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活课程形态的思考

时间:2022-06-19 02:05:04

关于生活课程形态的思考

“生活性”的特及对其内容综合性的规定,必定影响、规定着生活课程的形态。显然,生活课程的形态与其他课程有很大的差异。

第一,生活课程内容的基本形态应是综合性的,而不能“学科化”

普通课程表达和传送的是普遍性的专业知识,普遍性知识最简明的存在形态是各种教科书,以学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与此相反,生活课程所表达和传送的是生活性知识,生活性知识还没有被学科化,还未走进课本。在日常生活中,生活性知识总是以综合的方式存在着,通过表现知识的完整,进而表达生活的完整图形。普通课程以分科为主,基本形态是学科,而生活课程则以综合为主,基本形态是以主题、问题等组成的内容版块。就其名称来说,可以是社区研究、社区服务、生活文化、心理问题、环境关注、生活人物等,而非学科化的语文、数学、外语,甚至也不应是信息技术。生活课程的综合性,体现着往复无穷的生命观念,暗示着世界存在的方式。

第二,生活课程实施的基本形态应是实践性活动,而不能“课堂教学化”

从本上说,生活性知识应是一种实践性知识,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实践智慧。这种知识与智慧既是在实践中诞生的,又凝练和渗透在实践中,它所呈现的不是概念、原理、原则等知识块,而是具有智慧含量的实践文化现象和生活问题。此外,学校设置生活课程,也是力图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实施方式和途径,进而形成多元的课程实施形态。因此,生活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应是学生的实践活动,包括调查、访问、观察、讨论、探究以及问题解决,也包括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与领悟,而非在课堂里的讲解、传授和学生被动的接受。

那种把生活课程主要放在教室里“教”的做法,实上是忽略、削弱了生活课程实践性的性和品,消弥了其与普通课程的差异性,无形中演化为变相的普通课程,最终使之在教室中沉寂以至退化、异化,丧失了生活课程设置的初衷及其原来的价值使命。

第三,生活课程的基本呈现形态应是实践性活动中的鲜活材料,而不能“教材化”

生活课程需要有自己的载体,但它应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它存在于生活中,存在于生活的世界中,鲜活、生动、具体、丰富。倘若用单一的文本教材来呈现,用所谓规范的教材话语来表达,势必抹杀了它的鲜活特性和实践品性。从减轻经济成本和学生的负担来考虑,也应摒弃“教材化”的载体,寻求与生活课程品性相适应的方式,比如讲义、方案、提纲、报告、图片、游戏、实践、影像资料等,即使是平面化的文本,也应提倡活页性的,或者是供学生阅读与研究的“读本”。另一方面,既然是课程,就必须对原生态的知识和问题进行梳理和适当的改造,赋予课程意义,而绝非是散乱、随意的。但是,梳理、改造后的文本仍应保留生活的鲜活性,具有召唤性,以激发学生对生活文化、“生活性问题”关注的敏感性和改变现状的创造活力。

第四,生活课程评价的基本形态是考查,而不能“考试化”

生活课程的生活性特、实践性品,必然要求评价的改革。首先,生活课程评价的理念与目的,在于学生对生活历史、文化及经济发展的关注,要激励他们投身到社区建设中去,激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不是考试后给一个分数。其次,评价的内容应更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以及对知识的记忆、背诵和默写。再次,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交流和展示,即交流心得、讨论问题中的表现,通过调查报告、研究论文、规划建议以及各种实物、影像资料等,展示自己在生活经历研究、生活经验研究、生活方法研究、生活技能文化研究等活动中的成果,以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水平。

上一篇:多媒体在优化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