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虽小,用药事大

时间:2022-10-27 11:45:56

儿童虽小,用药事大

2014年5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出台了《保障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有望扭转儿童药短缺的局面,为什么儿童需要专用的药物呢?关于儿童的安全合理用药,家长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我们首先要来了解儿童的概念,医学上所说的儿童,一般可分为几个时期:出生28天以内的,称为婴儿;3岁以内的,称为幼儿;3岁以后统称为儿童,也可以再细分一点:3~7岁,称为学龄前儿童;7~10岁(或12岁),称为学龄儿童;10~12岁以上,称为青春期。从出生开始,到青春期结束,都可以称为儿童。

儿童特殊用药有原因

儿童用药与成人相比,又有哪些特点和因素需要特殊用药呢?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身体因素,二是心理因素。

1、身体因素

从药代动力学上来看,儿童有很多特点是和成人不同的。

从药物的吸收上来看,婴幼儿时期,人的胃酸的PH值比较低,且随着年龄的增加,PH值会有所下降,直到2~3岁,才会稳定在成人水平。因此,有一部分药物在婴儿时期吸收比成人多,比如抗菌药,像阿莫西林。还有一些外用药,由于婴幼儿皮肤的角质层比较薄,因此吸收比较迅速。

从分布上来看,儿童的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要低一点,很多药物都会产生比较高的游离的血药浓度,引起不良反应的增强。另外,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一些药物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在脑组织中蓄积,增加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比如婴幼儿注射雅安培南以后,会出现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比如惊厥等。

从代谢上来看,小儿肝脏代谢酶的系统有一个逐渐发育的过程,因此很多药物的代谢是比较慢的,血中药物半衰期比成人延长。

另外,儿童肾的排泄能力也会降低。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孩子生理上的特点,比如小儿吞食药物会有一定困难。大的药片或者药物胶囊,对于儿童来说吞服起来会有一定困难,会容易卡到气道。

2、心理因素

另外还有一些心理上的特点,比如儿童顺应性比较差,也就是说遵医嘱的能力比较差。不愿意吃药,不愿意打针,会有一种抗拒心理,可能会造成服药不规律。另外,孩子的好奇心比较重,有一些味道比较好的药,或者颜色比较亮丽的药,可能会吸引他们去误用,这种情况经常会有发生。像常用的退烧药,比如说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抗菌药如头孢克洛的混悬剂、溶液剂等,口味都是比较适合孩子服用的,但是如果给孩子喂一些口味不好的药,儿童就会不容易接受。

基于上述儿童这些特有的特点,建议生产一些儿童专用的药物,包括一些特殊的品种、剂型等,比如在药中加入一些调味剂。像普通的注射药物,可以生产儿童专用的剂量,也就是相对比较小的剂量。

那么哪些药物剂型对于儿童来讲更适合呢?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婴幼儿来说,类似于混悬剂、溶液剂,更适合小孩去服用,因为吃药片容易引起误吸,还有的孩子会把药片藏在嘴里不吞下去,过一会再吐出来。另外,冲剂、颗粒剂、栓剂也都是可以使用的。还有,有些药物制剂盖子直接拧时拧不开,必须用力按下去才能拧开,这样就比较好,孩子就很难自己去误服这样的药物。

儿童用药误区多

由于种种原因,企业现在研发生产儿童药的意愿还相对较少。那么,在儿童专用药大规模生产出来以前,我们要避免哪些用药误区,给儿童最大限度地合理使用药物呢?

