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如何有效创设高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

时间:2022-10-27 09:18:12

新课改下如何有效创设高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

【摘 要】

教育改革一路跌跌撞撞地走来,在课堂教学方面可谓进步不小。在以人为本,注重发展等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改革方面也作了不少探索。创设有价值的教学问题情境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追求之一。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成为充满求知乐趣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 新课标 问题情境

新课程改革从以人为本、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成为新课改的重要追求。在当前的新课改形势下,有些教师教学中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热衷于打造纷繁多样的课堂形式,学生在貌似热热闹闹的课堂形式下“走马观花”,不能更深入的去思考,进而影响了思维品质,影响了学习效率。而教师也热衷于这种热闹的场面,以为课堂越热闹越好,其实,课堂“热闹”并不是衡量一堂课成功的标准,而是要看学生有没有真正掌握知识,学生的思维智力有没有得到真正发展,学生的语言有没有得到训练,学生的审美水平有没有得到提高,等等,这才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标。

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巧妙设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共同营造探究解疑的良好互动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说过:“兴趣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契机和直接诱因。”只有强烈的爱好和求知的兴趣,学生才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激起思维的火花,才能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所以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巧妙设疑,从而进一步促动学生深入文本积极思考。

二、有效运用多媒体手段,巧设疑点

随着高科技手段的发展,多媒体也越来越多的运用在教学中,为教学服务。但是多媒体的运用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文本和学生的需要,不能将多媒体的运用完全代替学生的文本解读。而是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让它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的发展。

语文课程体系是开放、多样的,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技术,提高自身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能力,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以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大胆合理处理教材,精心设疑

语文教学的方式应当是灵活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的编排,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合本班学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在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下,可以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注重教师的教学技能,关注教师“怎么教”,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即“教什么”,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把所有课程教学内容一股脑塞给学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消化能力,导致学生消化不良。现在,新课改确立了宏观开放的语文知识体系,从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给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但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考验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从更深层面提醒教师进行教学思考,如何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定,如何对选定的课堂内容精心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有效设疑

新课改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目标之一就是“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力应该至始至终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展开合理的想象,或者基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拓展想象,合理延伸课文内容,既有利于丰富课文的内容,加深理解,又能引爆学生思维的火花,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以教学柳永的《雨霖铃》为例。《雨霖铃》是我国古典离别诗歌的代表作品,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整首词围绕秋天的凄凉之景叙写离别之苦,写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情感呢?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我们生活在南方曾经见过秋天的景色,那么你在生活中见到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纷纷发言“叶子变黄了“天高气爽”等等,我接着说“大家描写的秋天就少了那么一点萧瑟之感,因为大家现在没有悲伤之情,而课文中词人描写的秋天又是什么样的呢?词人到底发生什么事了,为何会如此伤感呢?”大家带着这些疑问回到诗歌中,从“执手相看泪眼”“多情自古伤离别”等词句中,大家读出了这是一首离别诗,词人要和相爱的人分别了,不忍心分别,难舍难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他变成了词人,伤感的音乐更把人带回到那个“冷落清秋节”。通过这样一步步设疑,学生慢慢地走进了诗歌,走进词人的内心,理解了秋天的凄凉萧瑟,理解了词人离别的伤感。

总之,新课标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来设计课程目标,“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关系,强化探究性、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倡导新的课程形式,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语文教学中,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可以加深师生间的互动关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观察、思考、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成为充满求知乐趣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薛玉.选好一个“点”,教活一篇文.语文教学之友,2013(2)

【3】于涟.我看新课程标准.中学语文教育 教学大参考

上一篇:感动中国获奖人物“标题”引用诗句赏析 下一篇:生活有滋味 作文才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