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7-24 10:19:21

略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创新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探索重点和研究热点,是体现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思想。为此,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课堂设计的改革与创新,以便更充分、更高效地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育观念;创新;学生心理;兴趣教学;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号:1992-7711(2016)10-0056

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就是人才驱动。可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重任,在教学中不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就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谈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转变教师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在教学设计上主要考虑传授知识的方法和手段,虽貌似“十分尊重知识”,却忽视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仅仅把教师看成了一种训练和灌输知识的工具。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从课堂设计上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变成了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督促者。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的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了不能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再结合实际上机操,逐步培养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更有必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更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 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应该是为学生获取知识创设意境,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认真思考、积极参与最终获得知识。在此过程中,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使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受到尊重,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其逐步成为新型的、独立的“学习者”和“创造者”。

2. 教师要解放思想,建立开放式教学体系,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求新”“求异”的创新思想。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这种做法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活动超出了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该强行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中。相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欢迎与自己争论、交流,给予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起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充分发挥其创新、创造能力。

3. 信息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资源库,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传授给学生最准、最新的知识,才能解决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学生已掌握大量的计算机知识,特别是在多媒体、图形处理以及网络方面已有了很深的研究,而个别信息教师的知识却还停留在基础知识和操作系统水平,这一现状已明显无法适应形势要求。为此,信息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特别是了解一些最新的计算机动态、网络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和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体会智慧能统帅事实或现实,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要感到自己是发现者、学习者或探索者。”可见,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远超过其他学科,但大量的调查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这种“特别兴趣”,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其目的多在能自由地“玩”――玩游戏、上网、聊天等,而对教材上的内容却没有“兴趣”,因为他们觉得教材中的内容“不好玩”。因此,就出现一种“喜欢上电脑课,却不喜欢电脑教师”的奇怪现象,当然原因很简单――教师不让学生“自由地玩”。

面对这一奇怪现象,笔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入手,通过一些巧妙的办法,使学生对电脑的兴趣真正转化成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1. 以精彩有趣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开始,教师的“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创意的开场白,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热情。因此,在每一节课开始,要尽可能从一些贴近日常生活、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导入新课,使学生在极度活跃的思维中进行探索性学习。

计算机基础知识一章,理论性很强、很抽象,如果课堂导入没有创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顿失兴趣。为避免此种情况的出现,笔者在课前找了一些坏的内存、CPU、显卡等实物,结合学生耳熟能详的i3、i5、i7 等名词入手,引入了CPU 的概念及作用,继而以组装一台计算机应考虑的问题入手,引入主板、内存、显卡、显示器、硬盘等概念,同时出示一些实物,大大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如果条件允许,再让学生亲眼目睹一次计算机组装的全过程,则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兴趣。

2. 精心设置上机内容,妙施 “暗渡陈仓” 之计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上机操作是学生知识落实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从学生喜欢“玩”电脑的心理出发,巧妙设计上机任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汉字录入章节的教学中,学生一开始兴趣很浓,但学习会简单输入汉字后,便大失兴趣,认为“打字”没意思。为此,笔者利用学生有“聊天”嗜好,借助机房局域网,让学生通过Netmeeting 聊天、用Winpopup发送短消息。当学生兴致勃勃地聊天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打字速度,同时还掌握Netmeeting 和Winpopup 两个软件的使用,可谓一箭双雕。

3. 从兴趣出发,研究学生心理,更有利于对难点知识的突破

在多媒体处理的讲课过程中,笔者将学校教学楼、宿舍、食堂、学生活动照片作为素材,让学生自己动手编辑和处理。学生对自己的照片颇感兴趣。既学会了图片的处理方法,还主动探讨了许多课本上没讲到的知识,课堂气氛极好,所谓的“教学难点”也随之而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任务驱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现策略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生通过对已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然后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找出解Q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其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

信息技术具有内容浩瀚、广博、瞬息万变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师只能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既符合“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的特点,又能体现信息学科的特色。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1. 合理设计实践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践课是主要内容之一,在设计上机内容时,一定要注意“不追求结果一模一样,但要求知识点全部包含”。教师只需要提出一节课的任务及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创作、自由发挥,教师对结果逐一做出评价。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发挥了其创新潜能。

2. 注重单个辅导,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的能动性

学生是上机课的主角,他们各有各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认识水平,教师要活跃上机课的气氛,创造相互协作的氛围,使学生在相互提问、相互交流中,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动手能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和验证性学习,形成对新知识的认识和领悟。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深入到学生中,单个解决学生所提问题,并为对学生做出合理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3. 注重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做出激励评价,并鼓励学生互评

通过学生上机过程中完成任务的情况,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大家展示,并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激励评价。对任务完成较好者,要给予充分肯定,以提高积极性;对任务完成较差者,要找出其优点和独到之处,并给予一定鼓励,以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除此之外,可发动学生相互交流和评价,创造开放式的评价机制,使学生在交流中锻炼能力,弥补不足,使上机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果得以升华。

(作者单位:山西省霍州市第二中学 031400)

上一篇:删繁就简好“掘”文 下一篇:追索语言,探究文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