误区一:给儿童服用成人药

孩子生病时,由于手头没有儿童专用药,许多家长会把自己服用过,觉得有效的成人药减少剂量给孩子使用。家长不能把孩子当成“缩小版”的大人,由于儿童身体各个脏器发育还不完善,耐受力不如成人,身体解毒功能也差,因此许多成人药物儿童不能服用,如复方阿司匹林本是一种解热镇痛药物,但具有兴奋作用,儿童高热时使用易诱发惊厥,还会因大量出汗引起虚脱。

误区二:输液好得快

孩子感冒、咳嗽动辄就给他(她)输液,这是很多小诊所的常用做法,很多家长也觉得输液治病效果立竿见影,其实输液中的微粒进入人体可能会堵塞微血管,造成肉芽肿等严重后果,所以输液治疗不值得提倡。用药应该遵循能口服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治疗原则。

误区三:怕出现副作用,剂量没用够

对于小儿用药剂量问题,很多父母把握不好。不少药品说明书对儿童的用药都简单地描述为“儿童酌减”或“遵医嘱”,多数父母本着“是药三分毒”的想法,本来该用5天的,吃两三天觉得有好转就停了;本来要用1/3的,因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只用1/4,等等。造成孩子的病情延误或者反复。父母正确的做法是应遵照儿科医生的建议折算用药剂量,并且用足时间。

误区四:过多、重复用药

用药剂量不够的另一面是很多家长以为药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于是就把多种药物一股脑儿地都给宝宝服用。而事实上,有些药物可能成分相似或相同,擅自的重复用药等于是给孩子增加了用药剂量,会让不良反应加重。且绝大多数药物进入体内都要经由肝脏和肾脏来代谢排泄,儿童的肝肾功能还不健全,因此应尽量避免同时使用太多种类的药物,以免造成肝肾损伤。即使确实有必要多药同用,也要仔细阅读说明书,留意药物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必要时应向专业人士咨询。在使用药物时应遵循“可用一种药物治疗时就不用两种药物”的原则。

误区五:以为是“营养药”就可随意用

现在市面上维生素和矿物质类产品很多,一些家长以为这类药物是“营养药”,吃多了不要紧。其实,这类药物也必须按规定的适应证、用法、用量服用,否则也能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出现后遗症状。例如长期大剂量服用维生素A、维生素D,可能引起发热、腹泻;大剂量静脉注射维生素C可能引起静脉炎、静脉血栓;锌补多了,可能引起腹泻、呕吐甚至胃出血;钙补充过多则可能引起便秘、高钙血症等。所以“营养药”千万不能随意给孩子长期大量服用。

误区六:破坏药物结构

一些家长为了方便给孩子喂药,将药物的结构破坏,影响药物作用效果。肠溶类药物和缓释片类药物,如肠溶阿司匹林和茶碱缓释片等,就不能弄碎了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是治疗儿童风湿的药物,经过特殊加工,进入人体后,要在肠道慢慢溶解吸收,如果弄碎了,药物在胃中就被破坏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治疗儿童哮喘的茶碱缓释片和其他缓控释片,一般也不能弄碎,这类药物也是特殊加工,被放入到特殊的“囊库”里,从而保证药物的慢慢释放,弄碎后会影响药效。

误区七:滥用抗生素

很多家长的孩子一发烧、咳嗽,就会自行给孩子吃阿奇霉素或头孢菌素,有时候这种自行给药的方法确实让孩子的病情得到了缓解,但盲目地使用抗生素会加剧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孩子发烧、咳嗽应该首先到医院就诊,做相应的血象检查,判断是不是细菌感染。

对于抗生素的使用,还有一些误区需要注意:有的家长对抗生素知识也有一定了解,大有谈抗色变的感觉,于是孩子病一好就立刻停用抗生素,其实这也是不正确的,因为没用够疗程也容易导致细菌耐药。

还有的家长觉得孩子不可怠慢,于是到医院要求使用最新最高级的抗生素,其实抗生素并不是越新越贵的就越好,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和致病菌,选择最合适的药物才是明智之举。

误区八:搭配不当

如果孩子需要服多种药物,将服药时间错开半小时以上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方法。如活菌制剂药物就不宜和抗生素类药物同服,因为抗生素会破坏活菌,降低其活性。有的家长因为给孩子喂药困难,就将药混着果汁或者牛奶喂孩子,这也是不妥的。因为这些饮料中的成分复杂,和药物有可能发生作用形成沉淀,影响效果。

