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动”起来

时间:2022-10-28 03:22:31

让语文课“动”起来

摘 要: 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教师不仅要博学多才,学会变主体为主角,而且要把语文和现实联系在一起,创造和谐气氛,将汉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起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真正使语文课“动起来”。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博学多才 主体 现实

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将汉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起来,用人类文化去熏陶学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供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在具体操作中,如何教活语文课呢?

一、教师必须博学多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把语文课教活,教师本身就要有一眼常流常新的清泉。语文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靠传授教材的知识来应付考试,那还远远不够。无论是从学生的角度还是从教师的角度,都应不断充实自己。教师要钻研教材,并加以自己独特的见解,把自己理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告别那种依照教学参考资料画瓢的做法。还要广泛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如报刊和网络。我除认真备教材外,还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要多利用课余时间读课文的原著及有关专业的书籍,充分利用课内外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丰富的知识,独特的见解,真挚的感情,生动的语言,定能叩响莘莘学子的心弦,既教活语文课,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变主体为主导

如果能教会学生去“爬树”,去摘更多、更好的果子岂不更好?教学观念的一种深刻的变革是:师生共学,教学相长,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让学生唱主角,变教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语文课应致力于“导”,让学生思考一个个难度适中的“为什么”,使他们自始至终保持新鲜感,保持思考状态,学得轻松活泼而收效甚大。在具体教学中,在解决教学难点时,我总是将一个个较难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的“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成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有些问题提出后,学生立刻就能解答,解答不了的,我相机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是刺激学生思维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动力。为此,我除了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外,还鼓励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实时点拨,激疑导趣。以“导”作“匙”,帮助学生开启思考的窗户,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中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三、把语文与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教师要学会关注社会,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书。社会生活丰富多变,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不断地接触社会,不断地阅读生活,才能丰富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至于成为文盲。如果教师自觉接受当代学生对教师知识的挑战,以及学生生活中鲜活的语言,那么,语文课堂就能活起来。“风声雨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事事关心”。教师除了要求自己关注社会外,还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融入社会之中,关心祖国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关心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及为多数人所瞩目的带倾向性的问题。有了这一腔热血,他们自然就会关注时代的发展,留心社会的走向,关注世界的变化,也就会自然地主动地浏览报刊,注意新闻,关注时局,议论时事,抨击时弊。关注社会,从而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改变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陋习,将语言文字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起来。

四、创造和谐的气氛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强调的是人心所向。社会要发展,先要和谐社会,要教活语文课,就先要和谐气氛。教学的鲜活之气,课堂的精彩瞬间,语文的长久魅力,来自于师生的双向带动,共同创造。

1.师生关系要和谐

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和他们建立亲密的朋友与学伴的关系。教师要由教学管理者变成学生的合作者、指导者,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对待学生都要亲切友善。这样,学生才会以自己的创造性学习主动的发现活力和超常的临场发挥,反过来激发你、带动你,促使你的教学渐入佳境。

2.让学生和谐地发展

即知、能、情、美兼顾。仅仅知、能发挥好的学生,往往心理、情感、品德不太健全,自以为是,缺少合作精神和应有的责任感,这样的课堂也鲜活不起来,而只有情、美素质提高的学生因知、能不及,发现不了问题,课堂也鲜活不起来。因此,教师的教学引导要和谐发展。另外,教师还要起示范作用,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成为学生心目中全面和谐发展的榜样,这样,学生就会在和谐氛围中快乐掌握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成为知、能、情、美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参考文献:

[1]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5.

[2]锡山课改实验通讯,2009,25.

上一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下一篇:论黑塞作品中孤独感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