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伦理剧中的婆媳叙事与社会建构

时间:2022-10-27 03:03:52

家庭伦理剧中的婆媳叙事与社会建构

从早年的《婆婆、媳妇和小姑》到近年的《麻辣婆媳》《双面胶》《媳妇的美好时代》,再到新近的《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婆婆来了》,婆媳题材的电视剧屡次掀起收视热潮,成为家庭伦理剧中备受观众关注的一个类型。

婆媳关系与社会矛盾

婆媳剧之所以如此有市场,显然与其贴近生活现实相关,正如导演高希希所说的:“这种贴近性最能打动人,观众想看的其实就是自己的感情释放”。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作为最具有矛盾生产点的婆媳关系可以延伸出更为广阔的社会触角,使作品更具有情节构建的可能性和情感意义的含金量。

代际观念冲突。由于社会的骤然转型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传统世代相传的生活理念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此类婆媳剧中,婆婆传统慎重而媳妇浪漫冲动,代际差异成为婆媳矛盾的主要根源。婆媳两代人主要的分歧在于价值观和消费观的差异,无论是《婆婆、媳妇和小姑》《麻辣婆媳》,还是《双面胶》《婆婆来了》,几乎所有的婆媳剧都涉及到了由媳妇置衣购物所引发的争执情节。在媳妇一代人的观念中,辛苦工作是为了获得享受当下生活的条件,即所谓的“挣钱的目的是为了花钱”;而婆婆一代人的消费观更多是指向未来的,她们的生活经验和习惯使节省和积蓄以备不时之需成为其主要收支观。因此,《婆婆、媳妇和小姑》中婆婆精打细算的生活以至买菜斤斤计较的做法让媳妇不以为然,而婆婆对儿媳妇花钱请保姆的想法也极力反对。这其中体现的难以跨越的代沟屡屡爆发成为家庭战争,如勤俭持家的婆婆捡回垃圾篓里的长筒袜加以缝补,致使在服装公司做秘书的儿媳妇误穿,因破坏公司形象被解雇,儿媳妇气愤难耐大发雷霆,婆婆却难以理解并倍感委屈。

值得一提的是,从不同时期婆媳剧中,我们也能看到两代人矛盾焦点的变化: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婆婆、媳妇和小姑》集中于对由消费观和家庭观的差异引发的争执;在2005年的《麻辣婆媳》中出现了新的矛盾,观及身份观的差异浮出地表,婆婆对媳妇未婚即留宿的做法难以接受,更对媳妇对娘家的作为极为关注;到了《婆婆来了》中,小雅家婆媳则就是否生育的问题展开了博弈。这些都是新旧思维理念和生活方式所导致的婆媳矛盾。这种模式的婆媳关系的基本走向一般遵循这样的轨迹:相互尊重――分歧争执――相互理解――亲如母女。当双方最终发现一切矛盾的根源都是为了经营家庭时,战火最终熄灭,婆媳归于和好。

地域或城乡差异。婆媳剧承载的更为惨烈的矛盾是地域或城乡差异。《双面胶》讲述了上海媳妇和东北婆婆之间的对峙,而《婆婆来了》则重在突出城乡之间无法沟通的罅隙。

在《婆婆来了》中,没有文化的农村婆婆和80后城市媳妇由于时代背景和生活观念的迥异带来的巨大落差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剧中婆婆和媳妇之间无法沟通的城乡差异使家庭纠纷战火不断;而《双面胶》则重笔强调地域差距,具体来说就是上海和东北之间的文化差别。在东北来的婆婆心目中,丈夫和儿子是天,认为儿子作为男人不应该进厨房、做家务,不应该给媳妇端茶倒水,更是对儿媳妇在饭桌上吃肉比丈夫多大为不满;而上海儿媳妇则是一个拥有强烈现代女性意识的都市姑娘,身处的环境和所受教育使其形成与婆婆相对立的思想观念,她没有男尊女卑的意识,主张男女平等并与丈夫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事实上,在婆媳关系方面,地域或城乡差异可以追深至男权意识(以婆婆为代表)和现代思维(以儿媳妇为代表)之间的冲突,这是旧时代与现代之间的差异。婆婆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不仅对男尊女卑的思想身体力行,更企图用这种男权生活观念和方式去影响改造现代媳妇,思想观念的对抗加上彼此相互排斥的心理感觉使婆媳水火不容,家庭中矛盾频发。

婆媳剧的类型化与突围

事实上,婆媳剧之所以如此受欢迎,除了因为其本身所蕴含的深广内涵,更是得益于其较为可观的性价比。对投资方和影视公司而言,婆媳剧的拍摄既不需要耗资巨大的特殊场景,也不需要身价昂贵的明星阵容,只要剧本合适,基本上就能以较少的投资获得较为丰厚的回报。据说一般婆媳剧的成本在四五十万元一集,而售价则在六七十万元一集左右,有的甚至更高,如《媳妇的美好时代》竟然高达近百万一集。如此可观的利润空间催动了婆媳剧的扎堆拍摄和推出,这必然会导致此类题材剧过于泛滥,并出现一定的类型化趋势,如剧情拖泥带水、不够紧凑;缺乏合理性而胡编乱造,以致剧情经不住推敲;人物性格缺乏内在逻辑,前后不一致;过度夸大某些现实问题,而对精神维度挖掘不够,等等。