除了以上误区外,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还有三个易患的错误:一是搞混药名。《国家用药错误报告项目》统计显示,将近1/4 的用药错误因搞混药名所致。例如,用于儿童退烧的泰诺林和用于儿童感冒症状的泰诺。泰诺林是单一成分的药品,有效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泰诺(通用名:酚麻美敏)是复方成分药品,含4种成分,除了对乙酰氨基酚外,还含盐酸伪麻黄碱、氢溴酸右美沙芬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由于收益不大,而且可能会有风险,现在不主张给小儿使用复方感冒药。对于儿童高烧不退,单一退烧成分的泰诺林是适合的选择,而如果搞混药名选了泰诺,则可能反而会给儿童带来嗜睡、乏力以及食欲不振等副作用。二是混淆药品包装,尤其是同一家药厂生产的不同药品。例如,儿童常用药泰诺林滴剂、美林滴剂和艾畅滴剂,是同一个药厂生产的3种不同药品,但它们的外包装越做越像,不仅尺寸大小相似,连颜色都趋于一致。如果家中有长相相似的药物,家长就需要格外小心,在给宝宝用药前切记仔细核对,必要时找人核对,以免拿错药、用错药。三是弄错剂量。药品有不同的剂量单位,比如毫升(ml)、毫克(mg)等。有的时候,一些医生还喜欢用简写,这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在此提醒家长们一定要仔细识别。例如,抗过敏的西替利嗪滴剂,两岁以下儿童每次用的剂量是0.25毫升(相当于2.5毫克),有些医生喜欢写2.5 毫克,如果把这里的2.5毫克错看成2.5毫升,那给孩子服用的量就达到中毒量了,严重者会导致儿童死亡,美国就曾报道过这样的例子。泰诺林在中国市场上有两个浓度的产品,混悬剂的药物浓度是160毫克/5毫升,而滴剂是500毫克/5毫升,如果家长不仔细核对浓度,很容易给错剂量。

儿童用药怎把握

我们经常在药品说明书上看到这样4个字:“小儿酌减”。“小儿酌减”到底是要减多少呢?这种情况一般最好遵医嘱。当然药品说明书上有时也会写上几岁到几岁是什么剂量,或者几公斤到几公斤是什么剂量,指示相对比较明确。

临床上通常计算儿童用药剂量主要有4个依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和药品说明书。

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即按小儿体重计算用药量。一般药物都是按小儿每天每公斤体重用多少mg,因此,首先需要计算小儿体重。在不方便称体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年龄,用公式推算出小儿的体重:

1~6个月:体重(千克)=月龄数×0.6+3

7~12个月:体重(千克)=月龄数×0.5+3

1岁以上:体重(千克)=年龄×2+8

知道了小儿的体重,乘上某药每公斤体重每天的药量,然后再分次服用即可。

如:5岁小儿因病需要服红霉素,其体重为5×2+8=18公斤;红霉素的药量为每公斤每天20~30毫克,则其每天口服红霉素的总量为20~30毫克×18公斤=360~540毫克,如分3次服用,则每次服150毫克左右就可以了。

第二种:按年龄计算,初生~1个月为成人量的1/15,2~6个月为1/10,7~11个月为1/5,1~2岁为1/4 ,3~4岁为1/3,5~6岁为2/5,7~9岁为1/2,10~14岁为2/3,18岁时即与成人用药剂量相同,这个方法较为粗糙。

第三种:按体表面积计算,适合于各年龄段的小儿,也是比较合理和正确的计算方法,但这种方法计算复杂,多在医院由医生计算使用,不宜在家庭使用。

(据《发明与创新・大科技》、《人人健康》等综合)

上一篇:也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下一篇:“中国式肥胖”: 危及国人健康的定时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