对初中英语教学策略的影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