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影响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27 11:57:33

关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影响的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8-000-01

一、选题背景

1.继2008年通货膨胀之后,2010年全国出现大规模物价上涨:“蒜你狠”、 “豆你玩”等农产品普遍涨价,已反应至宏观经济运行数据中。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披露,10月份CPI涨幅4.4%,创出两年来新高。

2.自2010年11月中旬始,我国各级政府掀起了稳定物价的政策风暴。11月19日国务院下发了40号文《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12月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货币政策立场将从“适度宽松”回归“稳健”。

二、研究方法

1.物质生活质量指标

(1)非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

(2)恩格尔系数。该系数越大,表明居民生活水平越低;反之,则表明居民生活水平越高。可以分城镇和农村分别计算。

(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绝对平均,意味着在收入分配中存在着平均主义倾向;在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较为合理;0.4以上表示差距过大;大于0.6时,说明存在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

2.精神生活质量指标

美国社会学家坎贝尔将生活质量定义为“生活幸福的总体感觉”。在本研究中,我们从主观层面界定生活质量,即人们对社会生活环境的总体评价与满意程度。我们将人们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态度纳入测试中,建构了一个由认知、情感、行为和态度组成的四维测评框架。

(1)生活满意度。是衡量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基于失地农民的实际状况,我们挑选了6项主要指标:对政府政策、地方政府官员、社会安全、生活环境、个人生活条件、业余娱乐生活的满意度。

(2)精神健康状况。其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感,反映出个体在情感层次对其生活幸福不幸福的评价。我们采纳了9项指标测量农村居民的精神健康状况。经因子分析法,提取了生理健康、人际经验、心理健康等三个因子。

(3)反馈行为。个体对社会的反馈是他对生活评价持肯定或否定态度的重要标志。它显示出个体生活的社会环境是否足以促进他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积极性。对于社会反馈行为的测试,我们采纳了8个行为指标。经因子分析,提取个体自觉和公众期望两个因子。

(4)社会态度。态度是指个体对社会存在所持有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个体对社会丑恶现象的反对度是其生活方式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它同社会反馈行为一起构成表征社会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经因子分析,我们提取了社会态度因子。

三、研究意义

1.国家政策方面

对本课题的研究,了解在通货膨胀下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更好的了解国家稳定农民增收的政策。政府改善农民生活而促进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对政府对粮食的保护价收购,取消对农业税的征收和财政转移支付,对农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调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二、三产业,使广大农民能更及时的获得国家关于农村政策的调整和管理。

2.农民收入方面

目前,广大农民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农产品的出售和外出打工。通过对农产品价格上涨影响到农民的收入的研究,了解到农民收入的增长弹性,农产品与非农产品价格的相对变化给农民的收入带来的变化。农民收入弹性较低且远不及工商业,这几年农产品的价格比工业产品的价格上升得快,这是一种好现象。假设工业产品之价不变,农产品之价再升一倍至一倍半,加上国家对农民的设备和新技术的投资,则农民即可达小康生活水平。

3.宏观政策、微观效应方面

研究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我国当前宏观政策的正确性及其微观效应。在宏观方面,国家由稳健的财政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紧缩向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并重的投资政策,增收、减负双管齐下的消费政策,促进出口平稳增长的外贸政策,逐步扩大由市场定价的的商品和服务范围,促农民增收以激活农村内需的农村政策,以创业促进就业的就业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政策,清理不利于内需扩大的政策和制度障碍。

4.理论和实际效应方面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由理论联系实际,理性对待当前形势的变化及积极应对,全面提高素养和分析经济形势,联系生活实际,透析当前经济变化,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应对通胀,提出可行性建议,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和努力。

四、研究框架

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随社会变迁而有所侧重,从而调整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建构。地位结构、家庭资源、集体消费、GDP、CPI作为个体有意义的客观环境因素,它们对于生活质量而言,是输入资源。生活质量,即客观的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等客观反映生活质量的指标及人们主观上对社会生活环境的总体评价和满意程度,则是输出结果。本研究以城市化为背景,试图在客观环境因素与主客观生活质量之间建立因果联系,并将林南、卢汉龙所建构的生活质量测评的(认知、情感、行为)三维框架拓展为(认知、情感、行为和态度)四维框架,由此建构了生活质量的结构模型。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通往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中信出版社.2005.5.

[2] 张小青.农民增收的体制障碍与制度创新.北方经贸.2004(11).

[3] 刘建国.转型时期的通货膨胀紧缩――背景成因与政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9.

[4] 丁长发.农业与农村经济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

[5] 徐勇.现代化视野中的"三农"问题.理论月刊.2004(9).

[6] 萨缪尔森.经济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上一篇:会计学基础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训一体化” 下一篇:校园二手市场的形成条件与必然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