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创业教育

时间:2022-10-28 05:01:34

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冒险精神以适应今后从事企业、商业规划活动的需要。目前,大多数中职毕业生由于缺乏自主创业的意识、能力等,一般都会选择工资性就业。但是,由于企业具有不同的体制,而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相对较差,从而给企业、学校、学生都带来困扰。如果我们在中职教育的三年教学中,始终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把学校针对学生的各项工作均认为是“职业、就业指导”的一个环节,加重创业教育的分量,则可以减少上述困扰,使那些怀揣梦想、充满激情、不甘束缚又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年轻人,在刚毕业或到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就能自主创业,施展自己的抱负,也为社会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

创新或创业教育的主战场在学校,主渠道在课堂。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实践课程均为其主要途径。目前,各校都开设了职业指导课,但是仅在职业指导中学习创业教育的基本理论仍然不够,还应结合相关学科向学生渗透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笔者由于工作需要,曾教授了多门课程,现就学科课程中的创新及创业教育的渗透发表一点看法。

一、创业意识的培养

目前,中国中高职毕业生创业比例低和成功率低的情况,与学校的创业教育缺失有很大关系。在国外,如新加坡,创业教育从小学就开始了。因此,教师应有强烈的意识并影响学生。学生在学习企业管理及职业指导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虚拟股份”等活动寓教于乐,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教育,使他们意识到,创业即是一种创新,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通过创建小企业或自我谋职,既符合经济发展潮流,也将是大多数毕业生实现梦想的途径。自主创业并非遥不可及,创业形式可多种多样,创业项目可大可小,有了创业梦想,才能有意识地锻炼意志、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二、坚强意志及独立个性的培养

大多数创业者创业初期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及独立个性,锻炼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灰心丧气,而是沉着应对,针对问题逐步分析、各个击破,抓住一条主线,找到解决某类问题的规律,从而提高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为今后的创业之路打好心理上的基础。

三、敏锐观察力的培养

创业者需要敏锐的洞察力,要善于观察市场动态,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商业机会,善于找到成长性良好的行业。因此,教师对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教学时教师要有意通过具体案例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现象,用科学的态度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具有从事创新和创业活动所必需的个性素质。

四、开拓创新品质的培养

创新品质是个体从事创新活动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品质,如勇敢、富有好奇心、敢于挑战、敢于质疑、对事一丝不苟等品质。每一个创业者不但需要强烈的激情,还要敢于冒风险、敢于开拓、敢于试验,只有这样才能走出新路,干出新的事业。而创新品质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拥有,必须依靠平时的不断培养。例如在教学中,许多问题的答案并非唯一。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扬挑战精神,敢于突破教师的思维范畴,找出尽可能多的答案形式,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新思路提出来之后,错了不过丢点面子,对了则可得到加分,从而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做题做事和创业一样,风险与机遇并存。

五、成本与效益意识的培养

创业的宗旨是以较低的成本得到较高的效益。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明白,制造厂家在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要具有很强的成本意识,降低成本即意味着提高效益。今后学生无论是工资性就业还是自主创业,都要具备很强的成本意识。

六、创业能力的培养

对于创业者,具备创业能力是成功的充分条件,而创业能力是靠学习训练和实践激励出来的。创业能力可分解为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协作能力和交际能力等,这些能力均可以在日常教学实践课、分组讨论、现场参观等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七、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创新素质

创造性是教师劳动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塑造教师完美人格的重要内容。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及创业能力,教师自身应首先具备大胆创新精神,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开拓进取意识和创新求异的品质;教师应大胆摒弃把教育当成传授书本知识的工具的狭隘观念,真正把教育视为师生互相学习、交流和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还应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标准的做法,加重培养和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要创新师生关系,创新教学形式和手段,创新教学内容。

(作者单位:保定市高级技工学校)

上一篇: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试谈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