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农村经济政策的改革与发展

时间:2022-10-27 04:15:24

浅谈我国农村经济政策的改革与发展

[摘 要]近年来我国农村始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为巩固和发展农业权村良好形势。我们必须把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特征,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本文就我国农村经济政策的改革与发展情况谈几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农村经济 政策 改革 发展

前言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给从长期短缺变为供求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农村发展环境由主要受资源约束变为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从农产品供求格局看,耕地等资源快速减少,需求刚性增长,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仍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从农业农村发展环境看,“受市场约束越来越大”的判断已经成为现实,受“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影响的局面日益显现。同时,近年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又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阶段性特征表现得更加突出。从指导思想看,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站在全局的高度,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形成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政策理论体系和制度框架。开创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从发展背景看,我国已进人工业化中期阶段,2008年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1.3%,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到39.6%;城镇化率达到45.68%。这些指标表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已达到新的发展水平,城乡发展的互补性、互动性增强,当前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1 我国农村经济政策改革有待解决的问题

1.1 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仍不明朗

对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分析,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的困难阶段可能还没有过去,出口复苏迟缓,产能过剩持续,通缩压力不减,经济运行存在着再次探底的可能。如果出现经济二次探底,农产品需求萎缩。价格下行压力加大,农民就业和收入困难加剧。另一种观点认为,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明显回升,工业生产复苏加快,经济增长强劲反弹,货币流动性过剩,有可能出现经济过热,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由于食品占我国CPI指数的权重在40%左右,治理通货膨胀时农产品价格往往会受到抑制,进而会对稳定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产生不利影响。

1.2 保持农业农村经济良好发展势头难度加大

近年来,在国家实施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刺激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粮食连续6年增产、农民收入连续6年增幅超过6%的好成绩,即便是在金融危机的响下仍然保持了平稳发展的好势头。不过,应当看到,今后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强农惠农政策的边际刺激效应递减,在前期高基数高水平上继续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决速发展势头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1.3 统筹区域发展任务艰巨

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历史、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等原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的实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民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但区域间发展不协调的趋势仍未根本改变,牧区与农区、传统农区与发达地区、石山地区与平原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仍呈扩大的态势,不仅有收入差距,更有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差距,而且后者更为突出,实现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任务极为艰巨。

1.4 国际贸易环境依然严峻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对外出口也成为扩大农产品需求、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渠道。但随着进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2008年达到58%,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也接近20%。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外需大幅度萎缩,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农业发展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凸显了过度依赖外贸的弊病。下半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见底回升,我国外贸出口的降幅也呈现收窄的势头。但也要看到,全球经济真正复苏还需要有一个过程,外需规模在短期内还难以全面恢复。而且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面临空前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压,贸易摩擦成为常态化,外贸出口高速增长的格局难以再现。对于农业而言,对外出口的拉动作用将不断减弱,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将成为拉动农产品生产发展的主要动力。

2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

2.1 农业生产企业化

打破家庭小规模经营的格局,对适当范围(一乡或一村)的土地实行经营权的流转,纳入统一管理共同经营。农业生产不再是凭着农户各自的经验开展,是在有关专业人员对土壤进行勘测,对气候进行预测,对国内、国际市场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从整体上安排农产品生产的种类和比例,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使农业生产在信息更加完备的前提下,趋于合理化、科学化和高效化,以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

2.2 实施品牌战略

打造农产品品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我国农产品的零售交易场所已由农产品交易市场向农产品超市转变,并将在今后的一段时期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势必成为城市居民购买农产品的主要市场。超市销售,为有口碑的农产品提供了壮大市场份额的机会,同时也排斥了无品牌农产品的市场进入。其次,随着产品营销的发展;品牌越来越多地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农产品亦然。因为农产品的内含差异性,消费者难以用肉眼识别,大多数也不能在购买时用味觉来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品牌来确定购买的对象。品牌产品,在市场上可以使无品牌同档次农产品替代程度降低,在农业产业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优势,产生了市场竞争力差异,从而有利于优质农产品、高效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具体措施上:一是努力推行农业生产企业化,有利于农产品的品质提升、品牌塑造和降低农业风险;二是制定相关产业产品的质量标准,并严格按质量标准做好产地标准化生产,打造有特色的优质农产品;三是加大组织化营销力度,建设特色品牌产品的产地市场,集中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流通的良性发展;四是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培育优良的农产品市场竞争环境,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为品牌农产品保驾护航;五是要有政策扶持,特别要加大资金、科技的投入,支持以品牌生产为龙头的农业企业化建设。

2.3 开发利用农村的优势

农村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也有许多独特的人文环境,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农村经济除种养之外的又一发展渠道。例如当地的温泉、冷泉自然资源,名山古寺的风光资源,各地的水色湖光资源,等等。从休闲、旅游、观光等角度切入,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远景规划和开发,是新世纪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村经济也会逐步提高,农村也要适时适度地对接国内外,灌输新的发展理念,通过自身的努力,拉动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平稳发展,早日步入小康社会。

上一篇:现代会计发展趋势的分析 下一篇:会计信息质量与计量方法选择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