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作文“增色添彩”

时间:2022-10-27 10:02:13

如何为作文“增色添彩”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大多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有的学生的作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但是无法给其高分,我想这类作文的主要问题应该是缺色缺彩,无法打动批改者的心灵。如果说,把“有物”“有序”比作房屋的框架,那么还得给房屋添砖加瓦,内外装修。同样,文章在“有物”“有序”的同时,也得给它“装修”,给它增色添彩。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给文章增色添彩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锤词语

在各类词语中,我们尤其要精心锤炼动词、形容词,做到准确、生动,因为这两类词语特别能表现人物、事物的性质、状态、特点,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怎样才算用词准确、生动呢?对此,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要赋予动作,唯有一个动词;要看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这段话是说:要描写一个动作或一个事物的性质,就只能用这个词而不能用别的词;如果还能够用别的词来替代的话,那就说明所用的这个词还不够准确、贴切。下面各举一个准确运用动词、形容词能使文章中的形象更美、更生动的例子:

①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上面句中的动词“排”字,准确生动地揭示了孔乙己明明穷得要命却还要摆阔的迂腐性格。

②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布丰《松鼠》)

作者在介绍松鼠的时候,运用了“清秀”“ 闪闪有光”“矫健”“轻快”四个形容词来分别描写松鼠的“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准确地描写了松鼠的外部特征,使松鼠的形象栩栩如生。

因此,在写作实践中,应鼓励学生追求用词的准确性,坚持不懈,养成不随随便便滥用词语的习惯。每用一词都反复斟酌,用心揣摩,不用则已,用则求准。要让学生学习古人“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的精神。

二、善描写

一棵树如果只有树干,不见枝叶,就会给人以单调、乏味的感觉。同样,一篇作文如果语言干瘪、无味,不能给人以形象、直观的感觉,也难以成为佳作。如何做到给读者形象、直观的感觉?笔者认为要善于运用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可以通过以下两段话来说明。

原稿:我和爸爸一起割麦子,我感到很累,麦子也不听话,打到了眼睛上,真想哭。

修改稿:我和爸爸一起割麦子,割了没多一会儿,我觉得头重脚轻,眼冒金星,心慌的怦怦跳,真有点支持不住了。这时,麦子好像更不听话了,它们左躲右闪,我就是抓不住。好不容易抓住了,搭在镰刀上的麦穗打在眼睛上,啊,酸疼酸疼的,眼睛一下子睁不开了。我捂着眼睛坐在地上,真想大哭一场。

从以上这个例子看,原稿的语言显然太过于概括了,很干瘪,缺少表现力,不能打动读者。修改后亮点顿生,集中体现在扣人心弦的细节描写上。这就好像吹气球一样,将空洞、干瘪、缺少表现力的语言加以充实,使文章内容充实饱满起来,使文章更有美感,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因此,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就应该学会细节描写。描写的目的是要达到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三、用修辞

无论何种体裁的文章,若用上一些贴切的修辞定能起到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因此,平时进行作文语言的训练时,应强化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行文的关键处考虑一下,换一种修辞手法写这几句,效果会怎样?这样有意识地在平时训练时运用修辞手法,定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文增色。举个例子,便可看出用修辞手法和不用修辞手法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

①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②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显然,第②句比第①句更生动、更形象。因此,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可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从而使作文的语言鲜活起来。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对比、夸张、反复、反问、设问等,它们在语言表达中有各自不同的作用。

1.善用比喻

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例如:“春雨是天使的眼泪。”这里把春雨比喻成天使的眼泪,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春雨不仅有着天使的翅膀,更有天使的爱心,正是用它那天使般的心,给世界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希望。

2.巧用拟人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例如:“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害了羞”将雪人格化了,使雪富有了灵气,写出雪的动态美。

3.妙用排比

在文中适当使用排比,能有效地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用于叙述,则清晰深刻;用于描写,则形象生动;用于抒情,则情深意笃;用于说理,则鞭辟入理。把比喻句或拟人句组合成排比句效果更佳。

例一:“书如甘霖,滋润着我们久旱的心田;书如春风,驱赶我们心灵的严寒;书如方舟,渡引我们脱离灾难。”用三个比喻句组成排比句,把书的好处、价值生动形象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而且增强了语气。

例二:“春雨来到花园,众花笑逐颜开;春雨来到原野,小草探出了它的脑袋;春雨来到田园,麦苗欣喜得手舞足蹈。”通过三个拟人句组成排比句,把春雨、众花、小草、麦苗等物“人格化”了,具体形象地写出春雨给人间大地带来生机。

其它修辞,如对偶、对比、夸张、反复、反问、设问等,只要我们巧妙运用,一定会亮人耳目,怡人心扉。

四、引诗句

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行文的关键之处,恰当地引用诗句,能丰富文章的语言,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1.开头引用诗句,可以为全文定下抒情的基调,同时开门见山给文章镶嵌了一个美丽的“凤头”。例如:笔者班上的一位学生在写《慈母》这篇文章时,开头就引用了冰心的《荷叶・母亲》这篇散文诗的主旨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2.文章穿插诗句。写作文时,如果在文中精心穿插几个诗句,定能使文章诗意盎然。例如:《欣赏数字中的语文》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是一个擎天柱,是正直,是不屈不挠的骨气。于是,我们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有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勇无畏;有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英雄气概。

3.结尾引用诗句,引用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诗句作结尾能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例如:《听雨》中的结尾:“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前行的途中也许遇到很多坎坷,可我要……还有两分钟交卷,那下一句是什么?这个填空题可不能失分!窗外明亮起来,天晴了,“已是晴天万丈光,犹有鸟儿叫!”

文章结尾点题,深化主题,巧妙地化用了诗词,暗含文章的意境,包含“风雨过后是彩虹”的哲理,引人思索。

总之,给文章的增色添彩,非一朝一夕之功。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文也应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锤炼语言,善用描写、修辞方法,巧妙引用诗句,这样才能使作文的语言真正地“靓”起来。

上一篇:如何避免在写作中使用“汉语式”英语 下一篇: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