众多的婆媳剧一窝蜂展示婆媳矛盾和冲突,从鸡毛蒜皮的小事到房子医疗的大事,事无巨细几乎都会成为战火爆发的导火索;从小吵小闹到大动肝火甚至大打出手,由婆媳关系导致的家庭战争步步升级。此类婆媳剧一般在篇幅设置上,百分之九十多叙述婆媳矛盾的发生、发展和激化,只有剩下的小尾巴简单交代婆媳关系的结果如何。显然它们一味将“婆媳矛盾”演绎成极端的冲突模式,重点在于展示婆媳之间的恶劣关系,塑造的几乎都是负面性的绝望压抑的“毒性”婆媳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婆媳剧为了制造话题,使情节更为离奇和曲折,甚至出现了妖魔化人物的不良倾向。《双面胶》中的婆婆因为儿子没有回来就把做了一半的红烧肉撤了下来,只给媳妇吃剩菜;在公公住院之后,婆婆心疼白天工作的儿子,不愿意自己的儿子陪护,却认为媳妇应该利用晚上的时间来陪护。这种严重的男尊女卑表现令人无法理解;而《婆婆来了》中的婆婆更是不通情达理,完全我行我素,自作主张地带着一大家人直奔北京生活,更对儿子儿媳妇家的房子和财产另有打算。这样的剧情设计到底能给观众带来什么?无非是这样一种意识,即农村婆婆不可理喻,城乡结合的婚姻像猛虎野兽一样可怕。显然,作为拥有广泛影响力的电视媒体,这样的不良影响是不值得提倡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避免审美疲劳从而拍出有新意的婆媳剧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的《媳妇的美好时代》就表现出某种突围的努力。它在荧屏上开创了一种新型的婆媳关系。尽管她们之间也会有矛盾和冲突,但是却以轻松的手法处理成了一些让人莞尔的趣事,将婆媳关系处理得更为理性更具智慧。该剧编辑王丽萍在接受采访时称:“婆媳关系并没有那么可怕,这部剧会让大家看到一种美好的婆媳关系,在欢笑中悟出如何做一个好婆婆、好媳妇。相信很多人看过这部剧后都会重新审视自己,让自己彻底改变,从而打造出和谐的婆媳关系。”显然,《媳妇的美好时代》是期待用真实生活中符合逻辑的欢乐因素实现对婆媳关系的正面建构。虽然它让我们看到了家庭关系中和谐美好的一面,但是,情节中为了缓和婆媳矛盾而设置的两个个性对比鲜明的婆婆及其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则缺少内涵,给人一种混乱和肤浅的印象。总体看来,该剧缺乏足够的思想和情感含量。毕竟,虽然电视剧是大众文化的空间,但是也不应仅仅局限于对琐碎庸常的生活细节的一味纠缠和展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婆媳剧应该是一个比较丰富的审美创造过程,要体现正面的道德立场和价值主张。因此,要真正找到新的视角深入表现婆媳关系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婆媳关系及家庭伦理之反思

家庭伦理剧在主题意蕴上囊括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问题,表现了生命个体在社会转型期所遭遇的情感体验,它在内涵上呼应着社会上弥漫的某种道德缺失或者情感困惑。好的作品理应能让观众在休闲之余推己及人,由一己的悲欢上升到对生存或者道德的理性思考。家庭婆媳剧关注的是家庭中女性的生存境遇,真正有价值的文本应该对此有深入的体现和理解。

由于代际观念不同而导致的婆媳冲突,如《婆婆、媳妇和小姑》和《麻辣婆媳》等剧中所表现的婆媳关系,随着共同经历一些人生变故,互相磨合和理解,最终情同母女,成为真正休戚与共的家人;而《双面胶》和《婆婆来了》等剧中表现的由于地域或意识差异而造成的婆媳矛盾则缺乏稳定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判断。在婆媳关系中,丈夫是联系双方的桥梁,两剧中的男主角均为有思想有文化的现代都市人士,他们与城市媳妇的婚姻本是建立在价值认同和情感相依的基础上,这也是婆婆未出现之前,夫妻两人琴瑟和谐的主要原因。但是一旦婆媳矛盾爆发,其中的男主角则表现出无条件声援父母的立场,最终导致形势急剧恶化,最终走向决裂的边缘。这显然涉及到了传统孝道和为人夫的责任之间的某种冲突,而综观类似婆媳剧的结局,对现代婚姻中婆媳关系的突围之道,它们显然缺乏有价值的启示和经验。《双面胶》中的夫妻最终因为婆媳大战分道扬镳,而《婆婆来了》中的男女主角虽然保住了婚姻,但是这样的结局完全依靠偶然事情的外在驱使,比如他们在离婚的当口,意外而来的怀孕事实保住了婚姻,而在最终决裂的关头,母亲卖肾的事情又使两人重新走到了一起。这样的处理表明无论编剧还是导演对这样的家庭问题也充满了困惑,并显现出悲观的态度,显然他们也无法给出有效的解决之道。

女性自我欲求与传统的家庭伦理观之间的冲突是当下婚姻家庭中面临的主要困扰。在婆媳关系层面,现代女性要回避婆婆所代表的对方家庭的责任和观念是不现实的,只有加强沟通才是最佳处理方式。这不仅需要婆媳双方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作为“双面胶”的丈夫在其中做出正面的建构和疏导。最终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整个家庭实现情感上的相互认同和理性的相互体谅,共同建构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情模式。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栏目责编:曾 鸣

上一篇:“主持人群”情境下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下一篇:空而“不空”