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

时间:2022-10-27 04:09:39

生态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

摘 要:本文阐述了大学生通识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必须要建设通识教育教材以及编写原则,并结合《生态学概论》教材,探讨了生态学通识教育。

关键词:通识教育;教材;生态学概论

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身心健康、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的合格社会公民。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上,要做到科学、全面、合理。针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各高校应该及时做出调整和补充。与此同时,要切实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探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方式与途经,努力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

目前,大学生通识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1)学生选课多以兴趣出发,以好拿学分出发,真正为什么要选择某门课程,比较盲目;(2)对通识教育课程学习的认真程度不够,认真思考问题的学生不多;(3)由于听课的学生专业背景多样,课程内容很难照顾到方方面面,因此教师很难组织课堂教学;(4)缺乏为大学生通识教育专门编写的好教材。本文结合生态学通识教育教材建设,谈谈推进通识教育的体会。

好的教材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需要编写出能够反映现代科学文化先进水平和中国国情的、符合我国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型教科书,把通识教育的教与学结合起来,实现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知与行的统一。

以生态学知识为例,近年来,在一些高等院校中开始开设生态学通识教育的选修课程,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趋势。从目前的开设情况看,学时数多在32学时,听课对象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经济、金融、工商、历史、哲学等文理科各个专业。虽然很多院校在多年前就开设了生态学通识教育课程,且各个院校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教材,几乎都在参考现有的生态学教材。

为了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的生态学通识教育,有必要编写针对非生物、非环境科学学科的新教材。其基本思路是:对于这类文、理科的大学生来说,不需要讲授生态学的系统知识,只是让他们了解生态学的基本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了解当前的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学问题,以及生态学在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读者虽然是明确的,但长期以来,我们都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针对这样的读者,应该如何来组织教学内容,也就是内容的定位问题。

(1)对于非生物、非环境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生态学的专业知识。因此,教材在内容的组织上,不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是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学问题为主,传授的是高级科学普及知识。

(2)结合各种案例来介绍生态学原理,既了解了生态学,又认识了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生态学问题。

(3)就每个生态学问题来说,读者都可以查阅到很多相关的学术专著和研究论文;但对于广大文、理科非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去浏览那么多的文献。因此教材的宗旨是,在一个比较完整的体例下,把各方面的内容浓缩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这样就会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很快浏览到很多的常识。

即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态学概论》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下产生的。基于上述的思想,本教材内容拟定为3个部分。

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通过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与健康、种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等内容的讲解,要向读者说明生态学的基本理念,特别是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读者学会用生态学的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重点探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1.从环境的角度来看,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自然环境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创造了人也改造了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人类的出现,都是自然发展、演化的结果。其次,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为人类提供必需的自然资源和活动空间。迄今为止,地球是我们发现的唯一适合各种动植物生存的场所,如果离开了这个场所,人类就无法生存。

2.从人类的角度来说,人类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自然物质演化的高级形态,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因此,人类不只像一般动物那样完全被动地依赖和适应自然环境,而会通过社会性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

3.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重点探讨了制约人类发展的因素。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过程中,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破坏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人口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一些现行政策和法规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等。

(1)资源不足。资源不足是制约“可持续性”的原因之一。由于资源是一切生产的基础,是整个经济的“食粮”,因此,资源供给不足与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矛盾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

(2)环境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物欲的膨胀,在盲目追求GDP增长和奢侈生活的同时,人们不断将大量废物排入环境,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大气、水质和土壤等环境的污染,导致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污染事件频频发生。如今,环境问题已经形成“局地-区域-全球”的扩展态势,其恶果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3)人口问题。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即人口增长的数量、适龄劳动力人口的比例、人力资源的素质等。

人口增长的数量会对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但主要还是取决于人口增长的数量和速度是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如果人口的状况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人口就是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反之,它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4)科学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有科学技术的支撑。无论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低投入高产出方面,还是在开发新能源、解决污染问题等方面,都需要有创新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可以在同样投入的条件下,生产出更多、质量更好或有创新性的产品,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光明前景就是使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物质与精神成果的生存模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既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这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的基本宗旨。

