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两个着力点

时间:2022-10-27 05:06:05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两个着力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必须有精心的预设,这里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教学目标的制定,其二教学情境的创设.基于“任务分析理论”将教学目标转变为一个个切实可行的“任务”,再创设有效的、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最后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本文就该话题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探析.

1 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1.1 什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上课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预期,是教学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归宿,制定教学目标的意义在于指引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行为具有调节、刺激作用,教学目标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

1.2 当前教学目标制定存在的问题

(1)行为主体存在较严重的错位现象,教学目标基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而设计的,学生最终通过学习可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

(2)教学目标存在不具体的现象,在目标的设计上所涉及到的行为动词出现了模糊和笼统等问题,导致实践上操作的不方便.

(3)在安排好教学目标后,重点教学目标没有列出,所有的目标被同等对待,教学目标缺乏重点,必然导致教学时间的分配出现不合理,学生无法预知哪个知识重要,整节课听起开索然无味,最终的结果是诸多知识在学生大脑中乱串,沉淀下来的知识和经验寥寥无几.

1.3 基于任务设置教学目标的策略

(1)细化教学目标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和物理思想方法细化到具体的任务,并细化要求.拿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3节的“摩擦力”为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可操作性出发,细化教学目标列表(表1)如下,实践经验表明,通过细化教学目标,能确保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知识点无遗漏,学生的学习起点变得容易把握.

(2)逐步分解并呈现重、难点目标

重、难点知识目标,要放在学教案的中心位置,而且重、难点知识需要足够多的感性材料进行对比,在感性认知基础上进行分析才能实现目标的有效达成.

例如,人教版《必修1》“超重与失重”这一知识点的内容,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笔者在学教案的设计上分成了3个方面活动内容,引导学生逐步地探究实现知识的有效内化.

活动1(填表比较):指出下列(表2)4种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合外力的方向

设计意图:上述表格的设计,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填写表格,很自然地分析和对比可以发现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无关,联系到加速度的定义得到其方向应该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同时从表格中加速度方向始终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进一步深化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此外,如果要将表格中的4个运动进行分类,可以根据速度的方向进行划分,也可以根据加速度的方向进行划分,为超重、失重本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活动2(习题计算):电梯中有一台秤,在台秤上放一质量为m的重物,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下列4中情形台秤的示数,与将示数与物体重力的大小进行比较.

①电梯以加速度a加速下降;②电梯以加速度a减速上升;③电梯以加速度a加速上升;④电梯以加速度a减速下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习题自己感知压力(示重)大于重力、压力(示重)小于重力两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在活动2分析的基础上,超重现象、失重现象的概念呼之欲出.

活动3(思考讨论):物体的重力是否受运动状态的影响?超重、失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有效复认对重力的认识,同时通过思考与讨论实现对超重、失重现象本质的理解.

2 科学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生成任务

目标设置是在上课前,好的目标如果学生缺失了学习兴趣也等于零,那么如何设置课堂教学情境呢?

2.1 基于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进行情境的创设

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必修1》“力的合成”时,首先,让两个学生上来提水桶,随着两个学生提水桶的角度逐渐变化感知手对水桶的拉力大小再不断发生变化,而作用效果始终是将水桶和水提起悬于空中,继而从现象中得出结论:合力不仅仅与分力的大小有关,还与两分力的夹角有关?并非是简单的代数和.那么,如何进行实验探究呢?两分力的夹角反映了什么物理量呢?这些具体的任务也就自然生成了,学生的思维得以放开,实验设计有了认识基础.

2.2 基于物理学史进行情境的创设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选修3-2》“电磁感应”第一节“划时代的发现”时,笔者将整个物理学史和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借助物理学史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更全面的、细微的观察科学发现过程,引导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只有思维更缜密才能实现规律的发现,孤立、片面、粗略的观察往往只能留下遗憾,学生以史为鉴,提高观察意识和能力.同时,学生也十分好奇:“为什么电磁感应现象如此难以发现,要产生感应电流要有什么条件呢?”探究任务自然生成,学习活动有了指向性.

2.3 基于先进的教学媒体技术进行情境的创设

物理知识的学习注重理性思维,不过理性认识的深化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铺垫,除了上面说的生活现象和实验以外,有些物理概念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而且也不容易进行实验探究,那此时如何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呢?

笔者认为,对于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且不容易进行实验探究的知识点,我们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实验,或是运用图片给学生进行展示.

例如,笔者和学生一起学习《选修3-5》“重核裂变现象”时,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我做了flas,通过图文、声音给学生出现了重核裂变的过程,从学生专注的眼神中,我看出了学生很感兴趣,也透露出对科学探究的渴望,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枯燥地教授知识要好,感性材料的刺激,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4 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实践经验表明,超出学生原有预期的情境往往能够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选修3-3》中“物质的物理属性”一课教学,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将一枚硬币用棉布包住,尽量将布抹平拉紧,然后将一段蚊香绑在布上并使蚊香燃尽,可以发现棉布不但没有烧着,就连变焦了也不会,而仅仅是留下了一块烟斑.”这个现象显然超出了学生的预期,好奇心被有效激发,“导热性”的概念呼之欲出.

“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困境依然困扰着一线教师,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高中物理是一门理性思维强、系统性强,密切联系生活和实验现象的自然学科,物理知识和规律都具有很强的概括性,需要学生层层推理、体验才能获知,为此我们的教学设计和情境创设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细化教学目标,要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事?通过具体的活动得到一系列结果,再对结果的分析中寻找到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适性的规律.当然自主学习不是放羊式的自学,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很重要,教学目标、任务的设计,情境的创设都是教师主导性作用发挥的体现,集中反映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组织智慧,通过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动地学习,最终培养并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上一篇:浅谈高中物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从高中物理课堂的角度谈问题解决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