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应凸现学生主体作用

时间:2022-10-28 03:07:23

语文课堂中应凸现学生主体作用

摘要:新课标的提出,摆在老师面前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如何打破以往传统的重教法而轻学法的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理念。笔者以为首先必须是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认清课堂教学最终是以学生全面得到发展为目的。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教师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凸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务和服从于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开阔思路,畅所欲言,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学生的充分自由得到发展。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促其主动学习,能实现把主体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杜绝课堂中部分学生“出勤不出力”的“陪客”现象。

首先,要平等对待学生,把爱心倾注给每一位同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位学生都需要同情和爱,当学生的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就能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它不仅能引发学生产生良好兴趣,而且能转化为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学生不会因感到学习是负担而引起额外的内心冲突,相反能发挥出最大的学习积极性。实践也证明,初中生往往因喜欢某位教师而喜欢上他所教的哪一门功课。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热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教师更应该给予鼓励、关心、同情。由于教师的微笑、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了全体学生,学生会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为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造了一个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从而使学生放下心理包袱,敢于去闯知识“”。如讲授鲁迅的《故乡》时,作者否定了三种生活,希望宏儿和水生有一种全新的生活。我要求学生谈谈自己对“生活”的思考。题目一出,同学们兴趣盎然,似有千言万语,不吐不快,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下,各抒己见,有的倾述自己的苦闷,有的忏悔自己的过去,有的大谈对人生的思索,课堂气氛活跃,活动效果良好。教师不仅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更应让教师本身与学生在人格上甚至知识上建立平等关系,打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长辈情结,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感情、学业上的交流,从而达到更为融洽的境界。

其次,要正确对待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当人们高声“失败是成功之母”时,我想说“成功是成功之母”。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励作用优于失败体验,尤其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进一步的失败会导致学生学习动机的下降,而一次的成功则可能成为学习动机的“激活剂”。在一次作文教学中,我给学生布置了《忘不了》这个题目,有个学生在“鲜明的主题和生动的语言”上还很欠缺,但我却高度评价了该生文章的真实和朴实,结果正是这一次的肯定,使这位学生在以后的每次写作中都能用心去写,进步真是神速。

二、重视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当前,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存在着“语文课枯燥无味,听一节误一节没多大关系”的心态。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注意到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情景,让他主动去做,而是把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如在教学《陌上桑》一文时,开头部分,作者用优美的环境,锄者、行者、青年、老者对罗敷的反应来衬托罗敷的美。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衬托”这一手法的作用。于是,我利用电教手段,亲手制作了一套组合图片:幻灯片的第一页上画了一个单独的美女,第二页上画了包括“秦氏楼”的优美环境,第三页上画了罗敷周围各种人的动作和神态。这样,根据教学需要,我依次打出这几张图片,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让学生感受单独的罗敷的美和组合后的罗敷的美。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我明白学生已经领悟到“衬托”的神效了。这之后让学生说“衬托”的作用那无疑等于拉开了他们的话匣子了。因此,创设一种好的教学情景,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活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进行艺术的构思,美学式的设计,大胆的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去营造一种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沟通的桥梁,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示学生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天空。

1、媒体辅助,增强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多媒体技术为灵魂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赋予传统教育新的内涵,正如宋代诗人朱熹在《观书有感》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媒体作为新生事物,它先进的技术、崭新的模式、图文并茂的特点出现在课堂上,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强大作用,多媒体教学增强了课堂直观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媒体教学增大了课堂容量,大大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多媒体教学创设出立体化教学空间,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如讲授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我播放了父亲转身下月台,穿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录像片段,然后在反复朗读后,让学生分析此情此景作者和父亲的心情,学生就会很快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写父亲背影的复杂心情。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耳、眼、手、脑全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竞争比赛,激发热情

学生决不缺乏创造力,而缺乏的是展示才华的机会。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展开学生丰富的想象,这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采取各种各样的竞争比赛法来吸引学生,主要包括抢读法、快读法、抢背法等。这些方法能给成功者以鼓励,给失败者以压力。如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就运用抢读抢背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背诵的任务,这样不但能让学习积极者更加有劲,而且也能使懒惰者动起来,最终的结果是:比以往让他们抄写或课后自己背诵的效果高几倍,正所谓有压力才有动力。

四、循循善诱,激发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应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要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萌发,首先教师应确立现代教学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相信每一个正常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潜能,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更应循循善诱,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欲望,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主动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做语文课堂中真正的主人。在《陌上桑》一文的教学中,有一处使君、罗敷及小吏的对话。在这段对话中,需要学生揣摩几个人说话的用意、神态,从而归纳人物性格。于是我采取四人小组想象、讨论,然后上台表演的措施,结果学生的“演出”真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千秋,让人不得不佩服学生的创造力。之后,当老师作为记者采访每位同学扮演的角色的心理活动时,学生居然说出许多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想法,一堂课就在这种自由、自然而又自主的气氛中结束了。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该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中真正凸现出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就能能动自主、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从而提高了学习质量,培养了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新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低效现状及其分析[J].基础教育.2008(10)

[2]杜佳.浅析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J].成功(教育).2009(03)

上一篇:创设新颖作文题目、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下一篇:发挥学生自主性,提高语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