二、自然生态系统

通过具体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河流湖泊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与生态功能的讲授,向读者讲明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大环境,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的存在,如果自然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就会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质量。

各类自然生态系统资源都有其各自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例如,森林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木材、工业原料、野生动植物等;草原能够养殖牛羊,生产出肉、奶、皮、毛等大量的畜产品。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为生态屏障、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等方面。

在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资源的经济价值与生态功能的同时,往往会给生态系统的环境带来影响,甚至破坏。因此,需要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具体保护措施可视不同生态系统的环境特征而异。

三、生态学问题的剖析及应对

通过对当前各种生态学问题,如土地资源问题、水资源问题、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育、生物入侵、矿区的恢复建设和生态城市化建设等问题的分析,能够使读者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生态学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强化行为反思,坚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探求应对挑战的解决方案。

例如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和水资源浪费等是水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而人口数量增加、经济快速发展,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使得水资源形势更加严峻。

水资源匮乏的原因除地球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外,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水资源浪费严重,人口迅猛增长对水的需求量增大,水资源污染造成结构性缺水问题突出,以及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1)供求矛盾。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工农业的大规模发展,生活品质的提高等,都导致了对水资源需求量的日益增加。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约3亿人极度缺水。我国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量,基本上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而农业用水经过一段时期的快速发展后,逐步转入缓慢增长状态。这与我国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工业总产值的增长以及农田灌溉面积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

(2)时空分布不均。时间上,会因季节不同降水差异较大,汛期降水过度集中,导致2/3左右是洪水径流量,很少能被充分利用,而非汛期的降雨量又很少。此外,降水的年际间变化也不相同,常常会出现连枯或连涝现象。空间上,世界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降水、径流和水资源概况差异较大。例如,欧洲和亚洲集中了世界上72.19%的人口,仅拥有全球河流径流量的37.61%;南美洲人口仅占全球的5.89%,却拥有世界河流径流量的25.1%。

(3)利用率低。水资源的浪费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习惯养成;另一方面是由于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落后导致重复利用率低,造成了工业水耗过高。在城市用水中,由于输水管道和卫生设备渗漏,造成了大量水资源的浪费。此外,农业灌溉设备工程和技术落后造成了灌溉漏失率过高,浪费水资源。例如,灌区渗漏损失达50%,农田蒸发损失17%,实际利用量仅有33%;大水漫灌造成单位面积的灌水量过大,灌水定额大都高出作物实际需要的2倍多,浪费极为严重。

(4)水体污染。水质的严重恶化使已经紧缺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下降,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如由管道收集后集中排放的污水,由于污染物浓度大、成分复杂、有毒物质含量高,水量和水质变化较大。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家庭、商业、学校、服务业及城市公用设施,污水中多含有悬浮态或溶解态有机物质、氮、硫、磷等无机盐类和微生物。又如农田径流、农村无组织排放的废水及地表径流等,由于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农田径流中含有大量的氮、磷营养物质和有毒农药,农村废水一般含有有机物、病原体、化肥、农药等。

(5)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加剧了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区域性缺水。从降水量来看,全球变暖使区域尺度上的降水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减少,温度增加意味着下降到地表的水将更多地被蒸发。当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加同时发生时,则淡水资源匮乏的形势会加剧。

综合以上原因,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供求矛盾、利用率低、水体污染都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问题。了解问题真谛是为了对我们的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和自律,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要自觉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道德规范去做人做事。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Z]. 1998.

[2] 余凯. 关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 现代大学教育,2003(1).

[3] 冯惠敏. 中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 张红霞. 漫谈通识教育的意义[A]//洪银兴,谈哲敏. 研究型大学的研究性教学[C].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创教育强镇 谱教育新篇 下一篇:创新通识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