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间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时间:2022-10-28 05:31:01

从时间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要: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导致人们的时间观念存在差异。笔者从中英对线性和循环性时间观的倾向、中英对一元和多元时间模式的取向、中英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态度3方面着手,分析了时间观念对时间隐喻的影响,进而期望有助于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Abstract: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al traditions are different, so the people''s sense of time is different.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effect of time view on time metaphor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endency for linear and cyclical time view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endency for single and multiple time mod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he attitude to "past, present, future" for English and Chinese, in hope of helping to improv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people.

关键词:时间观念;线性和循环性时间观;一元和多元时间模式

Key words: time view;linear and cyclical time view;single and multiple time mode

中图分类号:G2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315-01

0引言

人类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时间,而他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其制约和支配。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人们在社会实践、思维方式和安排时间等方面的不同,各自形成的时间观念产生了差异。正如美国人类学家Hall所说,各个文化就像拥有自己的语言一样,拥有自己的“时间语言”。因此,当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流时,对时间意义的理解不同就会对人们的交际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正常的沟通。

1中英对线性和循环性时间观的倾向

中国传统的哲学时间观普遍认为,时间既是线性的,又是循环性的。从时间进程的线性特征而言,时间具有流动性和延绵性,时间是川流不止,生生不息的。“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沦语·子罕》)就凸显了儒家始祖孔子对待时间之流的态度,肯定它但从容不迫,泰然处之,无惊恐之感。从时间的循环性特征而言,时间则是阴阳交替、周而复始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就创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发生论的时间观。从《易经》、《老子》等等经典中,不难看到人生经历的时同流程中穷通、逆顺、吉凶、祸福的互相转换。而历史文人经常提到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等等又充分体现了时间之流当中的循环性时间进程。因此,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时间流程的线性和循环性是融会贯通的。在线性时间的绵延流动性中含有周而复始性;在循环性时间的流程中,也含有流动性和延绵性。由于许多中国人持有循环性时间观,所以他们做商业决定的方式与持线性时间观的美国人迥然不同。美国人常常期望中国人迅速做出决定,或根据其当时的实际情况谈生意,不必考虑过去发生的一切。而中国人认为过去是现在做出判断的环境背景。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从长远的眼光来考虑问题。中国人办事讲宛四平八稳、求好不求快,并不匆忙下决定。美国人则认为这种花了时间又没有做出决定或有所行动无疑是浪费时间。他们总是风风火火,似乎总是有下一件事等着做。中国人则认为时间井非一去不回头,是还会回来并往复循环的,所以提倡万事要“谨小镇微、三思而后行”。

而美国人认为时间是线性的进程,时间不可逆转,且最终会“消失殆尽”,故美国人是在以一种自认为最佳的方式管理时间。他们总是匆匆忙忙,时间意识强,生活节奏快,办事效率高。在他们眼中,时间是神圣的,违反工作时间表的人必受处罚。Hall认为,当代美国社会中,正规时间的最小的集(set)已降为5分钟。约见身份不相上下的人时,迟到五分钟或以下者必须作简短的道歉或说明。如果你没有准时赴约,你将被视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以下这些常见的谚语就反映了他们珍借光阴的作风:

a. Better early than late.宜早不宜迟。

b. Time is money. 一寸光阴一寸金。

c.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时间不等人。

d. Lost time is never found again. 光阴一去不复返。

e.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捷足先登。

2中英对一元和多元时间模式的取向

一元时间制的优点是极具效率,一次只干一件事。奉行一元时间制的人做任何事都严格遵守日程安排,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时间到就必须停止。而奉行多元时间模式的民族没有安排日程的习惯,不注意遵守时间,容易对人对事进行变通。例如会议不准时开,会议开始后又迟迟不结束等。由于多元时间观者重视与实际的参与人沟通而一元时间文化更强调日程安排和严格执行。而上述差异在两种时间观的人相互沟通中往往会发生文化冲突。

Hall认为,高度工业化的美国人是奉行一元时间观念的。美国人做事的时候,喜欢一段时间里做一件事。工作的高效率就体现在一元时间观中。而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早期生产力水平低,受吃大锅饭时代的影响,大家一样的分配、浪费时间、工作无效率并且受到封建社会遗留下来根深蒂固的旧时间观念的影响所以许多中国人持多元时间观。现如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迅速的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中国人的多元时间制向一元时间制转化的速度也加快了。

3中英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态度

在时间观念上,农业社会的人总是向过去看,根据过去的经验从事劳作。工业社会的时间倾向是注意现在:此刻的产量、质量、销售、目标等。“过去”取向的文化看重历史,他们崇拜祖先,重视家族亲缘关系。以“现在”时间为主导取向的文化认为“过去”无关紧要“未来”又是模糊的。只有“现在”才是最有意义的。以“未来”时间为主导取向的文化认为“变化”十分重要。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一直就十分重视研究历史。在中国尊敬老人亦是“过去”取向表征之一。他们认为年龄与智慧的增长成正比,年纪愈大,经验也更丰富。

美国人的主流价值观是进步与变化,所以主流价值观决定了美国社会对时间的“未来”取向。著名的美国人类学家Hall深人讨论了时间这一“无声的语言”在美国文化中所蕴含的意义。他认为,一般来说美国人把时间看作一条伸向未来的道路或纽带,人们沿着它循序渐进。美国人再欢新颖,刻意求变化,而且喜欢朝前看,几乎总是着眼于未来。

综上所述,不同国家和民族对时间有着不同的理解,而理解的不同导致人们有着不同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观念,从而对交流造成影响。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弄清楚有关民族的“时间”观念,对于提高文化交流的效果也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赵奎英.中国古代时间意识的空间化及其对艺术的影响[J].文史哲,2000,(04).

[3]周榕.时间隐喻表征的跨文化研究[J].现代外语,2000,(01).

上一篇:改造工作流程,防范护理差错 下一篇: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投入产出效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