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活动

时间:2022-10-27 09:00:42

浅谈《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活动

摘 要:《品德与生活》是一门非学科性的活动型课程,一门综合实践型课程。在活动中,要了解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兴趣需要,选择适当的活动内容,制订好活动计划。品德与生活课程也是一门开放的、建立在儿童的生活基础之上的课程。它不应该局限在一节课中,更不应该终止于一次活动中。它要求我们能和孩子们一起走出课堂,为自己打开一个宽阔的生活空间,然后再在这多彩的人生舞台中,去实践,去体验,去发现,去获取……

关键词:生活实际 兴趣需要 活动时间 活动空间 活动评价 活动形式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新的课程理念提倡师生互动,强调师生交往,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对学习的影响,改变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品德与生活》作为小学一门非学科性的活动型课程,一门综合实践型课程,教材在贴近儿童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以及每一个话题,都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非常有利于教学。教材的这一特点,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本校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用活教材。一是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二是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生活,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三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就必须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组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活动式的教学形式为儿童开辟了一个宽阔的舞台。那么我们该怎样来利用好这个活动舞台。让儿童在展现自我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呢?在实践探索中,我做了这样的一些尝试。

一、做好充分的活动准备

新课程教学,让儿童也平等地和老师站上了探索的舞台。作为共同的参与者,师生都应该在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对老师来说,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必须投入极大的热情与精力。低年级的学生在收集资料方面的能力较弱,所以老师要事先准备好大量的资料,以保证学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也能使活动顺利开展。

教师应该做好这些方面的准备:

1.了解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兴趣需要

活动是儿童的活动,所以应该符合儿童的需要和实际。只有全面细致地了解了儿童的生活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水平、处事态度等,才能使我们的活动得到儿童的喜爱,才能得到他们的热心支持,才能使我们的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选择适当的活动内容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依据,从儿童的需要出发,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范围涉及全国上下、大江南北。正因为如此,它的内容在区域上、时令上、深广上、构成上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弹性。它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很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并允许我们根据本地的实情,以及我们的儿童的兴趣、需要,生活实际,适当地选择活动内容。

3.制订好活动计划

有了心理上和内容上的准备,制订活动计划成为必不可少的一步。一般来讲,我们的活动计划应该包括:活动的时间、活动的地点、活动的形式、活动的步骤、活动的评价方式、活动的注意事项等。

二、提供足够的活动时间

儿童的生活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他们的活动也应该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不同的时令,不同的节气,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活动主题,决定了活动时间长短的不同。因此它不应该局限在一节课中,更不应该终止于一次活动中。

三、创设开阔的活动空间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建立在儿童的生活基础之上的课程。无论是经验的积累,自我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发展,品德行为的形成,还是对社会生活的理解,都需要儿童自己直接地去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切实地去和周围的自然、社会;人、物发生实际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

四、设计丰富的活动形式

根据儿童好新奇、专注时间短的特点,我们的活动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形式越活泼越多样越能体现活动课的特点和吸引力。一般我们的活动都分为几个板块,除了课堂外的活动形式,对课堂内的活动形式我们更应该精心设计,力争做到每一个活动都有一种不同的呈现形式。

五、进行合理的活动评价

品德与生活课程提出,教育的活动内容来源于儿童生活,又高于他们的生活。因此,我们的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结束,也不意味着儿童认识的终结。我们同样应该引导儿童对自己参与活动的情况作出正确、民主的评价,以此来促进自己更好地展现在下一次的活动舞台中。

评价工作是课改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活动中评价,在评价中学习。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今天的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会评价自己,学会评价别人,学会做人的道理。在评价过程中采取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参与评价的评价方式,记录学生成长的轨迹,杜绝学生校内校外表现的差异性,从而达到全面地评价学生。

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鼓励学生与自己的比较,从中发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 评价不游离于平时的教学环节,倡导即时即地即兴的过程评价,建立自评、互评、小组评价的动态管理,我们发现在学生自评时,他们的需要得到最大满足。

注意分清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重视被评价者的起点和发展过程,提倡多次评价。

重视家长评价。让家长参与学生的日常性评价。客观真实、全面的反映孩子的成长和进步。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师、儿童、家长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评价有时在游戏中,有时在小组讨论中,有时在家里……由于评价多了几把尺子,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的学生,更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功。这样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逐步得到学生、教师、家长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张茂聪,李成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究与实施》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阿干中心校

上一篇:探索差异教学 提高课堂实效 下一篇:以课题探究促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